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植物性食物中毒分析及急救措施摘要: 文章对引起食物中毒的植物天然毒性成分( 如毒苷类、毒蛋白、氨基酸类、生物碱、萜类、酚类等) 及其致毒机理进行了分析, 简述了几种常见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毒性作用表现, 提出了中毒后的急救措施。
同时,阐述了避免植物性食物中毒的对策。
关键词: 食物中毒; 天然毒性成分; 中毒机制; 急救措施植物性食物中毒是指食入植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植物中含有各种不同的有毒植物, 稍有不慎, 就会引起中毒。
特别是一些有毒植物的外形和我们日常食用的蔬菜、香料等非常相似, 有的野生果子外形极其鲜艳, 而内部却含有毒质, 很容易被人们, 特别是儿童当作普通蔬菜或水果采食。
因此, 应当正确地辩别哪些植物有毒, 做好安全防毒工作, 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现将几种有毒植物的性质、用途、简单的鉴别方法和消毒方法、以及不慎中毒后的简易急救措施介绍给大家, 供大家参考。
1 植物常见的毒性成分[1-4]植物性食物中的有毒物质种类较多, 依化学结构可分为: 毒苷类、毒蛋白类、氨基酸类、生物碱、萜类和酚类。
1.1 毒苷1.1.1 氰苷类及其致毒机理氰苷主要指一类α-羟氰苷, 存在于某些豆类、核果和仁果的果仁中, 木薯块根中也少量含有。
常见的含氰苷的果仁有枇杷仁、苦桃仁和苦杏仁, 甜杏仁也少量含有。
氰苷中毒会出现口中苦涩、流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及四肢软弱无力等症状。
中毒严重者感到胸闷, 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甚至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眼球呆滞、对光反射消失、全身性痉挛等症状, 最后可因呼吸麻痹或心脏停跳死亡。
氰苷毒性源于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
氢氰酸解离出的氰离子极易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结合, 破坏细胞色素氧化酶在生物氧化中传递氧的功能, 使机体陷入窒息状态。
1.1.2 致甲状腺肿素及其致毒机理致甲状腺肿素为能引起甲状腺代偿性肿大的物质, 属于异硫氰酸化合物的衍生物,如芥子苷。
常食用的十字花科蔬菜, 如油菜、甘蓝、芥菜、萝卜等, 都含芥子油苷。
Greer 等证明 , 大豆、油菜籽等十字花科植物中致甲状腺肿素前提物为硫代葡萄糖苷。
Hilmer Soerensen 等发现, 硫代葡萄糖苷及其代谢产物能引起甲状腺功能障碍及其它内脏器官的病变。
硫代葡萄糖苷被酶解生成的配基可进一步生成腈、硫氰酸酯、异硫氰酸酯。
硫氰酸酯、异硫氰酸酯、口恶唑烷硫酮主要影响甲状腺形态和功能, 是致甲状腺肿大的主要物质, 被称为致甲状腺肿素。
其致病机理是: 致甲状腺肿素优先与血液中的碘结合, 使合成甲状腺素所需碘缺乏, 导致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
1.1.3 皂苷类皂苷又称皂甙、皂素, 种类繁多。
在豆类中, 皂甙普遍存在且是一种有毒成分。
当前认为, 其毒性主要体现在溶血性及其水解产物皂苷元的毒性。
低浓度皂苷水溶液即可破坏红细胞产生溶血。
这可能由于皂苷与胆甾醇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
而皂苷元可强烈刺激胃肠道黏膜, 引起局部充血、肿胀、炎症, 以致造成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1.2 植物蛋白和非蛋白氨基酸类及其致毒机理1.2.1 凝集素及其致毒机理植物凝集素是一类具有至少一个非催化结构域, 并能可逆性地结合特异单糖或寡聚糖的植物蛋白。
已发现近 1000 种, 广泛分布于豆科、茄科、禾本科等植物中。
不同来源的凝集素毒性差别很大。
毒性较大的是蓖麻凝集素, 大豆和菜豆凝集素毒性大约为其0.1%。
植物凝集素与糖分子特异结合位点对红细胞、淋巴细胞或小肠绒毛特定糖基加以识别结合, 引起病变和发育异常, 进而干扰消化吸收过程。
小肠襞受其损伤后, 引起糖、氨基酸、维生素吸收不良, 且肠黏膜损伤使黏膜上皮通透性增加, 植物凝集素、一些肽类和肠道有害微生物产生的毒素被吸入体内, 对器官和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1.2.2 酶抑制剂豆类、谷物、油料作物等植物中含抑制酶活性的毒性蛋白质, 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胃蛋白酶抑制剂和淀粉酶抑制剂等。
存在最广泛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剂, 其抑制机理为: 胰蛋白酶抑制剂链环结构中暴露的氨基酸残基( 活性部位) 与胰蛋白酶的氨基酸发生络合作用, 使酶失去酶解能力, 抑制了酶的活性。
1.2.3 非蛋白氨基酸非蛋白氨基酸多为基本氨基酸的类似物或取代衍生物, 如甲基化、磷酸化、交联等。
除此之外, 还包括β、γ、δ氨基酸及 D-氨基酸。
在一些植物代谢过程中, 形成的非蛋白氨基酸有很大一部分有毒, 当人食入含毒非蛋白氨基酸食物后, 代谢和生长会受影响, 如人类某些疾病与体内的 D-氨基酸的积累水平有关。
另外, 某些非蛋白氨基酸可作为”伪神经递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神经系统毒素, 某些含氰、硫的非蛋白氨基酸则可分解为有毒物质, 间接发生毒性作用。
1.3 生物碱及其致毒机理大多数生物碱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 如茄科、豆科、夹竹桃科、伞形科等。
生物碱引起的人中毒症状主要有胃肠道症状, 如呕吐、腹痛、腹泻等; 神经系统疾病症状, 如麻痹、沉郁、沮丧等; 心血管症状, 如心跳加快、溶血等。
茄科植物普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糖苷生物碱, 因天然含量很低, 一般不影响食用品质, 但若使用不当则会引起食物中毒。
人对其毒性非常敏感, 口服 1-5mg/kg 就能引起严重中毒反应。
其机理有 2 个方面: ①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 该酶失活后造成乙酰胆碱积累, 致使神经兴奋增强; ②能使甾醇类物质的生物膜破裂, 使糖苷生物碱被血液、肝脏等运输、吸收, 破坏肠道细胞结构或其它组织和器官。
龙葵素是发芽马铃薯的主要有毒物质, 人摄入 0.2-0.4 g便能引起严重中毒。
在成熟马铃薯中, 其含量极低, 正常食用不会引起中毒, 但在未成熟、表皮发绿或发芽的马铃薯的绿皮部位、芽及芽孔周围含量较高, 有时高达 0.43 %, 食用时未妥善处理就会中毒。
1.4 萜类及其致毒机理常见含萜类植物有蔷薇科、禾本科、伞形科、菊科等。
许多混合萜有强烈毒性, 包括多种重要的植物毒素。
有毒萜类主要是倍半萜内酯、二萜、三萜毒素。
倍半萜内酯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菊科, 可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佛波醇脂等二萜脂类成分具强烈的皮肤刺激作用, 并能促进癌细胞生长。
1.5 酚类及其致毒机理酚类主要有棉酚和单宁。
棉酚可与钠、钾、镁等矿物元素作用, 不利于矿物元素的吸收, 还可与血红蛋白中的铁结合, 导致缺铁性贫血和 VA 缺乏症。
粗制棉籽油中含的棉酚能降低机体对铁的吸收, 杀死精子, 并有致癌作用。
单宁普遍存在于豆科、谷物等植物果实中, 能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
单宁在体内能跟消化酶发生变互反应, 抑制酶活性, 破坏胃肠消化吸收, 影响机体健康。
1.6 其它有毒成分其它有毒成分, 如草酸、植酸、膳食纤维等, 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毒性。
草酸存在于许多植物中( 如菠菜) , 会影响钙的吸收。
植酸和膳食纤维则影响一些矿物质的吸收率, 如钙、镁、铁、锌等。
另外, 后者还会抑制少量氨基酸, 特别是色氨酸的吸收。
2 植物毒素的毒性作用表现[5-11]有毒植物不但能够引起急性、慢性中毒症状,还可致畸、致癌、致突变等。
有毒植物往往损害身体的多个器官与功能;但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某些特定的植物导致某个脏器的严重损害,而对其它脏器的影响则较小。
由于有毒植物的毒性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毒症状与作用机理也十分复杂,因此植物中毒情况远比化学毒物中毒要复杂得多。
2.1 对皮肤、黏膜及眼等刺激作用有的有毒植物对皮肤、眼睛及口腔粘膜等有强烈刺激作用,表现为皮肤红肿、皮肤过敏、瘙痒、黄染、起皮疹, 口腔溃疡, 眼睛疼痛、水肿, 结膜炎、结膜出血,青光眼,功能性失明等, 如十字花科植物的芥子油苷、菊科植物的倍半萜酯等。
2.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几乎所有的有毒植物都能引起胃肠道症状,植物中有的成分直接刺激或腐蚀胃肠道,或者产生非特异性刺激,引起肠胃炎,可出现剧烈腹痛。
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减退、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胃肠炎等, 大戟科及旋花科的某些有毒植物、千里光属植物的倒千里光碱、棉籽产品中的棉酚及苍耳属植物中的氢醌及毒伞菌中的毒肽和毒肽、马樱丹中的马缨丹烯A,B,可损害肝功能,引起黄疸、肝硬化、肝坏死、巨红细胞症;有的植物在体内蓄积可致肝癌。
2.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具有神经系统中毒作用的有毒植物主要分布于毛莨科、马钱科、杜鹃花科、防己科、百合科、罂粟科、夹竹桃科、卫矛科等科中。
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直、痉挛,如马桑、马钱、茵芋、红花八角等;肌肉麻木、皮肤青紫、肢端麻痹,如乌头、藜芦等;肌肉松弛、四肢麻痹、昏迷,如雷公藤、钩吻、木兰、杜鹃花类等;镇静、嗜睡、昏迷,如博落回、野罂粟等;心跳缓慢、血压下降、昏迷,如黄花夹桃、毛地黄、海檬果、马利筋等。
可有明显的呕吐、流涎、腹痛、腹泻及躁动不安等精神症状。
2.4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有的植物花粉或种子可释放组胺,引起支气管痉挛、哮喘、呼吸困难、肺气肿、肺水肿等。
损害呼吸系统的有毒植物主要是含箭毒生物碱类化合物和含氰甙植物,能够经过食入、吸入和透过皮肤中毒,其中毒症状以呼吸抑制为特征,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2.5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苍耳属植物的氢醌、栎树叶和橡子的丹宁、甜菜属、盐生草属、酢浆草属、马齿苋属、大黄属、酸模属、猪毛菜属和肉叶刺藜属等植物中的可溶性草酸盐可损害肾功能, 出现血尿、肾硬变、肾结石及肾功能衰竭等。
2.6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出现贫血、心律不齐、心跳停止、血压下降。
如野葱、羽叶甘蓝、棉酚、毛地黄、铃兰、嚏根草、轮叶王孙、郁金香、黄精属、夹竹桃、卫茅等植物。
2.7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某些植物化学成分作用于免疫系统,引起过敏性变态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
如漆树中的漆酚是很强的人类过敏原,金丝桃科的金丝桃蒽酮、蓼科植物、荞麦中的荞麦素、黍、蒺藜、高播娘蒿以及欧芹中的呋喃香豆素所含的光敏毒素等是引起皮肤光过敏性反应,因此被称为光动力毒素。
2.8 对生殖与发育的影响香豌豆属植物、某些蜀黍属植物、野樱桃均可引起动物畸形,所有蓄积硒的植物可引起胎儿畸形。
许多植物毒素有抗生育作用,如棉酚可导致男性不孕、奎宁致流产;洋茴香和茴香中的二苯乙烯、松属树叶中的银松素、酿造啤酒的蛇麻花中含有多种β-苦味素和蛇麻酮等植物雌激素影响生育。
2.9 致癌作用几种常见的致癌植物毒素:苏铁含有致癌物质苏铁素,可引起肝、肾、肺癌;菊科千里光属、豆科猪屎豆属、紫草科天芥菜属、毛囊草属和聚合草属,已分离出100多种生物碱,主要损害肝脏,导致肝癌;蕨类植物主要引起膀胱癌和肠癌。
3 植物毒素中毒的救治措施[12-13]当发生有毒植物中毒时,应尽早脱离接触,避免毒素经皮肤、消化道及呼吸道继续进入体内;同时应及早清除毒物,减少毒物吸收;对于出现症状者应积极对症及支持治疗;对于明确何种毒素者尽早使用特效解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