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校园招聘考试基本知识总结及精讲第一章货币1.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关于货币来源重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先王制币说,二是自然产生说。
2.西方关于货币来源学说有三种:一是创造创造说,二是便于互换说,三是保存财富说。
3.马克思用劳动价值论阐明了货币产生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以为货币是与商品生产和互换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必然成果,是价值形式发展必然产物。
§1.1.2 货币形态演变货币产生几千年中,随着商品互换和信用制度发展,货币形态也是一种不断演进过程,历经了如下几种形态:1.实物货币2.金属货币3.纸币4.存款货币5.电子货币§1.1.3 货币数字化与虚拟化在网络时代中,网络货币使货币变为一串只处在电磁信号形态数字,货币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虚拟化了。
网络货币这种虚拟货币对老式货币理论挑战体当前:(1)使老式货币理论体系受到冲击。
(2)网络货币使货币发行权分散。
(3)网络货币对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4)网络货币使中央银行金融调控能力下降。
§1.2 货币本质与职能§1.2.1 货币本质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窗说:1.货币金属说2.货币名录说3.马克思劳动价值说:货币是固定充当普通等价物特殊商品。
4.社会计算工具。
列宁把货币看作是社会计算体现形式。
§1.2.2 货币职能1.西方学者观点:(1)交易媒介(2)计算单位(3)价值贮藏2. 马克思货币职能理论:(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1.2.3 货币国际化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贵金属黄金、白银可以自然在国际交往中进行支付。
黄金退出历史舞台后,国际交往中使用货币只能是在世界范畴内流通、能被其她国家接受少数几种货币。
这几种货币是那些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中占有较大份额,经济实力较强国家货币。
§1.3 货币制度§1.3.1 货币制度形成及其构成要素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拟定货币流通构造和组织形式,反映了国家在不同限度,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控制。
货币制度重要涉及如下几方面构成要素:货币材料拟定;货币单位拟定;流通中货币种类拟定;不同种类货币锻造和发行管理;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规定等。
§1.3.2 货币制度演变各个国家均有不同货币制度,同一种国家在不同步期也有不同货币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后重要经历了:1. 银本位制2. 金银复本位制(1)平行本位制(2)双本位制(3)跛行本位制3. 金本位制(1)金币本位制(2)金块本位制(3)金汇兑本位制4.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1.3..3 国际货币制度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拟定原则,采用办法和建立组织形式,称为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普通涉及三方面内容:国际储备资产拟定;汇率制度拟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分:1.金本位制下国际货币制度2.以美元为中心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3.当前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4.欧洲货币体系第2章信用§2.1 信用产生与发展§2.1.1 信用定义信用定义:所谓信用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性借贷行为。
分析和理解信用概念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借贷行为。
2.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是价值运动特殊形式。
§2.1.2 信用产生普通以为,当商品互换浮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
信用产生必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方面,信用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基本上产生。
另一方面,信用只有在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存在条件下才干发生。
§2.1.3 信用形态发展历史上,信用基本上体现为两种典型形态:1.高利贷信用2.借贷资本信用§2.2 信用形式§2.2.1商业信用1.商业信用产生和发展。
商业信用是公司之间在进行商品买卖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形式所提供信用,它是当代信用制度基本。
2.商业信用特点⑴商业信用主体是商品经营者;⑵商业信用客体是商品资本;⑶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动态一致。
3.商业信用局限性(1) 商业信用规模受到公司资本数量限制;(2) 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限制;(3) 商业信用在管理调节上有一定局限性。
§2.2.2银行信用1. 银行信用是由银行及其她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信用。
2. 银行信用特点(1)银行信用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2)银行信用客体是单一形态货币资本;(3)银行信用是一种中介信用。
3. 银行信用扩大了信用界限。
§2.2.3国家信用1.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一种信用形式,它重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等承销商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我市场上借入资金;公债发行单位则要按照规定期限向公债持有人支付利息。
2. 国家信用作用:(1)调节财政收支短期不平衡;(2)弥补财政赤字;(3)调节经济与货币供应。
§2.2.4 消费信用1. 消费信用是公司、银行和其她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用于生活消费目信用。
2.消费信用重要有两种方式:(1)赊销(2)消费贷款3. 消费信用作用:发展消费信用一方面可扩大商品销售,减少商品积压,增进社会再生产;另一方面,也可为大量银行资本找到出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改进社会消费构造。
§2.2.5上述信用形式国际化--国际信用国际信用是国际间一种国家官方(重要指政府)和非官方(如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其她经济主体)向此外一种国家政府、银行、公司或其她经济主体提供信用,属国际间借贷行为。
1. 国际商业信用是由出口商以商品形式提供信用,有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形式。
2.国际银行信用是进出口双方银行所提供信用,可分为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
3.政府间信用普通是指由财政部出面向外国政府借款行为。
§2.3 信用工具§2.3.1信用工具含义及其特性具备一定格式,并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书面凭证,叫做信用工具,也称作金融工具。
信用工具普通有如下共同特性:1.偿还性,这是指信用工具发行者或债务人按期归还所有本金和利息特性;2.流动性,这是指信用工具可以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能力;3.收益性,这是指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其持有人带来一定收入;4.风险性,这是指购买金融工具本金有否遭受损失风险,本金受损风险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2.3.2 信用工具种类1.信用工具种类(1)从发行者地位来划分,可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2)按融资时间划分,可分为长期信用工具和短期信用工具;(3)按发行地理范畴划分,信用工具又有地方性、全国性和世界性之分。
2. 老式信用工具(1)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是以信用方式出售商品债权人用以保护自己权益一种债务凭证。
商业票据涉及本票和汇票。
(2)支票。
支票是存款户签发,规定银行从其活期存款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指定人或持票人凭证。
支票按支付方式可分为钞票支票和转账支票。
(3)银行票据。
是在银行信用基本上产生,由银行承担付款义务信用流通工具,银行票据涉及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
(4)债券和股票。
债券是用来表白债权债务关系,证明债权人有按商定条件获得利息和收回本金债权凭证。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其投资者,证明其所投入股份资本所有权证书。
3.金融衍生工具。
§2.4信用与当代经济§2.4.1信用在当代经济中地位与作用信用在当代经济运营中发挥着如下几方面作用:1.增进社会资金再分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
3.通过各种信用活动,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为商品流通服务。
4.政府部门运用信用活动可以调节经济构造,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营。
5.信用增进了股份经济发展。
§2.4.2 信用风险及其防范1. 信用风险含义: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责任使授信人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也许性。
2. 信用风险因素:由于授信主体与受信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信用过程逆向选取和道德风险问题;等等。
3.信用风险特性:(1)客观性(2)传染性(3)可控性(4)周期性4.遵循信贷资金运动规律,防范信用风险。
第3章利息和利息率§3.1 利息及其计算§3.1.1 利息本质1.西方经济学家们观点:第一种观点为"节欲论";第二种观点为"时差利息论"。
第三种观点为"流动性偏好论"。
总之,在西方经济学家们看来,利息是对放弃货币机会成本补偿。
2.马克思观点: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所有权向这某些资金使用者索取报酬。
马克思利息理论重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分离是利息产生经济基本。
(2)利息是剩余价值转化形式。
(3)利息是借贷资本"价格"。
§3.1.2 利息计算1.单利和复利(1)单利就是不论贷款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当期本金所产生利息不计入下期本金计息计算办法。
(2)复利是一种将上期利息转为本期本金一并计息计算办法。
(3)复利反映利息本质特性。
(4)国内利息计算。
(5)制定利率应遵循原则。
2.现值与终值经济学上,将当前货币资金价值称为现值,将当前货币资金在将来价值称为终值。
现值与终值是相对而言,并且两者可以互相换算,但换算是通过复利办法来完毕。
§3.2 利率及其种类§3.2.1 利率含义利息率,简称利率,是借贷期内利息额对本金比率。
利息率计算公式为:利息率=§3.2.2 利率种类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利率有各种划分办法。
1.市场利率、官方利率与公定利率。
它是按利率决定主体不同来划分。
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利率。
官方利率是指由货币管理当局拟定利率。
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会、协会(如银行公会等)按协商办法所拟定利率。
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它是按资金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与否变动来划分。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利率。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它是按利率水平与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
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利率,即涉及补偿通货膨胀风险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利率。
即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利息率。
4.普通利率与优惠利率。
它是按金融机构对同类存贷款利率制定不同原则来划分。
后者贷款利率往往低于前者,后者存款利率往往高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