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研究摘要:增长极的能够带来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的发生主要通过区域内产业关联的带动和环境改善的推动。

“哈大齐走廊”的建设在短期内产生的扩散效应并不明显,长期内将会带来较强的扩散效应。

大力发展外围地区农牧产品加工工业,加快国有的市场化改革,开拓渠道促进人才流动,建立有效的融资体系可以促进“哈大齐工业走廊”产生的扩散效应。

关键词:扩散效应;增长极;哈大齐工业走廊增长极理论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地区纷纷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力图打造区域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

学术界对极化效应的著述较为丰富,对扩散效应的研究则较少。

虽然打造区域增长极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会带来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从而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扩散效应的发生机制(一)增长极概述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理论,由主导产业中的创新企业在某些大城市进行聚集而形成的产业之间密切协作关系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这些企业通常是位于城市中心,具有生产、贸易、、信息、运输、服务和决策等多种功能,就像一个“磁极”,能够对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产生吸引作用,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地区,从而既促进自身的经济增长,又推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佩鲁将这样的“磁极”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包含了两方面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别指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生产要素的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

前者容易造成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后者使得增长极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2]。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

在经济开始起飞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

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扩散效应占主导。

关于生产要素,笔者认为,不应仅包括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还应包括信息、制度和文化习俗等更广义的范围,它们共同作为扩散效应的载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扩散效应的发生机制扩散效应的发生主要可以概括为在中心地区影响下以外围区域生产要素量的聚集和质的优化等方式,实现外围区域经济的增长。

本文中笔者从产业带动和区域环境改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产业关联带动扩散效应的发生。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关联的方式主要有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和投资联系。

当中心区的产业经济处于发展时期,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扩大,但由于运输成本的问题生产企业只利用当地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对周边地区产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很弱。

另外,创新企业获得的高额垄断利润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造成了周边区域内资本和劳动力的净流出,进一步延缓了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

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整个区域内极化效应占主导,扩散效应不明显。

当中心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处于成熟阶段,众多厂商的进入使得市场竞争性增强,新产品的生产趋于标准化,中心区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

为进一步获得竞争优势,厂商增加了对外围区农业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甚至将生产线转移到外围区,使得中心地区产业对当地产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增强。

前向关联效应的增强又进一步带动了资本和劳动力从中心区向外围区的回流,促进了外围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整个区域内的扩散效应不断增强。

2.区域环境的改善促进扩散效应的发生。

这里的环境包括地理条件和人文经济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水源、矿产、气候等等。

人文经济条件包括人口、能源、法制、行政效率等等。

不同要素禀赋的地区受扩散效应波及的程度和方向都不同。

扩散效应具有选择性。

从扩散效应的空间方向来说,扩散效应的强弱和距离成反比,并且通常沿着铁路、公路等线输送,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从扩散效应的波及程度方面来说,扩散效应受到外围区不同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政策措施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拥有较高的市场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使得扩散效应回流的生产要素能够在当地得到更优的配置,从而带来区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而这样的地区往往成为新的增长极。

总而言之,一个地区受扩散效应的影响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综合经济环境相关,与前者成反比,与后者成正比。

二、“哈大齐工业走廊”概况(一)“哈大齐工业走廊”简介“哈大齐工业走廊”是指由黑龙江省的省会哈尔滨经大庆到齐齐哈尔,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37.1平方公里的新型工业经济园区。

这三个城市形成一条直线,从哈尔滨到大庆,从大庆到齐齐哈尔,各100余公里,沿途包括位于哈尔滨和大庆之间的安达和肇东两个县级市。

“哈大齐工业走廊”位于松嫩平原腹地,该地区以肥沃的黑土著称,草场广阔。

走廊内及周边地区盛产玉米、大豆和中药材, 奶牛等畜牧业发展迅速; 食品和药材加工原料充足。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是黑龙江省装备、石化、食品、医药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 科技人才实力较强。

走廊绵延280余公里,三市之间高速公路基本贯通,基本上形成了以大庆为中站的两小时经济带。

(二)“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情况分析2006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的GDP分别为2 094.1亿元、1 620.3亿元和481.6亿元,人均GDP分别为21 374元、60 493元和8 860元。

从GDP角度可以看出,哈尔滨、大庆两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大大高于齐齐哈尔市。

三市的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重化工业特征,第二产业产值占到三市总产值的55%。

其中大庆市的第二产业最为发达,2006年产值为1 387.7亿元,占该市GDP的85%,第一、三产业产值分别为50.8亿元、181.8亿元,分别占该市GDP的3%和12%。

哈尔滨市的第三产业最为发达,2006年产值为1 010.8 亿元,占该市GDP的48%,第一、二产业产值分别为312.4亿元、770.9亿元,分别占该市GDP 的15%和37%。

齐齐哈尔市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为121.1亿元、141.9亿元、218.5亿元,分别占该市GDP的25%、30%和45%。

①三、“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扩散效应分析黑龙江省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规划中将重化工业作为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从短期来看,笔者认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会产生巨大的极化效应,而扩散效应相对较弱。

但从长期来讲,扩散效应将会逐渐超过极化效应,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一)短期内“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在省域内的扩散效应较弱1.投资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资本和劳动力向走廊内净流入,外围区的经济发展暂时难以获得足够的生产要素支持“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基础要优于省内其他市区。

政府在用地政策、财税政策、科技与人才政策、投资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大优惠措施。

经济基础和政策环境的不平衡使得工业走廊的经济规模在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前,生产要素不可能向外围区大规模流出。

外围区在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情况下难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得在发展初期,“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扩散效应较弱。

2.将重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短期内对外围地区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哈大齐走廊”的产业定位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除食品工业以外,其他产业都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由于周边县市的结构以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缺乏足够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

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异使得“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产业链条难以迅速延伸到周边地区,对外围区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

另外,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特征使得“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创造的就业数量有限,难以有效解决周边地区的就业问题。

3.市场垄断的存在限制了扩散效应的延伸扩散效应的发生需要在中心地区与外围地区之间存在一个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需要存在一个专业化分工和彼此竞争的群体。

笔者认为,扩散效应与区域内市场的垄断程度成正向相关。

垄断使得市场交易内部化,厂商数量变小,市场规模萎缩,创新能力弱,从而对区域内产业带动作用小。

垄断企业发展产生的扩散作用较弱。

首先,垄断企业内部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削减了同行业企业的市场空间。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规模庞大,并且原材料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大部分环节在企业内部完成。

这种企业内部一条龙式的生产方式虽然可以节约成本,但也阻止了各个环节上外部企业的进入,造成市场垄断,挤压了外围区同类企业的生存空间。

其次,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稀少的企业数量限制了服务行业的发展。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少,并且产业结构单一。

结构和数量的特征使得这些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以直接为主,从而市场中介等生产服务类企业无法发展,市场交易不活跃,对周边地区就业机会的创造较少。

最后,社会保障的不平衡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哈大齐工业走廊”内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要高于非国有企业职工,更高于周边县市的劳动者。

社保水平的差异使得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区内国有企业高素质劳动力过于密集,即使人力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下降也难以将其配置到资源稀缺的外围县市。

外围区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本支持,经济发展缓慢。

(二)长期内“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在省域内将带来较强的扩散效应随着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区内的人力资本价格和土地价格将会上涨,拥挤和环境污染等城市化问题将会凸显。

生产和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得工厂和劳动力外迁,生产要素流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并有能力承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的产业转移。

1.“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扩散效应将首先沿着滨州铁路沿线传递滨州铁路是贯穿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交通的主动脉,又有哈大高速相伴随。

三市处于广阔的松嫩平原上,交通十分发达。

随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进一步开展,三市的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由于滨州铁路沿线经济基础优于其他地区,扩散效应的发生必然沿着滨州铁路进行,带动沿线肇东、安达、杜尔伯特三市县经济的发展。

三地产业将被纳入到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中,进而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2.“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扩散效应将率先依托周边县市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实现工业走廊内部及周边地区发展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规划将食品加工工业作为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外围地区农业生产也将呈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特征。

伴随市场消费需求的扩大,一些从事食品加工生产的乡镇企业将会涌现和聚集,从而使得食品加工业将会先于其他产业形成规模,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将会加速当地资本和劳动力的积累,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扩散效应与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步扩大“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首先将促进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座城市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