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阳与楚文化

南阳与楚文化

南阳与楚文化
南阳曾是楚族的居住地,也是楚国最大的地方行政区之一——申县的所在地,在楚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从学术界谈及南阳地域,文化常常使用的"楚风汉韵"四个字,也可看出这一点.具体而言,南阳在楚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南阳为楚国的"旧乡故土",乃楚文化的滥觞之地.商代后期,为避开商王朝的威胁,楚人部落的一支从许昌一带南下.他们越过伏牛山,来到丹江,淅水交汇处定居.由于其地位于丹江北面,所以便叫做"丹阳",即清代学者宋翔凤指出的楚都古丹阳(宋翔凤《过庭录》卷4《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中华书局,1986).在丹阳,楚人兢兢业业,以求发展. 商周之交,楚人部落实力有了长足发展.此时,他们开始介入北方政治,他们的部落领袖鬻熊就曾沿丹江北上,穿过武关,与正在兴起的周部落来往频繁.后来,鬻熊还做了周文王的老师,"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史记?楚世家》).由于鬻熊的勤劳辅佐,周还分封他"为周师, 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汉书?艺文志》).于是,丹阳成了楚国最早的都城.当然,由于当时周还并不是"正统"王朝,所以周灭商后, 记?楚世家》.按:此处的"丹阳"为楚南迁鄂西北后的都城丹阳,沿用了原来都城的名称). 23
在丹,淅地区,随着楚族部落社会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楚人文化亦有了较大进步.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其时可能有与鬻熊有关的着作传世,"《鬻子》二十二篇",班固自注说:"(鬻子)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那么,《鬻子》乃鬻熊的着作或后人对鬻熊言行的记录无疑.虽然《鬻子》原本今已亡佚,只有后人从《新书》等书中析出的辑本.但《鬻子》在后世的流传,并被广泛引录的情况,正反映了当时楚人社会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在丹阳附近有不少考古发掘,其中"在丹江上游. 目前还发现了一些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其文化面貌,却与关中地区同期的周文化存在较显着的差别.而与江汉平原地区所发现的'先楚文化'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杨亚长《丹江上游的古文化与古环境》,《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三秦出版社,2003).这同样表明,原来生活在丹,淅地区的楚人部落创造的文化已达到了一定水准,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 后来,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楚人再次南迁到鄂西北的荆山,雎山间,但楚人对在丹阳生活的岁月一直念念不忘.20 世纪70 年代末,淅Jll 发掘了大量楚墓群,包括下寺楚墓群,徐家岭楚墓群等,其中下寺2 墓墓主为楚国高层贵族楚叔之孙芳子冯.芳子冯生活在春秋中晚期,曾出任楚国令尹一职.他之所以葬于淅川.正是因为此处早年乃楚国的"旧乡故土",因此他选择了"归葬",以表达自己的念祖怀乡之情.
总之,楚人在丹阳地区的生存,实力的壮大与文化的发展,为楚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使得他们多次迁移,易地而居却适应从容.所以西周后期,楚就"甚得江汉间民和",显露出由弱转强的气象.
其次,为楚国的军事重镇.大约在西周早期,楚人部落由熊丽率领, 再次南迁至鄂西北的荆山,雎山之间.随后,楚国开疆拓土,很快由小变大.春秋早期,楚武王,楚文王率军相继打败了豫西南的都(今西峡境内),申(今南阳市郊),吕(今南阳市郊),西蓼(今唐河境内)等小国,将南阳盆地纳入楚国版图,并设立申县进行管辖.楚人之所以不断征伐南阳地域上的小国,一方面是因为南阳盆地西部的丹,淅地区原为楚人的祖居地;另一方面,与南阳盆地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在盆地的西部,有着名的荆紫关,武关等关口,是楚秦之间的孔道. 24 文史百题在盆地的东北角,则有"天下九塞"之一的方城塞.经过方城塞,往北沿夏路古道,能交通三晋;往东,可以前往齐,鲁.据《左传》记载,齐桓公与管仲曾率军到达方城之外,威胁楚国.当时楚国大夫屈完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最后齐桓公未敢踏人方城之内.汉水,方城之间, 就是南阳盆地.这一事件既可看出,南阳盆地在楚国的重要军事地位,也表明楚与齐,鲁之间的交往确实常走方城一线正因为方城塞的重要地位,楚文王兼并申国后,加固了方城塞,建立方
城邑.后经过历代扩建,楚国在方城邑的基础上,建成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程——楚长城.楚长城为我国最早修筑的长城之一.由于楚长城以方城塞,方城邑为基点,大致外形轮廓又呈方形,所以楚长城通常又称作楚方城.楚方城由方城塞开始,向南延伸到泌阳,唐河境内;向西沿伏牛山依山设险,直至内乡境内,然后南折,再延伸到今邓州市境内. 正因为上述原因,楚国在申县所在的南阳盆地设防甚严,所以先秦史籍中常提到"申,息之师".同样,此处的行政长官一般由贤能之士担任,像与范蠡关系密切的文种,后来在楚国主持变法的吴起等,都曾担任过这一要职.此外,楚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少会盟都在南阳举行,如昭公十一年的楚蔡之盟(《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子在申,召蔡灵怀王时期的楚,秦黄棘之(今新野境内)盟,等等.从此,南阳成了楚国北部的一块坚强盾牌,在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角逐中首当其冲.
再次,南阳是楚国重要的物资,兵力来源地.南阳在楚国物资供应方面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它是楚国赋收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左传?成公七年》记载, 楚令尹子重领兵打了胜仗,请求将申,吕之地赏给他.结果大臣申公巫臣赶紧劝说楚王拒绝,因为申,吕之地是楚国重要的粮赋来源,"不可. 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而且在春秋战国尤其是春秋时期,虽然楚国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以云梦泽,洞庭泽着名天下, 但在粮食供给方面的作用远不如后代.因此.肥沃的南阳盆地在维持先秦第一大国——楚的生存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25
其二,它是楚国的冶炼中心."楚国最着名的冶铁手工业地点是宛"(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5 页),在战争年代为楚国提供了大量兵器.宛地冶铸的铁兵器,是当时的精品.《苟子?议兵》中提到楚国兵器的精良时讲道:"(楚国)宛巨铁钝.""宛"即申,即南阳. 《史记?货殖列传》也记有一事,说西汉宛地孔氏祖先以"铁冶为业",他自己亦"大鼓铸",最后致富.说明《苟子》的记载是可信的.
其三,南阳为楚国兵力的重要供给地.楚国当时的"三军"分为"中军,左军,右军"三支,中军即楚国王室直接控制的武装,右军为附庸国部队,左军由楚国地方武装组成,即各县县师.而当时由于诸侯对峙的形势,楚的布防重点在北方,因此,左军其实主要指北方的申,息两县, 所以文献中常见"申,息之师"的说法.在楚国与北方诸侯进行的战争中,亦多次见到"申师".如僖公二十五年,"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文公六年,楚,晋为成为郑国的保护国而遭遇,结果"楚公"申师"也是楚军的主力之一.最后,南阳还是楚国的人才基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南阳盆地人才辈出,"申县籍"楚才是一个突出现象,其中有观丁父,彭仲爽,申叔观丁父,都人,周武王时期被提拔为将军,"武王以为军率(帅)".观丁父担任楚军军帅,不负众望,在楚国早期的拓土开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以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群蛮".州,蓼,随,唐等皆为楚周边诸侯国,对它们的征服,减少了楚国拓土开疆的障碍. 彭仲爽,原申国人,申国被楚兼并后,"文王以为令尹".彭仲爽出任令尹(按:与后世作为文官的宰相不同,楚国令尹还常常兼任军队的统帅),见于记载的事迹主要有三:一是兼并其他小国,包括兼并"息"; 二是进行外交活动,"朝陈,蔡";三是协助楚文王建立申县,息县,巩固楚国北方边疆,"实县申,息". 申叔时,楚国着名思想家,楚国申县人,约生活在楚庄王,楚共王之际.申叔时在教育,国家治理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主张.教育上,他认为要充分汲取历代典籍的历史经验,对教育对象进行全面教育.《国文史百题语?楚语》记载,楚庄王要求太保(太子的老师)士蜜严加管教太子.士蜜感到责任重大,赶忙去请教申叔时.申叔时一口气给太子开列了九典".国家治理方面,申叔时在中国历史上较早提出了"和谐"的观点.申叔时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左传?成公十六年》)这里的"上"与"下",既可指君与臣,也可指臣与民,延伸之,就是所有君臣国民关系.君臣国民关系处理得和谐,上下同心,和衷共济, 国家就会顺畅无碍.否则上下离心,将严重影响国家的发展,春秋战国因君臣不和而造成的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是惨重的教训. 此外,"申县籍"楚才中,还有楚文王的师傅葆申,贤臣申叔跪,申叔展,申公彭宇,诤臣鬻拳,等等.他们为楚国的发
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惟楚有才.楚才群体少了这些人是不完整的.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