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重庆金融发展优势及原因分析刘晓星李朋摘要:北京、上海、重庆作为我国中心城市,其金融业发展由于经济规模、商业传统、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区位差异、国家发展中的定位不同,拥有各自的金融优势,代表了我国城市金融发展的梯度结构。
本文通过比较三地金融发展的优势,分析优势形成的原因,有利于三地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有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把握中国城市金融的发展路径和未来可能变革的趋势。
关键词:城市金融业;发展优势分析;原因分析一、问题提出及相关文献回顾(一)问题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金融竞争力作为一个城市吸纳与配置金融资本效率与能力的代表,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方面。
作为金融资源聚集地的国家中心城市,其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和金融服务功能的完善不仅对自身经济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也会辐射到周边区域乃至全国,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和各大金融机构总部所在地,充分发挥着金融总部经济的作用;上海曾经是远东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很高,具有很好的金融和产业基础,商业氛围浓厚,被国家定位为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重庆地处西南,腹地广阔,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虽然金融基础比较薄弱,但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处于区域发展的龙头地位,金融服务需求旺盛,金融业务拓展空间广阔。
三个城市的金融业发展由于其经济规模、商业传统、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区位差异、国家发展中的定位不同,彼此拥有的金融优势及其形成基础各具特色。
通过三地金融发展的优势及其原因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把握中国城市金融的发展路径和未来可能变革的趋势。
(二)相关文献回顾城市金融属于区域金融研究的范畴,目前对城市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比较和分析上。
通过对各省之间或一省内各城市金融竞争力的分析,得出各省市金融发展程度的排名,接着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先建立金融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
例如,张爽、张建政(2010)对辽宁省的14个地级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这14个城市划分为四个梯度,分别分析各自的差距及形成原因。
周立群、潘宏胜(2003)选择了东部沿海三大区域11个城市作为样本,主要分析影响和决定城市竞争力的金融因素,将金融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分为五大类29项指标,并运用主成分法对各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测度、比较和聚类。
金雪军、田霖(2004)进一步完善了IMD中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适合区域金融的分析。
选取全国31个省区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全国按照金融竞争力的差异划分为七个梯度,并分别考察差异的原因。
综上所述,城市金融优势比较的关键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了更全面衡量地区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各位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并以各省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验证。
本文基于北京、上海、重庆金融优势的比较研究也属于此类,以此找出推动各地金融发展的因素,进一步把握中国城市金融发展路径。
二、北京、上海、重庆金融发展优势比较从总量指标来看,重庆近几年的GDP总量远远低于北京和上海。
上海2009年的GDP总量是重庆的2.3倍,北京GDP总量是重庆的1.86倍。
但从2007年到2009年的GDP增长速度来看,重庆的增长速度快于北京、上海的GDP增长速度,这三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5.1%。
由此可以看出:重庆近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经济发展势头平稳,发展潜力很大。
从产业结构来看,北京的产业结构较为符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73.1%;上海和重庆相比北京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上海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基础较为雄厚,重庆的第一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这一产业发展格局反映了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金融发展的层次结构。
(一)金融业发展贡献度比较金融业产值可以较好地反映该行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水平,基于各地经济总量的差别,引入金融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指标。
如图1数据来源:2001-2010年北京、上海、重庆三市统计年鉴;2001-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各地金融篇图中可以看出,北京金融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最高,其次为上海,重庆最低。
2009年北京金融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3.2%,分别比上海、重庆高1.2个百分点和7.2个百分点。
2003年到2006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这是主要是因为上海核算金融业增加值方法的改变。
总的来说,北京、上海金融业产值构成其GDP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较为充分。
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0年到2007年保持在2%-4%低水平,2008年和2009年则获得较大幅度增长分别达到5.23%和5.97%,尤其是重这充分表明,虽然重庆发展起点不高,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业的需求迅速扩大,发展后劲值得期待。
(二)存贷款规模比较我国金融业是银行主导型发展模式,企业融资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的收入严重依赖存贷利差收入。
存贷款规模可以很好的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发展规模。
这里分别引入存款额与当地GDP占比和贷款额与GDP之比来衡量三地的金融规模。
如图2,3:数据来源:2001-2010年北京、上海、重庆三市统计年鉴由图可知,三地存贷款额,北京规模最大,上海次之。
2008年北京、上海、重庆三地存款额与GDP之比分别为3.96、2.53、1.4,2009年分别达到了4.69、2.97、1.70,增长率分别为18.4%、17.2%和21.4%,2009年贷款额与GDP之比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区间,分别比上年增长23.4%、14.9%和23.1%。
北京和重庆的存贷款规模增速较大,说明这两个城市在最近两年经济发展中对银行资金有较大的依赖性,这与上海直接融资规模和金融环境优于两地有关,因此,北京和重庆的资本市场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证券业发展比较证券业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是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大幅增加,股票市场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市场功能得到较好发挥,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本文选取各地上市公司数量、股票融资规模及股票融资占总融资额(包括贷款、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三个指标来衡量北京、上海、重庆的证券业发展情况。
如图4 ,表1:数据来源:2000-2009年北京、上海、重庆三市金融运行报告图中可以看出,2009年上海上市公司数量为165家,高于北京的126家和重庆的31家。
2000-2009年北京上市公司数量增长最快,由2000年的58家增长到126家,并与上海的差距逐步缩小。
重庆市上市公司数量变化不大,仅增长了6家。
由此可知,上海利用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吸引了大量上市公司的总部;北京是老牌国企、央企总部的集中地,这些公司为北京带了数量优势;重庆为区域中心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地处西南,积聚一批高质量的上市企业。
同时,由于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在基础设施、金融生态环境、人才及信息化等方面的优势,上市公司喜欢将总部设于此,这可能导致金融资源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中,不利于缩小各地的金融发展差距。
表1 2000-2009年北京、上海、重庆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规模及占总融资额的比例单位:亿元北京上海重庆时间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规模股票融资比例(%)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规模股票融资比例(%)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规模股票融资比例(%)2000189.97 12.62228.31 28.222.632001199.26 13.530.04 2.48.85 3.6 2002156.69 7.459.23 3.2 3.26 1 2003247.40 8.767.82 2.5 3.53 0.6 200467.72 3.173.48 3.615.29 2.82005 3.17 0.1354.28 14.70.00 0 2006175.83 4.3200.80 8.40.00 0 20072703.20 43.61092.40 23.126.24 2.9 20081237.00 14.5259.27 7.610.82 0.8 20091506.40 9.1876.47 12105.21 3.7数据来源: 2000-2009年北京、上海、重庆三市金融运行报告企业融资分为以发行证券为主直接融资和向银行借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两者融资规模和融资比例构成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文用2000-2009年三地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规模及占总融资额的比例来比较三地证券业的发展水平。
表中显示,三地各年股票融资规模及比例差别较大,这主要是各年上市公司数量的差异造成。
北京股票融资额最大,上海次之,重庆股票融资额大大低于北京、上海。
一些上市公司的总部设在北京、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造成两市庞大的股票融资规模;北京集中了大量“大盘子”的国有企业,但此类企业在北京的业务量可能占得比例很低,比如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企业,这使得北京市的股票融资规模虚高。
上海更以其发达的经济、完善的市场服务吸引大量优质企业上市。
从此方面可以看出,上海的证券业比北京要发达。
重庆上市公司多是本土企业,且数量很少。
这说明,地理条件、信息优势、市场服务及经济的发达程度是影响一个地区证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保险业发展比较我国保险业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几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的成立,我国保险业在金融业的比重逐渐提高。
北京、上海、重庆作为我国三个直辖市,在政策的引导下,2009年北京市保费收入达到697.6亿元,比2008年增长19.1%,上海2009年保费收入为665.1亿元,同比增长10.3%;重庆2009年全市保费收入244.7亿元,比2008年增长22.1%。
下面为比较三地保险业发展规模,引入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两个指标,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
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保险深度取决于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
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保险密度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一国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
如图5、6:数据来源:2001-2010年北京、上海、重庆三市统计年鉴;2001-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各地金融篇图中显示,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两个指标,北京和上海均远高于重庆。
除北京在2005年保险收入的爆发式增长外。
对于保险深度,三地发展速度处于平稳上升态势,说明各地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和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对于保险密度,三地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剧烈的上升空间,北京和上海差异不大,但重庆较低的密度值说明重庆保险业还有很大的市场拓展空间,要抓好这一市场优势,多想其他两个城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