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资料

医学影像资料

一、正常心脏大血管的X线表现1、后前位片:正常心影2/3位于胸骨中线左侧,1/3位于右侧,心尖指向左下,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左、右两个边缘。

心右缘:上段为主动脉与上腔静脉的总投影,下段为右心房构成。

心右缘与右膈顶相交成一锐角称为心膈角。

心左缘:上段为主动脉球(主动脉弓、主动脉结等)中段为肺动脉段(主干)。

正常呈凹陷,又称心腰。

下段为左心室构成。

中段与交界处为左心耳,正常时不能与左心室区分。

当左心房增大时,该处会突出。

2、右前斜位:吞钡后拍片,第一斜位。

心前缘:自上而下为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肺动脉、心室前壁、左心室下端。

心前缘与胸壁间隙呈倒三角形。

心后缘:上段为左心房,左心房对食管有轻微压迹;下段为右心房。

心后缘与脊柱之间的间隙称心后间隙。

心前缘与胸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前间隙。

3、左前斜位:第二斜位。

(在60度的投照位上,心脏的四个房室均可显示。

心前缘:上段为右心房。

(主要由右心耳构成)下段为右心室。

心后缘:上段为左心房,后上方有左主支气管通过。

下段为左心室。

4、左侧位片:常取左侧位。

前方为胸骨侧位像,心影的前下方为右心室,右心室上方为右心房。

心后上缘为左心房,下方为左心室。

胸骨后右心房室前一倒三角形透亮影即心前间隙。

左心室及横膈构成一心后三角。

1)肺充血:肺动脉内血流量增多。

主要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X 线表现为: A、两肺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清晰,锐利。

B、两肺门影增大,肺动脉段膨隆,右下肺动脉增粗,宽度超过15毫米。

C、动脉段、两肺门血管搏动增强,透视下见肺门舞蹈现象。

常见病:先心:房缺ASD ,室缺VSD, 甲亢性心脏病。

2)肺淤血:肺静脉血增多,肺静脉回流受阻。

X 线表现为:A、两肺纹理增粗,模糊,两上、下肺纹理增粗,为上、下肺静脉增宽。

B、两肺门影增大,模糊;无搏动。

C、两肺野透亮度降低。

常见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左心衰竭。

3 ) 间质肺水肿出现间隔线称KerIey A 、B、C 线。

常见K氏B线,在肺下野近胸膜处2cm 一3cm长,1mm宽的横条影,为小叶间隔线水肿。

A线为肺野周围向肺门的细长条密影。

两肺门区周围呈蝶翼样分布的云雾状密度增高影,对称性阴影,称“蝶翼征”。

4) 肺血减少:右心排血受阻引起,肺循环血流量减少。

X 线表现为:A、肺血管纹理变细、变疏。

B、肺门小,肺动脉段凹陷或平直。

C、肺野透亮度增高。

常见病:肺动脉狭窄,三尖瓣病变,法四。

5) 肺高压1)、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升高,收缩压、平均压分别超过30一20mmHg。

正常:肺动脉干收缩压2-4KPa(15-30 mmHg) ,肺动脉干平均压2.7KPa(20mmHg) 肺动脉高压x 线表现: A 肺动脉段突出。

B 两肺门动脉血管影增粗,右下肺动脉>1.5cm;大分枝扩张,中外带小分支变细,出现肺门截断现象,又称残根现象。

C 肺动脉搏动增强---肺门舞蹈现象。

D右心室增大。

房间隔缺损X线表现:X线表现决定于分流量,故婴儿期或年龄较大而分流量很少的可以表现为正常。

达天下一定分流量时,右心房、右心室因容量的过负荷而增大,肺血增多,而左心房大致正常,左心室相对发育较差,主动脉正常或缩小。

在不同位置上表现为:1)后前位:心脏左移,右上纵隔与右心缘影不明显,主动脉结缩小(心脏旋转使主动脉结影更小),肺动脉段突出,心尖上翘,肺血增多。

2)左、右前斜位:肺动脉段突起,心前间隙缩小,左心房不大,右心房不大,右心房段延长或隆起。

3)侧位:心前缘与胸骨接触面增加,心后三角存在。

室间隔缺损X线表现:X线表现完全受血液动力学异常所决定。

小孔室缺的X线表现可在正常范围,肺动脉段平直或稍隆起,或心脏稍增大,以左心室为主。

中孔室缺见有肺血多,肺动脉段隆起,从肺门动脉到肺野最外侧的血管纹理均增粗,且成比例均。

心影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左、右心室均增大。

左心房也有量的过负荷,所以也大,但因与左心室同时增大,所以检查时不明显。

大孔室缺时右心室增大比左心室明显,心脏也随之顺时钟旋转,易与房缺混淆,由于高灌注性水肿,加之左心衰竭所到肺静脉高压,所以常伴有肺间质水肿及肺泡性水肿的X线征,但是仍以肺充血现象为主。

双向分流时出现Eisenmenger综合征,主要特点为肺动脉干及肺门动脉显著扩张,而肺外围的动脉显得纤细,肺门出现残根状表现,心脏大小可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大。

动脉导管未闭X线表现:右心房不大,右心室可大或不大。

当有肺动脉高压或心力衰竭时,右心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

肺血增多,左心房不大或稍大,左心室增大,主动脉结增大。

有时可见漏斗征。

法洛四联症X线表现:由于25%病人伴有右位主动脉弓,故右上纵隔处有突出之主动脉结,这部分病人左上纵隔无主动脉结,肺动脉段凹陷,心左下缘为向上翘起之心尖,左右心房无明显改变,肺动脉和肺血均细少。

风湿性心脏病X线表现:不同摄片体位的表现如下:1)后前位:两侧肺淤血,上肺静脉扩张,下肺静脉变细,血管模糊,重者出现肺静脉高压征象,如间质性或肺泡性水肿,Kerley线等。

左房增大导致右心缘可见双心房影和/或心影中央密度增高。

主动脉结因心搏量少及心脏旋转而变小。

肺动脉段隆起,肺动脉增粗、模糊。

左心缘出现第三心弓(左心耳),左下心缘平直,心尖上翘,当有关闭不全时则左心室增大,左下心缘长径与横径均增大,重者左支气管上抬,气管分叉角增大。

2)右前斜位:心前间隙缩小,肺动脉段隆起,左房增大,心后上缘后突,压迫充钡食管。

3)左前斜位:心前间隙缩小,肺动脉段隆起,左主支气管受压上抬。

4)侧位:胸骨后心脏接触面增加,食管受左心房压迫而后移,单纯狭窄者心后三角存在,关闭不全时缩小或消失。

主动脉夹层临床和病理:本病过去曾称为夹层动脉瘤,为主动脉壁中膜血肿或出血,病因尚不清清楚楚,重要因素为高血压,主动脉腔内的高压血液灌入中膜形成血肿,并使血肿在动脉壁内扩展延伸,形成所谓“双腔”主动脉。

多数在主动脉壁内可见二个破口,一为入口,一为出口;或多处破口,少数没有破口,为主动脉壁内出血。

按DeBaKey分型:I型夹层广泛,破口在升主动脉,II型局限于升主动脉,破口也在升主动脉,III型局限或广泛,破口均在降部上端。

临床表现:急性者有突发的剧烈胸痛(约占90%),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夹层血肿累及或压迫主动脉主支时肢体血压、脉搏不对称,如血肿外穿可有杂音和心包堵塞征。

慢性者可无临床表现。

若不及时治疗,80%于发病后6周内死亡。

肾结石的X线表现:表现为肾窦区或其邻近部位的高密度影,可为单个或多个,单侧或多侧。

密度可均匀一致、分层或浓淡相间;形态可为类圆、类方、三角形、鹿角状或珊瑚状及桑椹状;大小不定,小者仅为点状或结节状,大者充满全部肾盂肾盏。

其中,分层、桑椹及鹿角状高密度影均为肾结石的典型表现。

输尿管结石的X线表现:平片可发现输尿管阳性结石,典型结石呈卵圆形致密影,边缘多毛糙不整,其长轴与输尿管走行一致,且易见于输尿管三个生理性狭窄部位膀胱结石的X 线表现:多为阳性结石,平片即可显示,表现为耻骨联合上方圆形、横置椭圆或星状致密影,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边缘光滑或毛糙,密度均匀、不均或分层。

结石常随体位改变有一定动度,而膀胱憩室内结石偏于一侧且位置固定。

肾细胞癌的CT表现:进展期肾细胞癌与小肾癌再现有差异,还有少数肾细胞癌为囊性肿块,临床称囊性肾癌。

进展期肾细胞癌:平扫,大多娄表现为肾实质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大的肿瘤明显突向肾外。

肿块密度可均一,相当或略低于邻近肾实质,偶为略高密度;也可密度不均,内有不规则低密度区,代表陈旧性钙化。

偶尔低密度区范围较大而车囊性表现。

约10%~20%肿瘤可有点状或不规则形钙化。

增强检查早期,肿瘤多有明显、不均一强化,其后由于周围实质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的不均一肿块。

肿瘤向外侵犯致肾周脂肪密度增高、消失和肾盘膜增厚,并可浸润肾周其他脏器;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发生瘤栓时,管径增粗,内有充盈缺损或不再发生强化;淋巴结转移通常位于肾血管及腹主动脉周围,呈多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

2)小肾癌: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等于或小于3cm,平扫大多数呈均匀稍低密度,少数也可为等密度灶。

因为肿瘤血供尚不丰富,增强检查进大多数密度较正常肾实质低,仅少数呈明显增强。

小肾癌的假包膜发生率较高。

3)囊性肾细胞癌:由于肿瘤坏死、出血、囊变形成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壁厚而不规则,囊变区有不规则的分隔或病变内有实性成分或壁结节存在,在增强扫描时上述表现更为明显。

前列腺分带在MRI上的表现:T1全低,T2移行带低;中央带低;周围带高;肾自截(油灰肾)又称“ 肾结核的自家截除征象”指整个肾脏的多个干酪空洞发生广泛钙化侧斜位(MLO):可分内外斜位和外内斜位。

内外斜位是将胶片置于乳腺的外下方,X线束自乳腺内上方以45度投射向外下方;外内斜位则相反。

一般以内外斜位投照多见。

乳腺内外斜位投影1、诊断要求成像的体位标准 1 胸肌的角度正常2可见乳房下角3乳腺外侧组织影像清晰明显4乳腺后脂肪组织影像清晰明显5 胸部组织和/或标定的乳头影清晰明显6 影像不明显皮肤皱裙7 胸部左右两侧成像清晰对称摄影条件标准:1在观片灯下可见皮肤轮廓2透过乳腺致密实质可见脉管结构3所有脉管和胸肌边缘清晰4沿胸肌的皮肤结构成像清晰乳腺正常分型:脂肪型少量腺型中量腺体型多量腺体致密型肿块指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的占位性病变。

A、形态 B、边缘C、密度乳腺癌X线直接征象:肿块/结节钙化非对称性致密影单导管增粗、扩张二)、间接征象:乳晕增厚皮肤增厚乳头内陷乳腺结构扭曲静脉血管增多增粗牛角征腋下淋巴结肿大导管原位癌典型X 线表现:1)、不伴肿块呈“V”形分布的簇样钙化;2)、一象限内不伴肿块的圆形、不规则形簇样分布钙化,或分散分布多个小簇样钙化。

浸润性导管癌典型X线表现:1)、单纯肿块2)、单纯钙化3)、结构扭曲4)、肿块伴钙化5)、X线阴性乳腺纤维腺瘤X线表现:1、肿块形态:以圆形、半圆形、或花瓣状为主,以分叶状,不规则少见;表面光滑;2、密度:以等腺体或稍高腺体密度为主;3、钙化:圆形、中空、点状、斑片状或碎石状;4、肿块大小不一,小者仅几微米,大者直径大于20cm ; 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个骨骼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和骺与干骺端结合时的年龄。

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莫若尼氏线沿腋内向上作抛物线至肱骨内缘下的连续线柯氏骨折(Colles骨折)标准:1、桡骨远端距桡腕关节面3CM 以内骨折。

2、断端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

3、两个断端向掌侧成角。

骨基本病变X线表现1骨质疏松 2骨质软化3骨质破坏4骨质增生硬化5骨膜增生6软骨盖化7骨质坏死8骨内矿物沉积9骨骼变形关节基本病变X线表现1关节肿胀2关节破坏3关节退行性变化4关节强直5关节脱位: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良性恶性生长情况生长缓慢,不侵及临近组织生长迅速,易侵及邻近组但可引起压迫移位无转移织器官,可有转移局部骨质变化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呈浸润性骨破坏,病变区与正常骨界限清晰,骨皮质变薄,膨胀,保持其连续性边缘锐利正常骨界限模糊,边缘不整骨膜增生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可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增可有少量骨膜增生,骨膜新生不被破坏生且多不成熟,并可被肿瘤破坏周围软组织多无肿胀或肿块影,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对骨肿瘤影像诊断的要求是:①判断骨病变是否为肿瘤;②如是肿瘤,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是原发性肿瘤还是转移性肿瘤;③肿瘤的侵犯范围;④推断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