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40分,每题10分)
1、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一般指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阶级,为了取得人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
在由宗教领袖直接掌握政权、实行神权政治的国家或地区,神权法也就是教会法(或称寺院法、宗规法)。
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法思想曾占统治地位,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见西欧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
2、明德慎刑思想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
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
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3、兼相爱,交相利
是墨家思想。
缘自墨子.意思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
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墨子讲究“兼爱”、“非攻”。
其实墨子的“兼爱”,是“兼相爱交相利”合论的。
4、“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中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生有,有归无。
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
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
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
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二、简答题(60分,每题20分)(可加纸)
1.简述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的核心。
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
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
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2.简述先秦儒家礼法观。
儒家重礼,强调“为国以礼”。
儒家所强调的礼作为根本的国家制度,主张将礼实施的范围扩大到民间,其否定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为礼赋予了道德的基础。
(一)礼治优于法治。
认为礼治具有天然合理性,认为以严酷和平等为特征的法治违反了自然规律;(二)以刑弼教。
推行礼的最好办法是德教,是统治
者以身作则与合理教化,同时指出礼治的推行也离不开法;(三)法需以“仁义”和“孝悌”为原则。
仁义既是儒家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又是先秦儒家对统治者进行道德评价和法律评价的具体尺度。
儒家重孝悌,并把孝悌作为判断现实法制优劣的又一价值标准。
3.简评墨家的法律观。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显著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学派。
它曾与势力强大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并称“显学”。
墨家法律观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广泛性的特点。
其所定义的法是广义的法,从他们所熟悉和使用的规矩、绳墨、度量衡等一般工具,到在整个社会中起调整和规范作用的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统统包括在内,实际上是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亲身体会和认识。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博学多识,“好学而博”,是一位独具创造精神的伟大思想家。
墨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墨家,适应当时公布成文法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他们“兼相爱、交相利”的主体思想构架下,站在“贱者”、“弱者”、“贫者”等下层劳动者的立场上,通过展开对维护“贵者”、“强者”、“富者”利益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的批判,提出了兼爱、兼利、以天为法、“劝爱禁恶”、赏当贤、罚当暴等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