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本报告共分为10大部分:1、布依族民族简介,2、布依族民族建筑,3、布依族节日,4、布依族歌舞,5、布依族服饰,6、布依族饮食、7、布依族体育运动,8、布依族婚俗、9布依族神话传说、10布依族宗教信仰。

一、布依族民族介绍:布依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2545059人(1990年),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布依族的先民,一般被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

从民族语言、古称、自称及地理分布考察,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

“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

后来由于长期分居,经济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产生了差异,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

二、布依族民族建筑: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建筑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

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

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淳厚。

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

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

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

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

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

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

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

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

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

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三、布依族节日:1、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

过去一定要杀猪作祭品,解放后,有的村寨已简化为用鸡和各种熟菜果品献祭。

献祭由村寨中辈份最高的男姓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祷。

祭场内任何人不许说笑打闹和放屁,妇女和家中有孕妇、产妇的男子不得参加。

节期3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打扮,聚集于田野中对唱山歌。

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

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1份外,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

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

2、三月三: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

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

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

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

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板,给小孩盛妆打扮,让他们尽情玩耍。

接连3天,男女青年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机物色意中人。

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

3、牛王节:布依族有一个风情浓郁的民族节日“四月八”牛王节。

这节日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古时布依族原来没有牛,耕田犁地都是用人拉。

牛王在天上看到后。

很同情布依人的辛劳,在春耕大忙就要到来的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降生到人间。

从此,天下才有了耕牛,从此布依人才摆脱了拉犁的劳苦。

为了纪念牛王的诞生,每年四月八这一天。

都要给牛放假,停止做活路,让它们好好地休息。

还要用苏木、黄饭花、紫荆藤、枫香叶等天然植物的浸泡汁做成红、黄、紫、黑、白的五色花糯饭,再用糯米酿制的米酒,一同慰劳耕牛。

待牛吃过后,人们才设宴开张,一面用手抓五色花糯饭,一面饮酒吃肉,共庆牛王的节日。

4、六月六:节日来历有二说:一说是祭祀人类的始祖盘古。

布依人认为,其子新模进一步提高了栽培技术。

盘古死后,其继妻虐待新横,盘古显灵而使她悔悟。

六月六是盘古逝世日。

另一说是悼念为争取布依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灵。

六月六是布依抗暴起义的日子。

起义失败后,留下了许多孤儿寡妇,以后每到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做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内,家家大扫除,晾晒衣服被盖,沐浴净身,宴请亲友,遗孀们总要洗晒丈夫在世时一家人所穿用的衣物,边洗晒边哭着唱述对死者的哀思,故又有人称寡妇节。

有一首《哭夫调》唱道:“年年有个六月六;家家户户晒红绿,别家有夫红绿晒,寡妇无夫晒孝服。

5、吃新节:又称尝新节。

一般在稻谷即将成熟时,由家中男子背着口袋到田中摘少量谷穗,放于甑中与糯米一同蒸熟后供祖。

扁担山及六盘水一带,还要用酒、莱和炒鱼虾一起敬祭祖宗。

望谟县、册享县等地,把新糯谷取来之后,先煮熟晾干,舂去谷壳,再用开水泡胀蒸成糯米饭,布依语称为“根金毫模”。

四、布依族歌舞:(一)歌曲大调和小调:主要流行于红水河北岸贵州册亨、望谟、罗甸等县布依族地区。

大调动用较为广泛,包括叙事、祝酒、迎宾送客、诉情说理等,有时也用于情歌;大调音域一般只有五度,因而稳重沉静。

小调主要唱情歌,音调较为开展,音域也扩展到八度,因而开朗热情,带山歌风,歌手常在高音和结尾使用假声唱法,别有一番情趣。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曲调也常有所差异。

大歌和小歌:主要流行于黔南荔波、独山和三都周覃一带,是布依族民歌中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

主要的区别是,大歌有向亲友致意的歌头和歌尾,四句或六句一首;小歌则只有歌尾没有歌头,一般只有四句。

大歌在公众场合演唱,内容比较严肃,多用于酒歌、叙事歌或迎送宾容、祝福庆喜等,歌曲结构较大较长,故称“大歌”。

小歌多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成双成对的对唱形式,歌曲结构较为短小,故称“小歌”。

大歌、小歌都是三度二度音程连续重叠使用。

明歌调和土歌调:这是贵阳郊区一带布依族对用汉语演唱和用民族语演唱的布依族民歌的统称。

“明歌”用汉语演唱,按歌词内容又分“排歌”、“台歌”两类,按曲调特色又可分“四平腔”、“三滴水”、“酒歌调”三类。

“土歌”指用布依语演唱,根据唱词的布依语声调行腔,话长音短,话短音少,歌腔多则三十余拍,少则十六七拍,视歌词多少伸缩,没有固定,多用于演唱传统的古歌。

惠水山歌调:俗称“好花红”调,流行于黔中南惠水、长顺、贵阳、龙里、贵定等县(市)布依族地区,基本上概括了这一带布依族民歌的格调风貌。

曲调为四声羽调式,活动音域八度;迂回曲折,悠缓自如。

歌词一般为七言八句,用比喻手法见物生情,内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颇受人们喜爱而广为流传。

近年来,音乐家们已将其曲调作为素材,改编或创作成合唱、舞蹈音乐、杂技音乐、影视音乐等,颇受群众欢迎。

盘歌:布依族传统民歌。

是借用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

青年人初交时可利用盘歌的形式了解对方的情况,如问对方姓名,住在什么村寨等情况。

老人唱盘歌,多在欢庆的场合,用盘歌互相问答,表现歌手们随机应变的才能。

盘歌范围广泛,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等,都可做盘歌的内容。

另外,唱歌猜谜语也是盘歌的一种形式。

十二部对歌:布依族情歌的一种,流行于贵州省望道、罗甸、册亭等县。

一伙子们把情歌编成系统的节目,在结婚和立新房时,主人请他们演唱,一般对唱的双方每边都是两人。

女歌手坐在新娘房内,男歌手坐在堂屋的火塘边隔板壁对唱。

内容是把平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过程做为十二问答进行详细描述。

所唱的十二部对歌为;问以(序歌)、问同间减(询问)、问酥(互相赞美)、问化问马(唱十二季花果)、问送信(送信物)、问换信(互换信物)、问离(分别)、问蓬(相逢)、问定(抗婚)、问考双(打官司)、问调(相约逃婚)、问代问变(离婚逃婚都不成功,双方相约殉情,变成彩蝶双飞)。

十二部对歌,想象丰富,唱词扣人心弦,可以连续唱七八天,是罗甸、望模、班亭等县布依族的主要娱乐形式,相当普遍。

笔管歌:唱时以笔管(一种横吹单簧竹管乐器)伴奏,故名。

多用汉语演唱,有前奏、间奏、结尾的 4乐句乐段结构,徵调式。

曲调流畅优美,有时伴奏者运用变奏手法,与歌声形成复调关系。

勒尤调:勒尤是一种双簧直吹的木管乐器,它的音调委婉深情,具有思慕想念的意味,青年们常用以表达对爱情的渴求。

后来填上简单的歌词,主要用“勒、哩、哦、欧”等象声词来模仿勒尤的音调,从而形成一种带有器乐性的声乐体裁,勒尤调即以此而得名。

妹调 :以sol、la、do、re4音组成,感情质朴,切分节奏的运用很有特点。

四弦胡情歌:流行于罗甸县一带,以四弦胡琴伴奏而得名。

曲调基本是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宫调式,感情细腻、委婉。

浪哨歌浪哨:亦称“赶表”、“坐表”,是布依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浪哨歌就是在这种场合演唱的情歌。

曲调与汉族山歌调比较接近。

(二)乐器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用作礼器和乐器。

贵州南部、中部、西部的布依族地区,每个大寨或大姓都有一面或数面铜鼓。

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

在布依族人的心目中,铜鼓象征着财富、权力和团结。

铜鼓平时保存在有威望的人家,用时才抬出来。

西部地区的布依族,多把铜鼓当作神看待,两耳系红绸,表示镇压邪恶,也不让铜鼓“见天”。

如果需要从甲家抬往乙家时,必须用红布包好。

因此铜鼓,只能在室内敲击,而且都用于庄重的场合,如过年、办丧事和祭祀等。

勒尤:布依族吹奏乐器。

又称勒浪。

有木制和竹制两种。

木制的上窄下宽,下端装有共鸣器,全长40—50厘米,管上凿5—6个音孔,管上端装有哨子。

勒尤音色明亮、音域宽,能吹奏出八度音。

它是青年男子的乐器,只能在家里或幽静的地方吹,而不准在村内当着姑娘的面吹奏姊妹箫:是直吹单簧类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苗族地区。

由于吹奏时,一种是两人各吹奏一支同音高的箫,一种是一人吹奏两支并嵌在一起的同音高的箫,因而得此名。

常演奏的曲调有:上方调、下方调、右调、老调、花花调、芦笙调等。

笔管:是用长约三尺的“梅勒”(笔管竹)做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