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议论文材料的引述一、如何处理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难点一:要不要引用材料,怎样引述新材料作文不强调一定要引用材料,未引用材料也不会扣分。
但从阅卷老师的普遍心理和写作的一般规律来看(从材料到观点需要铺垫),最好引用材料,特别那些难以从材料直接看出来的比较新异的观点。
引述材料的常用方法: 1. 正面直接转述法;2. 反面假设转述法;3. 同向类比转述法;4. 侧面暗合转述法。
如:一只乌鸦为学习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但结果却扑到山羊背上,被毛缠住,最终落到了牧羊人的手里。
故事的结尾似乎告诉我们,这叫作自不量力,但我却认为,没有突破性的尝试和努力,哪有意外的收获和成功?这里就是正面引述材料,引出观点。
难点二: 是选择整体角度立意,还是选择一个角度(侧面)立意如果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时紧扣住材料内容的主要方面,回避从一个角度或侧面立意,从而达到“符合题意”这一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
这种指导与训练恰恰违背了“新材料作文”的初衷。
例1: 2006年全国1卷“乌鸦学老鹰捕羊”那则材料,整体角度立意:1.“既要有勇气又要有能力,二者不可偏废”等;2.对于同一个对象、同一种行动,不同的人可能用迥然有别的眼光来审视。
显然,单从儿子或父亲的角度来立意比较容易,也易于展开论述。
如:一只乌鸦为学习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但结果却扑到山羊背上,被毛缠住,最终落到了牧羊人的手里。
故事的结尾似乎告诉我们,这叫作自不量力,但我却认为,没有突破性的尝试和努力,哪有意外的收获和成功?(2006年全国1卷“乌鸦学老鹰捕羊” ,满分作文《我已经飞过》开头段)分析: 很显然,上文是从儿子的角度来立意的。
这样表述,既体现了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材料中毕竟包含了儿子和父亲两人的观点),又很好的用“但是”一词转入自己所选择的“一个角度(侧面)”,即儿子的角度。
从写作思维上也体现了论述的辩证性。
可谓“一举三得”。
难点三:如何理解材料中的提示语的作用新材料作文,有的在材料部分加了一些提示语(如下面两则作文) 。
加提示语的目的,旨在通过提示为考生降低审题难度。
它提示你,但并不完全限制你。
因此作文时,你也可以顺着提示语引伸,立出另外的意(论点),而不仅仅限制在提示语所提供的立意范围内。
例1: (06北京高考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
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说明:提示语对两句诗进行了五个角度的提示。
立意时可以不受这五句话的限制,只要紧紧扣住这两句诗就可以了(注意中间的省略号和要求语) 。
如:两句诗可以指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但如果你没有更好的立意或担心走题,为保险起见,最好从提示语的五个立意中任选一个。
议论文写作,论据使用不当,容易出现罗列事实材料、以摆代论、缺乏分析说理等问题,使说理肤浅,甚至没有说理。
用好论据,须注意两个方面:会述例,会析例。
二、如何处理论据中的材料一、会述例1.述例首先贵在指向明确表述材料,根本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突出“话题”,突出“文题”,表述任何材料都不要忘了扣题表述和表述结束后的收题、点题。
因为人物的经历和人物性格都是多元的,表述事例时要始终指向中心话题、或文题、或段落分论点。
例: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2005年高考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价值与位置》)文中点了一句“站在诗人的位置上”,段落结尾又反问了一句“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价值与位置”这一话题指向非常明确,扣题很紧。
2.述例其次贵在语意集中一个材料,包容的信息是多元的,述例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去庞杂,留其所需。
有三个办法。
第一是剪裁舍弃法。
事实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所以叙例时,应据论点需要,对事例进行加工改造:瞄准中心,对事例进行剪裁处理,抓住需要信息,舍弃与论点无关的信息。
而且原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这要求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上要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
如“机遇”这一话题作文,我们以科幻作家凡尔纳为例进行剪裁舍弃:原材料: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
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
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
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
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经剪裁舍弃可变为: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
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
当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
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必须抓住它。
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
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抓住了那次机遇。
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注意:述例表述要强调事例的有序排列,或是时空顺序,或是逻辑顺序,视其所需而定。
句式结构可以是连用条件句,或是连用因果句,或是连用反问句,或是连用转折句,等等。
三、示例材料如何引述:1637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青年约翰.哈佛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到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新建的学院工作,时年29岁,患有肺病,工作很积极。
第二年,他的肺病发作,不治而亡。
尽管那时的学校只有一名正式教员,一座木版房和几十名学生,但哈佛十分钟爱这所学校,所以,他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其约400本藏书和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
这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
当时的州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
今天的哈佛大学,已经是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学。
他成功于年仅29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
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
首先明确:这个材料给我们的思维指向是多元的,至少可以从“州政府”或“哈佛”的两个角度立意:1、哈佛的“一个小小的善举”,竟然引起州政府高度的重视,把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目的是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
这种可贵的政府行为,对学习哈佛的“善举”,有着极大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他告诉人们,一切献身公益事业的人,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政府及时宣传、褒奖有“善举”的人,有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在概述材料时,要选准角度来表述。
如:三十年代的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获悉,在新建的剑桥学院工作的29岁的哈佛,病逝前将其约400本藏书,以及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马萨诸塞州政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
这个响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成功于年仅29 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的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
放在文章里,概述材料、提炼观点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引论部分,可以这样来写:今天我读了一则震撼我心灵的材料,材料介绍说:三十年代的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获悉,在新建的剑桥学院工作的29岁的哈佛,病逝前将其约400本藏书,以及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马萨诸塞州政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
这个响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成功于年仅29 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的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
读了这则材料,我认为,政府及时宣传、褒奖有“善举”的人,有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2、哈佛的行为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哈佛没有考虑这些,他只想着能为社会做点贡献,他的这种“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从这个角度,可以提炼的观点是:“勿以善小而不为”;或“好事从小事做起”;或“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拒绝做小的善举”。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在概述材料时可以这样来写:29岁的哈佛在病逝前,留下遗嘱,将其约400本藏书和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剑桥学院。
这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哈佛和哈佛一样的人献身公益事业,美国的哈佛才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拒绝做小的善举。
综上所述,概述材料提炼观点,要明确以下几点:1、要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思维指向。
2、从材料中提取的是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
3、概述材料要与观点一致。
4、概述材料力求语言简洁,明了。
5、提炼的观点用判断句为好。
四、本次作文训练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
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
一天,他偶然看到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片划伤。
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保护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
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追求。
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在材料的结尾部分: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追求。
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相像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点拨:在分析材料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的是材料本身对主要事实是否有“点评”,因为命题人往往是以“点评”的形式来对作文的内容区间做进一步的限制的。
请你据此确定一个写作的观点。
点拨:既可以从“抢抓机遇”方面切入,亦可以从“执著”精神方面入手。
不过对考生而言,从“创造并不难,创造其实离我们很近”这方面立意可能会更好操作一些。
可以发表议论、可以描述一次创造的经历、可以叙写关于创造的情怀、可以编写故事等。
如果能在文章中彰显“生活中人人都有着一种潜在的创造力”或“要让潜在的创造力量发挥出来,必须要关注现实生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自身力量毫无了解、缺乏信心,不思创造的人,永远不会成功”等稍深刻的主题,再加上准确而又形象的表达,相信会得高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