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盖曼美国众神读后感6篇《美国众神》读后感(1):旅情奇幻与最后三分钟的逆转———一个推理迷眼中的《美国众神》看了标题,很多读者可能会觉得奇怪,一本奇幻小说,为什么要用推理小说的角度去看呢?其实这本书并非是一本单纯的奇幻小说,而是一本包含了诸多推理要素的奇幻小说。
‘旅情奇幻’是本人生造的词,是从推理小说中的‘旅情推理’这个词套用过来的,之所以斗胆造了这个词,是觉得用‘旅情奇幻’来形容《美国众神》实在是太贴切了。
‘旅情推理’是日本诸多推理流派中的一种。
从8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生活水准大幅提升,国内铁路建设完备、交通网络串连,人们在节假日经常搭火车旅行观光。
因此,讲述发生在旅途中的案件,并兼述各地名胜游览情报以及描绘旅途中各种异地风光的‘旅情推理’就应运而生,并且一直到现在都很受日本读者的欢迎。
《美国众神》的故事也带有强烈的‘旅情’要素。
主人公影子无论是从出狱后返乡还是后来为星期五工作后开车四处寻朋访友,甚至到最后故事的结尾,都是一直处于一种‘旅行’的状态中。
作者在给我们缓缓叙述故事发展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美国的乡村风光,以及那种只有‘自驾游’才能体会到的独特乐趣。
并且在小说的中段,还描绘出了一个让无数读者为之向往的宛如乌托邦国度般的隐居之地。
这些都是在阅读其它奇幻小说时所不曾体会到的。
‘最后三分钟的逆转’也可以说是推理小说中的一个常用名词。
一般是指读者在通读了差不多整本小说之时,作者在故事最后结尾时对之前的世界或则某一事物进行彻底的颠覆,从而让读者感觉到极大的意外和震撼,用句流行词就是‘雷’。
在最后的逆转方面,《美国众神》比起那些靠最后的逆转‘雷’人吃饭的推理和悬疑作品可谓不遑多让,在作者的精彩叙述之下,剧情紧张的进行到了尾声,结果却突然一举推翻之前的故事设定,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意向不到的真相,这种震撼的感觉只有当你实际看完这本书时才能深刻的体会到。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这本小说与推理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就是在剧情中按插了一起案件——多年来孩子连续失踪的事件,而关于这起案件最后真相的披露,可以说是非常的合乎逻辑,用推理小说里的话来说就是很‘本格’。
在写这篇评论之前,曾经在网上查阅过一些读者对于此书的评价。
可以说是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有的读者喜欢的要命,也有的读者觉得写得很烂。
我想,这就是一个角度的问题,站在正方的读者可能就是一般的读书之人,对他们来说,只要故事曲折、好看、结局意外,就是本好书。
而站在反方的可能多是奇幻小说的爱好者,在他们的眼里,《美国众神》可能实在不是一本好看的奇幻小说。
确实,同《龙枪编年史》、《被遗忘的国度系列》、《冰与火之歌》甚至是《哈里波特》这些正统的奇幻小说比起来,《美国众神》实在显得太另类了。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本书才受到了更多奇幻小说爱好者之外的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从而奠定了它畅销书和经典的地位。
就如同《鹿鼎记》这本并没有多少精彩打斗以及高深功夫描写的武侠小说一样,《美国众神》也是一本‘奇幻’味道很淡的奇幻小说。
但不管如何,只要故事好看,这就足够了。
End《美国众神》读后感(2):迷恋镜子的“米开朗琪罗”西闪/文种种现实告诉我们,在准备享用一只鸡蛋的时候,最好还是去拜望一下那只母鸡。
同理,读者们在选择阅读《美国众神》(AmericanGods)前,最好了解一下尼尔·盖曼(NeilGaiman)这个人。
可是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狗哥能告诉我们的是那么千篇一律。
我们只知道,这个人总是被“奇才”、“大师”、“才华横溢”、“故事之王”等字眼所定义,惟一比较世俗化的内容是,他和他的妻子、三个孩子以及七只猫住在明尼苏达州某地的一幢老房子里。
我认为,国内的读者要想快捷的了解尼尔·盖曼,就请先看看他担纲编剧的一部电影,名字叫《镜子面具》(MirrorMask)。
在这部2005年由哥伦比亚公司出品的电影中,尼尔·盖曼的想像被图案化和风格化。
可以看出,那是一种妖冶诡异的迷幻风格,界于比亚兹莱与宫崎骏之间。
当然,通过电影去了解作家的风格多少是令一个忠诚于文字的读者内心惭愧的。
因为,再好的影音画面也无法体现文字奇妙之一二。
好在这种不安会随着小说《美国众神》的引进而得以消弭。
我不想在这里过多披露《美国众神》中的详情。
对如此一部宏大的、雄心勃勃的后现代主义史诗给出一段几百字的内容简介,不仅是对尼尔·盖曼本人的冒犯,更是对人类想像力的污辱。
我只想说,小说描写了一场在现代美国爆发的众神大战。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场由众多神祗作为战争代理人,在人类的欲望、希翼、情感以及信仰之间爆发的大战。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头两页时,我就彻底被作者俘虏了。
尼尔·盖曼的文字简洁有力,情节推进不动声色,其叙事节奏有如黑夜中的闪电。
在这方面,可能只有斯蒂芬·金稍具这种才能。
但是,后者显然不具备尼尔·盖曼的大气,因而其才华只能局限于中短篇小说。
《肖申克的救赎》即是一例。
相反,在《美国众神》这部长篇小说中,尼尔·盖曼构筑世界的能力、营织事件冲突的能力、控制全局平衡的能力都是斯蒂芬·金无法比拟的。
将《美国众神》评价为一本奇幻小说是相当省心的,但也可能完全错误。
是的,我们可以把它和《哈里·波特》放在同一个书架上,鉴于它们所获得的荣誉和同样惊人的市场号召力,它们彼此都不会觉得尴尬。
然而《美国众神》也可以放在另外的书架上,那上面可能还放着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1984》。
这并不奇怪,在对人类未来前景的预测上,尼尔·盖曼的构想不见得比他的两位前辈逊色,《美国众神》也自有不同于一般奇幻小说的文学价值。
事实上,尽管尼尔·盖曼生活在美国,骨子里他仍然和赫胥黎、奥威尔一样是英国作家。
包括《美国众神》在内,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有着地道的英式风格。
在一次谈话中,尼尔·盖曼形容作家金·纽曼(KimNewman)像一个住在文化垃圾山上的老人,不断从中发现令人惊奇的东西。
其实,这话同样可以形容他自己。
他正是在我们身处的这座巨大的文化垃圾山上翻找出了各种我们从未意识到的,或被我们遗失的珍贵之物,然后以奇特的方式将它们熔化,变成一种冷调子的幽默、莎士比亚式的疯狂与貌似玩世不恭的责任感的混合物。
最终,他用这种类似冷却中的火山岩浆的半固态混合物制造出一片片镜子。
除了《镜子面具》,尼尔·盖曼还著有短篇小说集《烟与镜》(SmokeandMirrors)。
看来,他是相当钟情于“镜子”这种隐喻物的。
《美国众神》可以说是他制造的较大的一面镜子。
不同层次的读者在其中可能读到的是全然不同的影像投射,他非凡的才能恰在于此。
有人预言,2007年将成为中国的“尼尔·盖曼年”。
不知道此说是不是出自奇幻小说家之口。
而我个人在读完《美国众神》后更乐意把尼尔·盖曼比作奇幻小说界的米开朗琪罗。
在《美国众神》中他所做的,就像在美国大地之上描绘了一幅穹顶画。
在这画面中,演绎着众神交战的恢弘故事。
在他的画作之下,人们的生活从此有了重量,不再轻浮。
《美国众神》读后感(3):神仙也要争地盘几年前知名网剧《灵魂摆渡》大热时,有一集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
剧中的冬青与赵吏莫名的被交换了身体,为了能够恢复正常,二人来到大山深处找山神帮忙,可是现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去供奉山神,加上人们对大山的滥采,山神的法力已经大不如前,已经到了灯枯油尽的地步……在日本鬼怪小说《阴阳师》系列中,似乎也有类似的讲述。
晴明曾对博雅说,所谓鬼神都是由人心而生,心善则神,心恶则魔。
如此看来,东方关于神仙的由来之观念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那么对于西方人来说呢?印象中,有关于中国传说中的神仙大多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七情六欲的无情高冷之人,稍动动凡心变会被认为是有坠入魔道之险。
相比之下,西方的传说中的诸神似乎更加像人类一些,像是古典希腊神话故事中讲的那样,什么嫉妒怨恨,出轨私生子,正室暴打小三等等狗血戏码轮番上演,仿佛是正常的不能正常的事情,看得人真的是好不热闹。
有这样一部小说,名为《美国众神》。
里面所讲述的诸神怕是比希腊神话中的那些位还要接地气。
曾经的那些跟随美国第一代移民来到美洲大陆的诸神们,因为时代的变化渐渐不再被人供奉信仰开始面临消亡,而新一代的神仙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
什么信用卡神、互联网神、高速公路神,听着似乎就比那些旧时代的神来劲。
就像是旧的思想不会轻易消失一样,古老的神明也不甘于就这样没落,他们要联合起来夺回人们的信仰,挣回自己的地盘。
于是一场混乱无比、闹闹哄哄的新旧诸神之战,即将打响。
该书曾经囊括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斯托克奖、SFX奖以及格芬奖,6项世界幻想文学大奖,是不折不扣的幻想文学大满贯获得者。
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脑洞大开的创意以及调侃诸神的勇气。
如此的编排亵渎神袛,作者你当真是不怕被雷劈吗?人类身上所有的种种劣性,这些诸神的身上也都有,他们如凡人一般人际复杂,心思繁重,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小心思,不甘心被取代,却在现实面前无可奈何。
故事虽然讲述的是新神旧神之间的争斗,但其实这种新旧交替的矛盾与碰撞在现实社会中又何尝不是无处不在?充满活力的新生命终将要取代陈旧,而旧的东西又不甘于就这样消失于无形,于是争论与战斗便这样在这本书中开始了。
《美国众神》读后感(4):一个人的成神之路——简评《美国众神》今年算是我的疯狂购书年,其中就有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
大部头的书,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已不允许我一口气读完,我只能如蚂蚁搬家一样,今天啃一点儿,明天啃一点儿。
所以,这里是阅读手记,看到哪里,想到什么,记叙下来,仅供娱乐而已。
盖曼印象:了解作者,是理解作品的办法之一。
盖曼的作品看得不多:《卡罗兰》获奖作品,小女孩战胜恶魔的少年奇幻,说实话,也许是因为看过《千与千寻》的缘故,不喜欢,除了那句:童话不是告诉我们有恶魔,而是告诉我们恶魔可以战胜;《绿字的研究》,把福尔摩斯与古神的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毫无生涩之感;《捕梦》,一个美国人编的日本聊斋故事,却是那样惟妙惟肖,据说日本人看了,吃惊地问:“我怎么不知道这个故事?”《好兆头》,与普罗切特合作的长篇,不过通篇都是老头子喋喋不休的冷幽默,几乎感觉不到盖曼的存在。
最后是科幻大会后,译文版上对盖曼的介绍,还有韩松对《美国众神》的评价。
《美国众神》是我所知道的唯一遭实体书盗版的幻想类书。
逛淘宝的时候,我看到有的《美国众神》低至10元,离谱了,询问店主,明确地答复:盗版是也。
这也许能说明《美国众神》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也许什么都不能说明。
一个小技巧盖曼的写作技巧无疑是相当纯熟的。
仅以劳拉的故事为例。
开篇,作者就努力把劳拉塑造成影子的精神支柱,然后在影子即将出狱的关键时候,让劳拉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