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外国文学
(二)建议课时:36 学分: 3
(三)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文秘与速录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外国文学史上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外国文学的主要成就。
为学生学习《文学概论》等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文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
该课程的开设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是《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内容设计
我们将课程标准按感知、记忆、理解和运用四个方面分别制定相应的任务目标,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课程内容设计。
(1)感知。
教师导入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学生能认识,了解并适当记忆相关文学史和文学流派等知识。
(2)记忆。
教师通过讲授和课外阅读的指导,传授有关文学运动和作家作品的基础知识,学生能牢固记忆或背诵相关知识及一定量的作家名作或片段。
(3)理解。
教师讲授有关文学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作家的创作历程、风格流派,用以指导对具体文学现象和创作特色的分析。
学生能从宏观上掌握规律,准确把握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特质。
(4)运用。
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相结合,训练学生独立赏析作家作品的能力,学生要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作家作品。
3.内容编排、体系(结构)
第一章古代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荷马史诗
第二章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但丁及其《神曲》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塞万提斯及《堂吉诃德》
第三节莎士比亚及其《哈姆雷特》
第四章17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莫里哀及其《伪君子》
第五章18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歌德及其《浮士德》
第六章19世纪初期欧美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雨果及其《巴黎圣母院》
第三节普希金及其《叶甫盖尼奥涅金》
第七章19世纪中期欧美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巴尔扎克及其《高老头》
第八章19世纪后期欧美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托尔斯泰及其《安娜卡列尼娜》
第三节哈代及其《德伯家的苔丝》
第四节易卜生及其《玩偶之家》
第九章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海明威及其《老人与海》
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简介
(五)先修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
后续课程是:《文学理论》及各类专业选修课
(六)教学目标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学历史的发展线索,各阶段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的生成演变过程,重点作家的文学创作风格,重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使学生对世界文化有一
个全球化的认识,以适应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时代需要。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对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有较深入地分析和了解,运用多种文学批评方法让学生领略外国文学的风采,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素养以及以不同视角解读文本的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体悟、鉴赏、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3. 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境界,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七)教学内容介绍
1 .第一章了解欧洲古代文学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古希腊文学的
巨大成就及其成因;《荷马史诗》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巨大影响。
通过课下阅读,课上交流中希神话特点的比较,激发学生对
外国文学的学习热情,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欧洲文学做好铺垫。
2.第二章了解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发展概况,但丁《神曲》的思
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勾画《神曲》的“三界”图,掌握中世纪神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充
分认识封建教会对人性的摧残和禁欲主义的严重危害,树立以人
为本的理念。
3.第三章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特点,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
特征,《哈姆雷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掌握堂吉诃德与哈姆
雷特形象;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风格。
通过集体备课,制作课件
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内涵;上台讲析,锻炼从教能力。
理论与实践
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人性复归带来的文艺繁荣和人文主义的真正意义,树立人本意识,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4.第四章了解17世纪欧洲文学的发展情况,莫里哀喜剧的创作特点。
通过集体备课,制作课件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内涵;上台讲析,锻炼从教能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认识喜剧的真正作用是揭示人性的弱点和本世纪的恶习这一特点。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做真正有信仰的人。
5.第五章了解18世纪欧洲启蒙文学的发展概况,歌德及其《浮士德》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卢梭等重要启蒙思想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关注社会人生,做一个自强不息,永远追求至真至善的人。
6.第六章了解19世纪初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特征,雨果、普希金等作家的创作。
通过集体备课,制作课件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内涵;上台讲析,锻炼从教能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认识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树立人道主义与民主主义精神。
7.第七章和第八章了解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巴尔扎克、哈代、托尔斯泰、易卜生、海明威等作家的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通过集体备课,制作课件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内涵;上台讲析,锻炼从教能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认识现实主义文学广阔真实反映现实的特点,学习各位伟大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
8.了解20世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各种文学流派的创作特征及代表作品。
了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诸位作家的创作特色和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八)教学建议
1.教学条件
1)学习条件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读过外国文学名著,诸如《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安娜卡列尼娜》《玩偶之家》《德伯家的苔丝》等作品,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阅读分析能力。
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学习过中国文学史课程和世界文明史课程,具备鉴赏文学作品的一般能力。
2)教师条件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师应具有为人师表的基本素质,应能对所授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并能熟练举例印证,能根据学生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设计教学,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师德高尚、爱岗敬业。
3)实践教学条件
本课程校内实训条件
学校应有相应的图书资料供学生大量阅读;应有多媒体设备供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资料,能让师生运用现代化手段适时交流等。
本课程校外实习实训要求:
有相应的新闻单位作为学生见习、实习的基地。
2.教学方法
本课程基本采用讲授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自主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情景再现法等实施教学。
3.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第一二章内容,初步建立起本课程基本框架,边讲解课程内容边教给相应方法,从第三章开始,每一章的概述还是教师讲授基本知识,作家作品由学生以组承包自主探究、集体备课,制作课件,上台讲析,教师评定并补充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4.教学手段
采用多种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等教学手段。
(九)教学评价
采用过程考评和结果考评相结合的办法。
形成性考核+ 期末考查或考试两种方式。
两部分考核成绩比例为:
课程考核成绩= 形成性考核成绩(40%)+ 期末考试成绩(60%)。
形成性考核成绩= 平时学习考核成绩(50%)+ 平时作业成绩(50%)。
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到课率\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
期末考查、考试范围为所学课程全部章节内容。
平时缺课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得参加期末考查与考试,请假达二分之一的学生不给平
时成绩,总评不及格者可参加补考,补考不及格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十)说明
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三年制中文系文秘与速录专业。
2.学习情景的内容和工作任务的设计,是根据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于2017年进行修订的。
3.本标准根据环境和条件变化可适时修订。
如有国家或行业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以国家或行业标准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