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从这个意义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
这一企业管理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中心,为其后的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分析1、权力-行为矩阵分析如下:图示列出了一个权力/动态性矩阵,在这个矩阵上可以画出各利益相关者的位置。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评估和分析出在新战略的发展过程中在哪儿应该引入“政治力量”。
A、最难应付的团体是处於D区内的那些团体,因为它们可以很好地支持或阻碍新战略,但是它们的观点却很难预测。
其隐含的意思非常明显:在已建立一个不可改变的地位前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测试这些利益相关者对新战略的态度。
B、相反,在细分市场C内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通过管理人员的参与过程来影响战略,这些管理人员同意他们的’观点’并建立那些代表他们期望的战略。
C、虽然细分市场A和B内的利益相关者权力很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
事实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支持本身,会对权力更大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产生影响。
2、权力-利益矩阵分析如下:权力/利益矩阵的一个有价值的发展,如图示中所示,它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其持有的权力大小的关系,以及从何种程度上表现出对组织战略的兴趣,对其分类。
因此称其为权力/利益矩阵。
这个矩阵指明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类型。
显然,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主要参与者(D区)是否接受该战略。
因为他们既有权力又有兴趣。
关系最难处理的一类利益相关者是C区内的利益相关者,虽然总的说来他们是相对被却的,但却可能因某些特定事件而对战略产生兴趣,并施加有力的影响。
因此,全面考虑利益相关者对未来战略的可能反应非常重要。
如果低估了他们的利益而迫使其突然重新定位於D区内,并且阻止战略变革,那麽情况就会很糟。
类似地,需要正确地对待B区中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因为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战略,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而他们并没有太大的权力,所以可以通过保持信息交流来满足他们对利益关注的心理要求。
通过权力/利益矩阵可以明确以下一些问题。
A、组织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是否可能会阻止采纳特定的战略,如处在一个成熟行业里具有惰性文化的企业,可能不愿采用创新战略。
换句话说,确定利益相关者位置是一种分析文化适应性的方法。
B、确定哪些个人或团体是战略变革的支持者或反对派。
为了重新确定某些特殊利益相关者的地位,要明确是坚持战略,还是改变战略,以满足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C、一旦制定了明确的战略和确定了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就应该采取一定的维持行动,以阻止他们对自己重新定位。
因为重新定位会阻止战略的实施。
这意味着应努力保持C区内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并保持与B区内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
利益关系利益关系是指围绕着物质利益的占有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其核心是物质利益。
公共政策制定又称公共政策决策公共政策制定又称公共政策决策,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
它是针对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或计划,进而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
延迟退休动了谁的利益?任何一种经济决策,都会以牺牲另一种决策的成果为代价——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养老压力,但会造成就业岗位无法腾出,制造更多啃老族。
尽管从2012年开始,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老龄化并不等于中国劳动力不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假设我国平均退休年龄延长5年,每年可能会涉及上千万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透露,未来五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还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的高位,2013年已经被称为“最难就业年”,一旦这种形势持续数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前所未有。
年轻劳动力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意味着今后养老金积累的困难,其结果是当年轻的劳动力人口进入老年后,其养老问题将会成为更难解决的社会问题。
实际上,由于就业压力等多重原因,人社部已经搁置延迟退休的思路,仅仅从研究着手,进行学术探讨。
社科院、人大、清华、武大等院校的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定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
2013年8月中旬,清华大学的方案率先在网上公开,其中“延迟到65岁领取养老金”的提法,被许多媒体解读为“延迟到65岁退休”,引起轩然大波。
随后,清华大学方案起草者之一、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解释,延迟领养老金非延迟退休,也可提前退休再领养老金。
然而,对大多数将养老金作为退休后主要经济来源的普通劳动者而言,领取养老金和退休其实就是一回事。
还有专家直言,延迟领取养老金就如普通劳动者迟领工资一样不合理。
除就业因素外,对于那些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职工而言,延迟退休实际是加重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和更大的体力付出。
还有为数不少的下岗职工,他们都四五十岁,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再就业,就盼着能够到法定退休年龄可以拿退休金,政策一旦调整,他们无疑将会遭到巨大的打击。
用人单位对“延迟退休”也有担忧。
据了解,现在企业每个月给在职职工交的养老保险等各项保险费用,几乎占职工工资的40%至50%。
职工每推迟一年退休,这笔费用企业就得多背一年。
另外,中国养老金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社会保障待遇的差距很大,甚至一部分人没有任何保障。
目前我国养老金覆盖仅25%,农民工参保率仅占总数1/6,流动的农民工参加社保的积极性本来就不高,多干五年让本来没交的更不想参保,这样就会减少养老保险收入,背离了延迟退休的初衷。
因此,有专家认为,延迟退休不如扩大参保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曾表示:“只要实现全国统筹制度全覆盖,未来30年左右完全能够实现制度自身的收支平衡,有能力避免养老金支付危机。
”人们担心的问题还有,社保政府支出总量少腐败多,延迟退休利益无法均分到个人头上。
在“十二五”之前,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多年持续低于10%,同期的行政经费却高达20%。
与日本、加拿大这样同期社保支出超过公共财政30%的国家相比,明显过低。
再加上早期国有企业普遍以“低工资无社保”为代价,国家承诺的政府养老没有兑现,现在一古脑儿要社保基金承担养老支付,必然使得社保基金压力持续增大。
再加上各地养老保险挪用案层出不穷,也使得公共权力不断受到质疑。
谁乐见延迟退休?延迟退休多数人反对,但也有一部分人欢迎。
调查发现,一些在垄断企业就职的职工以及在事业单位身居要职的人士,绝大多数对延长退休年龄持肯定态度。
首先,这些人主要从事技术管理等脑力劳动,即使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在岗和退休的待遇差距很大,一旦退休,收入就严重“打折”,因此,他们希望能晚一点退休。
劳动保障部门的有关人士也坦承:“在事业单位就职的,特别是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位的人,最不愿意按现行规定退休,因为在职的收入远远高于退休金。
”目前我国实行的“退休金双轨制”,有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一套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个人无须缴纳社保,由财政统一支付的养老金;另一套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整个工龄以总的工资的20%比例来缴纳。
退休福利巨大的不平等导致了民众普遍不满,认为延迟退休为特权职工以及其他有背景者提供了“恋官”、“恋职”的绝佳理由。
很多网友指出,公务员在退休后拿的退休金也是普通企业工人的3倍甚至更多。
但是,他们是不用缴纳养老金的,他们的养老金由专门的财政来拨付,跟养老统筹基金没有关系。
体制内没有缴费的个人账户本身没有积累,却要按照有积累的形式来发放养老金,没有人来买单,本身就是一个缺口。
所以,要延迟退休,首先要消除养老双轨制。
还有不少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高层管理人士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普遍认为,现在的退休年龄正是他们在岗位上出成绩的年龄,也是知识储备最丰富的时期,此时退休是一种人才浪费。
教授、医生等高级专业人员在退休后,被屡屡返聘,也正体现了“老龄人口仍然具备一定生产力”。
杨燕绥教授就表示,自己30岁念完博士,仅工作了25年,自己的人力资本就要结束了。
“我觉得55岁的女副教授要求她们退休是非常不公平的。
”她建议让这些有条件的人先弹性退休,然后逐渐打破刚性以后,逐渐提高退休年龄。
退休年龄问题应理性探讨,谨慎选择到底要不要延迟退休,什么时候实行?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研究这一问题既是尊重劳动者的选择权,也是为减轻我国今后养老压力作未雨绸缪的努力。
在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之前,应当允许各种意见表达和讨论。
毕竟要实现制度上的公平,离不开社会各方、各种利益群体的充分参与。
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延长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但考虑到高龄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毕竟有限,延迟退休要慎重实施,且必须考虑行业的差异和个体的差异。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认为,未来退休年龄可先实现统一,即男的女的、干部和工人都一样,都60岁退休,“这个问题十年之内能解决就不错”。
同时,延迟退休也应该有过渡期,过渡期间可以实行弹性的办法,55岁到60岁可以退休,也可以不退休,自己选择。
社科院专家蔡昉认为,退休制度不能一刀切,对于那些有一部分高技能、高素质人员可延长退休年龄。
老龄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从各国经验看,延迟退休不失为缓解老龄化问题的一剂良方,而且延长职工工作年限,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劳动、知识和人才,实现人尽其用,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