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

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和进行科学科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

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自然辨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提供一种辨证思维的方法,科学精神的关键在于辩证的批判。

要正确地处理好对待学术权威的态度。

给予学术权威和自己的学术前辈必要的尊重,可以使自己的研究少走弯路,同时也要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及严密的逻辑基础之上理性的、有条理的怀疑,作为研究生,更应该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方法的重要性,注重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结合。

多向导师请教他们对科研方法的看法以及在运用科研方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写作命题论文,在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实际操作中,深刻理解科研方法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3.结合六个发现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以原始星云为基础,运用吸引与排斥的矛盾,力学、热力学原理,论述了宇宙天体的起源与演化,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出发,探讨了天体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天体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新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2)维勒的有机化学成就:1828年《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一书中总结了自1824年以来运用普通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巨大成就,揭示了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统一,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再次打开了缺口,为新自然观的产生奠定再添基石;(3)地质渐变论:1833年赖尔发表了《地质学原理》,运用地球的内力(地震、火山爆发)和外力(风、霜、雨、雪、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力原因)解释了地质岩层的形成与演化,充分体现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思想,对形而上学自然观再次给予沉重打击,为新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证据;(4)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依据;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静态的联系,还进一步揭示了运动过程也是相互联系的;是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最沉重的打击,为新的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5)生物细胞学的成就:19世纪40年代,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施旺先后提出的植物细胞学和运用于整个生物界的细胞学说,证明了整个生命有机界的内在统一,并在细胞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的发展、变化,又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给予了一次沉重打击。

(6)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推翻了物种不变论、神创论、偶然论的观点,揭示了生物的承序性和变异性,给形而上学又一沉重的打击,给新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如此众多的自然科学大发现,恩格斯概括:“新的自然界的基本点已经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凝固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看作是永恒不变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

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无限循环发展的。

”也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是必然的了。

4.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现代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

20世纪初三大领域(宇宙世界;微观世界,复杂世界)的科学突破对现代之然观的产生起到了重要影响。

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x 射线,放射性,电子)拉开了20世纪初科学革命的序幕。

而相对论、量子论假说则是这场革命到达了高潮,引法了现代物理对经典物理学的第三次反动,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崛起了出现了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自组织理论,突变论,协同学理论)。

从此,现代科学得到了全面发展,产生了(天)大宇宙爆炸学说;(地)地质板块学说以及(生)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正是这场科学革命,为现代自然辩证观的产生打下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

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6.什么是科学?它有何特征?科学的划界有何意义?答:科学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认识自然的活动和这个活动的结果。

自然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可检验性。

具体性:科学是将世界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他们的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相对于无限世界的永恒问题,他们一般只提出和设法解决现实对象的有限问题。

经验性:科学以经验性为出发点和归宿,起于经验(由观察、试验而来,屹于经验(用实验对所得到的科学认识进行检验),力求不背离经验。

精确性: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明晰的,彼此联系、不矛盾,通常都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陈述,而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试验的检验。

其中可检验性是关键,是具体性,经验性的基础和精确性的证。

科学划界: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大问题,自培根、康德以降,划界问题也是认识论中的重要问题。

其理论旨趣就是要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

7.直觉思维和它的主要特征。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是人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

直觉思维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加以训练和培养的。

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从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笔者以为直觉思维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1.直接性直觉思维不依赖于严格的证明过程,是以对问题全局的总体把握为前提,以直接的、跨越的方式直接获取问题答案的思维过程。

直觉的形式表现为很快产生假设,迅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作出猜想和预测,在表现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

例如在传授小学《自然》时,对于“一般淡水鱼能否在海洋中生存?”这个问题,小学生往往会表现为快捷的异口同声:“不能”,而如果我们要求小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则是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

2.视觉性直觉思维者往往以视觉化的方式再现并处理事物,其信息编码方式倾向于图像形式,当然在信息编码加工过程中表现为果敢的甑别和取舍,而这种果敢的甑别和取舍又决定于思维者对问题解决方向和目标的大胆的、直接的预见,这在几何题的证明上表现得尤为典型,例如辅助线的添加和相似三角形的判断,往往首先依赖于于视觉上的大胆假设。

3.内隐性直觉思维的智力操作是内隐的,其思维的过程往往是思维者不能言表的,而且不能对思维结果作出评论,因为它不依赖于分析技巧而掌握问题的意义和结构组成,是一种对问题的无意识的直接把握。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于“把一棵幼苗横放在潮湿土壤上,一段时间后这棵幼苗有何表现?”的问题,初中学生一般都会直接给出答案,至于其内在原因学生无法给出,解决这一问题也无需严密的推理过程,因为这是由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对所有学生所有问题都要问为什么的提法是有偏颇之嫌的。

8.论述波普尔模式辨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Popper,1902一)是当代西方一位影响较大的科学哲学家,他一反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的归纳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通过观察和归纳,而是通过猜测和反驳来现实的;作为全称的普遍定律的理论,不能为有限的单称的观察到的事实所证实,但它可以为单称观察到的的事实所证伪。

在证伪主义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即:P:(问题),TT(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猜想和假设)、EE(反驳、证伪、试错和纠错)、P:(新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