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0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圆圆的沙粒教案 北师大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0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圆圆的沙粒教案 北师大版

圆圆的沙粒1圆圆的沙粒2颗圆圆的沙粒十分真诚....地向同伴们说:“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材。

”[①从加点的词语和圆圆的沙粒的话可以看出什么?]3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同伴们不但不理解,反而嘲笑圆圆的沙粒。

[②这句话表现了什么?]是..,圆圆的沙粒已经下定了决心,坦然..地钻进蚌壳里。

[③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4段导读:圆圆的沙粒不顾同伴的嘲笑,钻进蚌壳,下决心变成珍珠。

此,沙粒们议论纷纷:“啊呀,从今以后,它再也看不见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听不到滚滚的涛声了!……”[句导读:“此”代指的是圆圆的沙粒下定决心要钻进蚌壳这一决定。

“啊呀”表现了同伴们对沙粒这一决心的不屑、不解和嘲讽。

]5“它简直是把自己关进了牢狱,太可怕了!……”[④作者为什么描写这些议论?]圆的沙粒在蚌壳里听得清清楚楚。

如果它动摇了,爬出来是很方便的,6因为蚌壳开 1☜2 ①可以看出沙粒的目标非常明确,决心非常坚定,为故事展开作了铺垫。

3②难句解析:“不但……反而……”的句式写出了同伴们对圆圆的沙粒的追求所持的态度。

“不理解”“嘲笑”说明同伴们不相信圆圆的沙粒可以变成美丽的珍珠。

4③“可是”表示转折,是对上文同伴们对沙粒的冷嘲热讽的态度的转折。

“坦然”是对圆圆的沙粒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它不在乎别人的嘲讽,坚决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的坚定信念。

5④这些语言描写,写出了同伴们对圆圆的沙粒的讽刺。

对比的运用,更衬托出圆圆的沙粒的与众不同。

6❶缝,在这里读fèng 。

着一条缝❶。

[⑤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式各样的议论被海潮冲走了。

[句导读: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已经不再关注那颗下定决心钻入蚌壳的沙粒。

]圆的沙粒也被它的同伴们遗忘了。

[句导读:承接上面两个过渡段,介绍圆圆的沙粒已经开始漫长的、寂寞的、艰难的实现梦想之旅。

]7 …[⑥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几十年过去了。

8[⑦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采珍珠❷的姑娘在大海的波涛中打开一只蚌壳,顿时,珠光闪闪。

姑娘惊喜地叫道:“多么美丽的珍珠啊!”[句导读:借姑娘的话来表示对珍珠的赞美和喜爱。

]“是它?”沙粒们看见奇异的光彩,听见采珍珠的姑娘的高声赞美,猛然想起了几十年前的圆圆的沙粒。

[⑧作者为什么详写姑娘和沙粒们的表现?]“是我!”珍珠愉快地说,“我就是你们的朋友,那颗圆圆的沙粒!”[⑨圆圆的沙粒的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理清课文的线索,能把课文分成三段。

3.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生字卡片。

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圆圆的2.提问:“圆圆的”可以形容什么?学生甲:圆圆的皮球。

⑤“如果”表示假设,此时沙粒还是可以选择放弃的,但它没有,从反面说明这颗圆圆的沙粒不在乎别人的讽刺,目标非常坚定。

7⑥表示时间的漫长,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8⑦这是一个过渡句,承接上文的“时光”,同时引出下文的结果。

❷采珍珠:把蚌壳剖开取出珍珠,也称“采珠”,是一种特殊的行业。

⑧重点句解析:用采珠姑娘的惊喜来表现珍珠的美丽,用沙粒们的疑问来揭示圆圆的沙粒的命运。

“猛然”表示突然,说明圆圆的沙粒早被同伴遗忘了,从侧面说明圆圆的沙粒经受了漫长岁月的考验。

⑨只要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愿望。

学生乙:圆圆的月亮。

学生丙:圆圆的西瓜。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圆圆的沙粒》。

补充板书:沙粒二初步感知课文1.提出初读的要求。

(1)自由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初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预习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纠正下列字的读音。

坦:应读“tǎn”,不要读成“dān”。

缝:多音字,在课文中读“fènɡ”,另一个音读“féng”。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提醒学生重点注意下面的字形。

缝:中间是“辶”,不要写成“廴”。

嘲—潮坦—担哈—合车—牛想一想,这些生字还能组什么词?珍:珍贵珍宝珍奇珍珠简:简单简便简直简称摇:摇摆摇晃摇头动摇(4)理解词语的意思。

坦然:形容心里平静。

奇异:奇怪。

牢狱:监狱。

各式各样:形容花样繁多。

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蚌: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壳表面黑绿色,有环状纹,里面有珍珠层,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种类产珍珠。

(5)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整理归纳。

圆圆的沙粒为什么能变成珍珠?三理清线索,将课文分成三段1.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

学生甲:时光伴着海波逝去了。

学生乙:几十年过去了。

2.分组讨论:按时间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3.交流汇报。

第一段(第1~5自然段):一颗圆圆的沙粒想变成珍珠,遭到了同伴们的嘲笑和议论,但它没有动摇。

第二段(第6~9自然段):时光逝去了,沙粒被同伴们遗忘了。

第三段(第10~12自然段):几十年过去了,圆圆的沙粒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四巩固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1.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沙粒和珍珠比较,相差如此大,课文中那颗圆圆的沙粒又是怎样变成珍珠的?利用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心理,教师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进行教学,在学习每部分之前,首先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按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在文中找出答案。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的自学方法,后两部分让学生按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来进行自学。

自学完毕,由学生自己来汇报自学情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2.教学最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想法。

案例分享如下。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篇课文想告诉我们不能像其他沙粒那样嘲笑别人。

”有的学生说:“圆圆的沙粒跟丑小鸭有点儿像,不自暴自弃。

”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我想》这篇课文,知道了要去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所以圆圆的沙粒要想钻进蚌壳里变成珍珠,也要和爸爸妈妈商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

作为教师,要明白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学生的个性是晶体——他们各有自己独特而美丽的晶型,强迫他们按照你的意志去塑造是不行的。

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地尊重他们的个性,努力地构筑适合他们思维种子发展的土壤,并使之萌发、破土、成长、壮大,如此最大限度地发展。

1.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1.了解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从而了解奇妙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领悟“只要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件、珍珠小图片、沙子。

一导入新课1.比较:请同学们看看沙子,再看看珍珠的图片。

想一想:沙子和珍珠的反差这样大,平时你会把它们联系到一起吗?2.提出研究问题。

那么,课文中那颗圆圆的沙粒是怎样从一颗普通且不引人注目的沙粒变成美丽又珍贵的珍珠的呢?二朗读课文,感知理解1.学习第一段。

(1)读第一段,边读边想象其情景。

(2)指名交流:脑子里出现了哪些情景?学生甲:一颗沙粒向同伴们说自己想变成珍珠。

同伴们都嘲笑它。

学生乙:圆圆的沙粒坦然地钻进蚌壳里。

同伴们议论纷纷。

(3)课件演示第一部分的情景。

(4)哪些词语写出了沙粒的态度?画出来。

(真诚、下定了决心、坦然。

)(5)出示“……”:这一段哪里出现了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想一想沙粒们还会议论些什么。

学生甲:省略了沙粒们议论的内容。

学生乙:同伴们可能说:“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它再也看不见了。

”学生丙:同伴们可能说:“外边多自由,待在里边多痛苦,真不会享受。

”学生丁:同伴们可能说:“它真能变成珍珠?真是白日做梦。

”(6)指导朗读。

①自由读一遍,可以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和表情。

②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③同桌分角色朗读。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其情景。

(2)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能看出岁月的漫长?学生甲:时光伴着海波逝去了。

学生乙:从课文中的省略号可以看出来。

(3)出示“……”:这一段又出现了省略号,代表什么意思呢?(表示漫长的岁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在做什么,想什么?学生甲:它在想:“一定要坚持到底。

”学生乙:它在蚌壳内与细胞组织结合在一起。

(4)交流搜集到的沙粒变成珍珠的资料。

沙粒等异物偶然侵入蚌壳内,与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一起陷入蚌的结缔组织,表皮细胞组织分裂繁殖成珍珠囊,包围异物,分泌珍珠质,最终形成珍珠。

这样形成的珍珠是有核的。

(5)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②齐读。

3.学习第三段。

(1)过渡:沙粒的愿望实现了吗?自读这段内容,然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甲:打开蚌壳,看到珠光闪闪。

学生乙:看到了奇异的光彩。

(2)教师小结。

沙粒真的变成了一颗美丽的珍珠,成了有用之才。

(3)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②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领悟寓意,发散理解1.从沙粒这奇妙的经历中,你了解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生甲:我了解了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

学生乙:我懂得了只要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

2.我们还学过和这个故事类似的童话、故事或成语吗?学生甲:锲而不舍。

学生乙:《铁棒磨成针》。

请学生讲一讲。

3.教师总结。

朝着预定目标,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四排练课本剧1.我们来把这个童话故事排成课本剧,好吗?2.学生自由结成小组练习。

3.指名表演,评选最佳。

圆圆的沙粒美丽的珍珠1.本课采用的是对话形式,因此角色朗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抓住提示语、标点符号来帮助体验人物的情感,学会使用不同的语气朗读。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文本。

2.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优美的音乐及有关海边、珍珠的图片,并配以有感情的范读、解说,将学生带入到那颗圆圆的沙粒生活的环境中,和沙粒一起感受、体验实现美好愿望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

如在教学课文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时,教师使用课件中的背景音乐,并配上自己的一段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圆圆的沙粒在漫长的岁月里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体验圆圆的沙粒是如何经受时间的考验,最后成为一颗璀璨的珍珠的。

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巧妙地完成了第九自然段省略号的教学。

3.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标点符号往往是理解课文的重点和突破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标点符号来理解课文。

如让学生找标点符号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学生可以马上根据省略号懂得“议论纷纷”就是很多人在一起议论了很多话。

又如第十自然段,教师让学生根据“是它?”中的问号去想象同伴们当时说话的语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