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号前)
图3-4-1为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
的影响图,读图完成1—4题。
1.东北大部分地区气候属于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2、东北地区农业耕作制度是
A、一年一熟
B、一年两熟
C、两年三熟
D、一年三熟
3、东北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是
A、4月—10月
B、10月—次年4月
C、3月---6月
D、11月—次年3月
4、适宜在东北农业基地大量种植的农作物有
A、冬小麦黄麻水稻
B、柑橘菠萝椰子
C、甘蔗水稻玉米
D、春小麦玉米甜菜
图3-4-2是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东北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有
①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②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③密切了中西部的协作关系
④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东北地区牧业发展的重点是
A.退耕还草、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和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B.继续加大粮食种植,提供大量饲料,发展饲养业
C.发展以屠宰为主的原料型生产
D.围绕本地区城市消费需要,发展乳畜业生产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图3—4—3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7—10题。
7、M平原最适合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8、M区域发展商品粮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9、P地具有的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是①净化空气②美化环境
③调节气候④涵养水源⑤调节径流⑥蓄洪防旱⑦降解污染
⑧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⑦
C、③④⑤⑥⑦⑧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10、图示平原区域今后的农业发展方向应该是
A.尽快开发未垦荒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B.大规模退耕还湿地,完全停止粮食生产,建立自然保护区
C.全面退耕还渔,变种植业主导产业为水产业主导产业
D.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
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
图3—4—4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该区域工业增加值增长
缓慢,可能原因是
①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③劳动
力缺乏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低⑤
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
④⑤ D、①②④⑤
12、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
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是
A、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工业稳步增长
13、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呈现
又好又快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
进程,减轻环境污染④构建大城市群,增加自然环境容量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图 3—4—5是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该图回答14~16题。
14. 20世纪 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快的关键因素是()。
A.国际经济背景B.对外开放政策 C.良好的区位条件D.侨乡优势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16.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A外来投资B.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C.乡镇企业发展一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读图3—4—6,完成17~18题。
17.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光照 B.光熙,水 C.地形、土壤D.水、地形
18.对本区农业资源的利用,下列方式合理的是( )。
A.城市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水稻与园艺业为主
B.通过改造地形,将本区的小麦种植向高海拔地区发展
C.通过大棚、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
D.大范围实现林业专业化生产
二、非选择题
19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图3—4—7是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呈现出“北粮南运”,‘冲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
心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在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3)简要说明甲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大农业发展方向
(4)2009年春季我国华北、江淮等地区遭受50年以来的特大干旱,而甲地区土壤水分状况较好,旱情较轻,试分析原因。
19.(1)
(2)自然原因:地块小,土质劾重,河网密布。
社会原因: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大量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主要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需求,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一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
(4)东北地区纬度高,蒸发量小;东北地区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增加了土壤水分。
20.图3—4—8是中国东北地区(局部人图3—4—9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局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耕地类型以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其农业地域类型为。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变化会对该地城郊农业生产条件产生的
影响有、、。
(3)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主要的自然限制因素是。
(4)东北三江平原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20.(1)水田水稻季风水田农业(或稻作农业)(2)市场更广阔,品种更多样,规模扩大,技术提高,信息通畅(先导人交通更便利,农业用地减少(答出三项即可)(3)气候(4)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村料二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图3一4一9是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据图3—4—9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说明新疆棉花产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2)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3)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4)与浙江相比,新疆发展经济有哪些区位优势?
21.(1)沿交通线分布,位于盆地边缘水源丰富的绿洲上。
(2)接近原料产区;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接近中亚消费市场。
(3)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人日多,经济较发达,消费市场大;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4)土地面积大,地价低;矿产和能源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劳动力廉价;位于西北边境,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22.读图3—4—10并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改革开放以采,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农民工。
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城市经济
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材料二如同3—4一10所示,2008年年底受国际
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不少工厂关闭、破产或停
产。
形成“百万民工返乡潮”。
(1)如果在你的家乡开展“农民工时当地经济发展
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下列举的研
究性学习思路,,请正确排序。
①分析农民工对当地经挤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②
探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与途径;③收集,阅读资料,
了解当地农民工现状
(2)形成“百万民工返乡潮”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若要完成问题(1)研究性学习任务,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途径)收集资料?(至少回答4点)
22. (1)③一①一② (2)经济因素(或金融危机)。
到有关部门访谈;上网查询;阅读当地报刊;深人相关工厂实地调查;对农民工或其家属或当地市民进行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