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材料的介电性能-3
因此,具有对称中心的晶体是不可能有热释电性的,这一点与压 电体的结构要求是一样的。
但具有压电性的晶体不一定有热释电性。
表征材料热释电性的主要参量是热释电常量p,其定义为:
p Ps T
PS为自发极化强度,T为热力学温度
3.铁电性、压电性、热释电性之间的关系
随外电场线性增加。BC线外推至电场
为0,则与纵坐标轴相交于PS点。PS— 自发极化强度。达到饱和后再减小电场,
极化强度并不是沿原始的极化曲线下降,
而是沿图中CBD变化,在D点电场为0, 但极化强度并没有消失,Pr—剩余极化 强度(Remnant Polarization) 。只有当电 场沿相反方向增加到-Ec时,极化才变为 0,Ec被称之为矫顽场(Coercive Field) 。 继续增加反向电场可使极化强度达到反
当晶体在外电场激励下,晶体的某些方向上产生形变,而且应 变大小与所加电场在一定范围内有线性关系,这种由电能转变 为机械能的过程称为逆压电效应。
在正压电效应中,电荷与应力成比列,即
D dT
d ── 压电常数(C/N) D ── 电位移(C/m2)
T ── 应力(N/m2)
在逆压电效应中,应变S与电场强度E成正比,即
2.电畤转向
铁电体整体上呈现自发极化,其结果是晶体正、负端分别有一层 正、负束缚电荷。
束缚电荷产生的电场-退极化场与极化方向反向,是静电能升高。 在受机械束缚时,伴随着自发极化的应变还将使应变能增加 所以整体均匀极化的状态不稳定,晶体趋向于分成多个小区域。 每个区域内部电偶极子沿同一个方向,但不同小区域的电偶极子
几何形状、绝缘结构、散热条件、电压种类 和媒质温度等因素有关。
固体电介质的热击穿判据
当发热曲线W1与散热直线W2相切时,切点C应满 足以下条件
W1 (V ,T ) T Tm W2 (T ) T Tm
V1
V2
T T Tm
T T Tm
6.3.2 电击穿机制
当电子从电场中得到的能量大于传导给晶格振动的 能量时,电子的动能就越来越大,至电子能量大到 一定值时,电子与晶格振动的相互作用导致电离产 生新电子,使自由电子数迅速增加,电导进入不稳 定阶段,击穿发生。
1920年法国人Valasek发现罗息盐具有特异的介电性, 其极化强度随外加电场的变化为以下形状,称为电滞 回线,把具有这种性质的晶体称为铁电体
电滞回线
铁电体典型的极化曲线(极化强度与电场强度的变化关
系)—重要标志
OAB表示对未极化样品施加电场E,随
E,极化强度不断增加,达到B点,极
化强度饱和,再继续增加E,极化强度
本征电击穿理论 从理论上可分为
“雪崩”电击穿理论
电子加速运动(动能)与晶格振动的相互作用,把
1.本征电击穿理论 能量传递给晶格。当其处于平衡时,介质中有稳 定的电导,若电子能量大到一定值而破坏平衡, 电导由稳定态变为非稳定态。
A表示单位时间内从电场获得的能量
A e2E2 m*
E—电场强度; —松弛时间 (与电子能量U有关) (电子平均自由行程时间)
向饱和,再增加到正向饱和。极化强度
将完成图示的回线,称之为电滞回线。
铁电体具有自发极化的特性,而且这种自发极化的电 偶极矩在外电场作用下可以改变其取向,甚至反转。
在同一外电场作用下,极化强度可以有双值,表现为 电场E的双值函数,这正是铁电体的重要物理特性
铁电体有电滞回线的原因:电畴。
居里温度TC或称居里点TC
由于高聚物的能带理论、电荷注入、电子激发及输 运过程的深入研究与发展,以及非线性科学中分形 及混沌的广泛应用,促使电击穿从确定论迈向破坏 过程的随机论的根本性变化。
击穿也包括最终导致击穿的老化过程。
老化本身是一种空间分布的、随时间不断发 展且累积的损伤过程。
6.4 铁电性
6.4.1 铁电体与电畴
1.电滞回线和铁电体
S dE
d ──
(V/m)
S ── 应变(m/m)
E ── 电场强度(V/m)
比例常数d数值相同 d D T S E
2.压电性产生原因
晶体压电效应的本质是因为机械作用引起晶体介质的极化从而导致 介质两端表面内出现符号相反的束缚电荷。
3. 压电振子及其参数
压电振子 最基本元件,是被覆激励电极的压电体
Ti4+在氧八面体中心有位移的余地,在较高温度时(>120℃)由于离子热振动
能比较大,Ti4+不可能在偏离中心的某一位置固定下来,它接近周围6个氧
离子的机率是相等的,所以晶体结构仍保持较高的对称性,晶胞内不产生
电矩,即自发极化为0。
当温度降低(<120℃)时,Ti4+平均热振动能降低,Ti4+不足以克服Ti4+和O2-
不同,这每个小区域称为电畴。 180°畴壁(较薄)90°畴壁(较厚)
铁电畤在外电场作用下,总是趋向与外电场 方向一致,称之为畤转向。电畤运动是通过 新畤出现,发展和畤壁移动来实现的。
电滞回线是铁电体的铁电畤在外电场作用下 运动的宏观描述。
6.4.2钛酸钡自发极化的微观机理及 电畴的形成
1.钛酸钡自发极化的微观机理
第6章 材料的介电性能
2009.05
6.3 电介质在电场的破坏
✓ 热击穿 ✓ 电击穿 ✓ 局部放电击穿
6.3.1热击穿机制
当固体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由电导和介质损耗产生的 热量超过试样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所能散发的热量时, 试样中的热平衡就被破坏,试样温度不断上升,最终造 成介质永久性的热破坏,这就是热击穿。
电场对电子的加速作用 传导电子间的碰撞 传导电子与晶格的相互碰撞 电子的电离、再复合和捕获 电场梯度形成的扩散
本征击穿机制模型
单电子近似模型
A e2E2 / m*
仅适用于材料本征击穿低温区
集合电子近似模型
Vu ln E c0 2kT0
2.雪崩式电击穿机制
把本征电击穿机制和热击穿机制结合起来
电荷是逐渐或者相继积聚,而不是电导率 的突然改变,尽管电荷集聚在很短时间内 发生
最初机制是场发射或离子碰撞
P
aE
exp
bI 2 E
以碰撞电离后自由电子数倍增到一定值作为电 击穿判据。
通过估算:由阴极出发的初始电子,在其 向阳极运动的过程中,1cm内的电离次数 达到40次,介质便击穿。 “四十代理论”:
反铁电相的偶极子结构很接近铁电相的结构,能 量上的差别很小,因此,只要在成分上稍有改变, 或者加强的外电场或者是压力则反铁相就转变为
铁相结构。
6.5 压电性和热释电性
6.5.1 压电性
压电性
某些晶体材料按所施加的机械力成比
例地产生电荷的特性。
1.正压电效应,逆压电效应和压电常数
当晶体受到机械力作用时,一定方向的表面产生束缚电荷,其 电荷密度大小与所加的应力的大小成线性关系。这种由机械能 转换成电能的过程,称为正压电效应。
电场的波形无关 仅与材料有关 与介质中的自由电子有关(来源为杂质或
缺陷且考虑材料中电子 能量的分布变化。
参与能量传递作用的因素
偶极场中的晶格振动 与偶极场晶格振动共有的电子壳层变形 非偶极场短程电子轨道畸变
本征击穿理论所相关的电子能量分布变 化的因素
A
U ( t )E
A(E, U)
B表示电子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时单位时间内能量的损失,
晶格振动与温度有关
晶格温度
U
B ( t )L B(T0, U)
当E上升到使平衡破坏时,
平衡时,A(E,U)=B(T0,U)
碰撞电离过程便立即发生
引起非稳态的起始强度定义为电击穿强度。
特征
发生在室温或室温以下 发生的时间间隔很短,在微秒或微秒以下 与样品或电极几何形状无关,或者与所加
6.3.3 局部放电击穿
局部放电就是在电常作用下,在电介质区域 中所发生放电现象,没有电极之间形成贯穿 的通道,整个试样并没有击穿
局部放电是脉冲性的,其过程与电晕放电相 同。
局部放电将导致介质的击穿与老化。
击穿的随机性
传统的击穿模型属于纯确定论,是建立在超过某一 临界电场时,因一连串因果效应使系统不再能维持 能量平衡从而发生击穿的基础之上的。
至零;相变没有潜热和热滞 现象。
如KDP等。
TC T
2. 成分,晶粒大小,尺寸因素的影响
铁电体居里温度是由材料成分决定,不同元素在同一 铁电体中对的TC影响不同的。
晶粒的大小也影响铁电体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晶粒越 大,其起压电性值就越高。
3. 反铁电-铁电相变
反铁电晶体含有反平行排列的偶极子。
(1) 外部条件(电场,应力。温度,压力)的变化, 可以引起铁电体极化强度PS的变化
(2)铁电体相变按自由能变化来分,可分为两类。即: 一级相变二级相变
一级相变
在相变点上,PS突变到零; PS 铁电相与非铁电相共存;相 变伴随着潜热和热滞现象。
如BT等。
TC T
二级相变 在相变点上,PS连续地下降 PS
6.5.2 热释电性
1. 热释电性现象
在电化石热释电实验中,由于加热,温度变化,使自发极改变,屏 蔽电荷失去平衡。因此,晶体一端的正电荷吸引硫磺粉显黄色,另 一端吸引铅丹粉显红色。由于温度变化而使极化改变的现象称为热 释电效应,其本质称为热释电性。
2. 热释电效应产生的条件
具有热释电效应的晶体一定具有自发极化(固有极化)的晶体, 在结构上应具有极性轴,简称极轴,就是晶体唯一的轴,在该轴 的两端往往具有不同性质,且采用对称作不能与其他晶向重合的 方向。
当介质很薄时,碰撞电离不足以发展到40代,电子雪 崩系列已进入阳极复合,此时介质不能击穿。因此便 定性解释了薄层介质具有较高击穿电场的原因。
雪崩电击穿和本征电击穿一般难于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