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符合孩子们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
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认知和知识的关系非常密切。
知识是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水平发展的标志。
知识一经获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认知活动中,所以一点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
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和扩展儿童的知识面,对促进儿童智能发展大有好处。
但两者毕竟是两回事,它们互相联系、互为因果,不能说传授了知识就发展了智力。
提高小学儿童认知能力是早期开发儿童脑功能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科教兴国的需要。
作为教师,一定要熟悉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并自觉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结构出发,来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
特别是在当今大力提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学习模式的情况下,我更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让自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枯燥课程的过程中,感到乐趣,感到轻松,从而让他们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真正体会到数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一、研究小学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轻松学习1、激发学生的潜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伴随着同化和顺应的特征。
同化就是让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建立联系,相互作用,新知识就被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扩大了原有知识的内容,获得了新的内容。
顺应就是新知识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就要对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组,通过改组使原有知识与学生面临的新知识能更好地联系起来。
因此,学生新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这一点,不论是对学生来说,还是对科学家来说都是一样的。
每个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千差万别的,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
在数学教学中,我就发现,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潜能,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立体图形潜能,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潜能……。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而是能对给予的信息加以重组,并超越给定信息,那么他学习数学的效率肯定是非常高的。
因此,在数学中,应积极去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主探究,发现创新,从中获得有意义的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由于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学生从幼儿就开始接触,非常熟悉的图形。
因此教学时,我打破教材的教法,充分利用学生内在的潜能来实施。
让学生先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并用纸做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并说一说为什么?在说为什么时,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量、有的折、有的剪、有的拼,还有的用其它新颖、独特的方法来加以证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正是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得非常轻松。
最终把长方形和正方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知识,达到了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又称学习需要。
我们平时说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就是学习动机。
如果一名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措施依靠外部强化上,如:教师的督促、家长的强迫,那么这名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明显的,发展趋势也是比较渺茫的。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习内容产生内在的兴趣。
因为儿童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如能抓住这一点,就能让学生外在的动因转化为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数学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最重要的是学习材料和内容的选择、呈现的方式、呈现的序列等。
如能应用恰当,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如:针对班级爱好打乒乓的同学很多这一特点,开展一次乒乓比赛。
假如有23名同学参加,比赛采用单循环淘汰制,即一对一的打,输的被淘汰,赢了的再和赢了的打,最后只产生一名冠军,问一共要打多少盘。
让学生做一次编排。
许多学生是这样做的:23名学生可分成11对,还有1人轮空,要打11盘;接下去11+1=12(人),可分成6对,要打6盘;再接下去可分成3对,要打3盘;再接下去要打2盘;一共要打:11+6+3+2=22(盘)此时,有一学生说出了他的解法:既然23名同学中,最后只产生一名冠军,也就是有22人都要输,那么输一人就要打一盘,输22人就要打22盘。
这种解法非常巧妙,令其他同学刮目相看,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是如此奥妙,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更感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学会发现的技巧与方法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已知的事物,还要教会他们发现未知事物的技能和技巧,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往往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就能得到公式、定理、规则等。
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应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变式,善于发现,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得活,学得好。
这是会学数学的表现。
当然,发现的技巧和方法很多,如:反证法、假设法、尝试错误法等。
这就要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会方法,提高数学技巧和能力。
如有一题:任意调换五位数12345各数位上的数字的位置,所得的五位数中的质数的个数是:A、4 B、8 C、12 D、0。
对此题,可以这样考虑:先排除个位是2、4、5的情况,再考虑剩下的48种情况,那是多么的烦琐,如果从整体上把1、2、3、4、5五个数字考察一番,那么也就得出:1+2+3+4+5=15,不论怎样改变数字的位置,排出来的五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而不是质数,应选择D。
4、达到知识保持的持久性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是被动地接受的,那就很容易遗忘。
人要记忆所获的知识,不是靠储存在大脑中,而是要靠检索,检索的关键是组织。
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能经过一定的重组或转换进入认知结构,让知识检索变得很容易,提高了检索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改进了知识结构,这样就能提高知识保持的时间。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特别是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凭借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得出结论。
例如教学《圆周长》这一知识。
第一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利用实物讨论圆周长的概念,如何测量周长,创设一种求圆周长的问题情境。
第二步:从大小不同的圆中,让学生去发现,提出假设,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
第三步: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多组数据,检验自己的假设。
第四步:引导得出结论(圆的周长=直径×∏)。
第五步:结论的应用。
如:告诉半径、直径,如何求周长。
反过来,又如何求。
并结合实际,做一些趣味性的题目。
如;一棵松树,如何求它横截面的直径。
学生通过这样系列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获得的知识是有意义的,也是容易长久保持的。
5、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小学数学学习是在人为指导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个性数学品质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解决小学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解题作为小学生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综合起来说属于一种认知学习。
也就是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进行信息材料加工,建构新信息的意义。
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包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就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有这样一题:李老师拿13支铅笔,分1/2给小明,分1/3给小亮,分1/4给小星,一定要整支分,怎样分?按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那么这样算,小明13 ×1/2=6又1/2(支),小亮13×1/3=4又1/3(支),小星13 ×1/4=3又1/4(支)。
显然这个结果不合题意,也即新旧知识之间没有恰当的联系。
如果把1/2、1/3、1/4相加,得13/12,可以发现,三个分数相加的结果不是“1”,而是大了1/12,因此不能把13看作整体“1”,而应“扣下”一支,把12看作整体“1”来分。
则小明12 ×1/2=6(支),小亮12 ×1/3=4(支),小星12×1/4=3(支),一共是6+4+3=13(支),再把“扣下”的那一支放回去,正好够分,问题获得解决。
多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如能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开展教学,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的。
二、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创造学习比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教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但是关注教材,刚开始出示的是一幅图:小兔子说:“我拾了46个贝壳”,小松鼠说:“我拾了38个贝壳”,接下来是一个问题:“小松鼠和小兔子比,谁拾得多?”书本上有两种比较方法:前一种方法是“四十几比三十几多”,后一种方法是“从小到大数,46在38后面,46大”,最后得出:“46>38”。
这两种方法究竟哪种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究竟哪种方法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我在教学时也没有非常的重视。
只是引导学生围绕“小松鼠和小白兔比,谁拾得多?为什么?你是怎么想得?”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
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大部分学生也说得很好。
而我也没有重点突出哪一种方法,认为学生都会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的。
但是在做题时发现,两个数比较大小,基本都会比较,而遇到一组数进行比较时,学生的错误率就非常高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比较数的大小的起始知识应该是通过数数来比较,从小到大数,排在前面的数小、排在后面的数大,这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四十几比三十几多”的方法是在前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练习以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数的大小的规律,因此,教学应该以“从小到大数(小数在前,大数在后)”为思维主线,这是数的比较大小最基本的方法,教学时应该以这种比较方法为教学重点,在掌握了这种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平时在教学时应该多了解一些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的安排教学,使学生较快的掌握知识。
三、创设数学情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孩子们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故事、游戏、模拟场景、竞赛、观察、操作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能真正的吸引他们。
1创设竞争情景小学生的好胜心强,教师可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精心创设竞争式教学情境。
我经常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这样的竞争情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效果也很好。
例如在讲约数和倍数这一课时需要做一些算式,在讲授新课前就可以让学生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