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家庭价值观结构_代际变迁及其影响因素_彭大松
家庭价值观结构_代际变迁及其影响因素_彭大松
[关键词]家庭;价值观;代际变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4)04-0075-08
一、研究背景
工业化、城市化以其强大的威力影响着社会。 不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 变迁也在所难免。 [1]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以工业化、城市化为表现形式的社会转型,也使得家庭在诸 多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变化。 关于中国家庭变迁研究在学界形成如下观点: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 核心化;二是家庭功能从经济单位转向情感满足;三是家庭关系从纵向亲子主轴转向横向夫妻主轴,性别间 趋向于自由平等。 这些研究无一例外地集中在家庭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而对家庭价值观变迁的研究极为 匮乏。 [2]在涉及家庭伦理、家庭精神为主题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学者也关注过家庭价值观,但多数也仅限于定 性分析。 就学理而言,家庭价值观变迁隶属于家庭变迁,是家庭变迁的重要内容。 社会学研究中鲜有学者涉 及家庭价值观变迁的探讨与社会学学科定位不无关系。 自涂尔干以后,社会学就不断被塑造成一门实证科 学,以研究社会的客观实在为主要内容。 相比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的变迁而言,家庭价值观显然属于主观性 研究范畴,难以进行实证研究。 因此,家庭价值观及其变迁很少被社会学研究者所涉及也就不难理解了。
2014 年 7 月 总第 331 期 第 4 期
当代青年研究 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July,2014 Serial No.331 No.4
家庭价值观结构、代际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彭大松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摘 要]对中国家庭价值观核心结构、核心家庭观念的代际变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表 明,中国家庭核心观念包括孝道观、男性中心观和家庭本位观3个方面。 除了男性中心观呈现明显的 “代际”下降趋势外,孝道观和“家庭本位观”基本没有出现代际差异。 这表明在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 工业文明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家庭核心价值观认同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 从中我们既看到人们对传 统价值观的坚持,又能看到现代家庭观念的发展。
图 1 家庭核心价值观念代际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框架
四、数据、变量与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 该数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 (NSRC)负责收集。 采用四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方式在全国 28 个省区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 年研究
实际上,探索社会转型期,家庭价值观的代际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既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具有实际 指导意义。 在中国社会导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家庭核心价值观结构如何? 传统家庭核心观念是否会在代际之 间发生变化? 哪些因素促使家庭观念的代际变迁抑或是维持家庭价值观在代际间传承?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本文拟通过 CGSS2006 数据对家庭核心观念结构、家庭观念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既往
三、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关于家庭变迁的相关理论,大体可以归为 3 类。 第一,家庭现代化理论。 这是家庭变迁领域的经典理 论。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家庭也会出现相应的转变,家庭价值观也不例外。帕克将
·76·
2014 年第 4 期
彭大松 家庭价值观结构、代际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家庭价值观 的转变归因 为城市具有 某种“邪恶”的 力量,[19][20]在这一 理论预设 中,城市和乡 村代表着 不 同 的 观念立场。 城市是新思想、新观念的聚集地,而农村则是传统观念、传统思想的坚实堡垒。 奥格本(Ogburn) 从文化适应的角度解释了家庭现代 化,他认为技 术、改革和意 识形态等 都会对家庭 价值观产生 冲击。 [21]换 句话说,家庭价值观的转变是一种社会文化适应的结果。第二,家庭变迁之功能论。帕森斯是结构功能论的 集大成者,他指出家庭形态、结构以及家庭价值观的转变,乃是家庭功能专门化的结果。 他在《美国亲属制 度》一文中,就充分表达了这一观点。 [22]他指 出,家庭核心 化发展恰恰 是家庭功能 专门化的 结果,而不应 看 成是家庭解体。和经典的现代化理论一样,功能论在家庭变迁研究中也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伯吉斯认为,工 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使得家庭的经济 、教育、娱乐、健康保护和宗教的功能正从家庭向社会机构转移。 换 [23][24] 句话说,社会专门的教育机构、宗教系统以及外部的经济发展都会影响家庭功能,并进而改变家庭的观念 认同。 斯梅尔塞则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对家庭观念的变迁进行了论述,他的观点更带有家庭现代化理论的 意涵。 他认为,在社会经历工业化的过程中,家庭丧失了它的教育和经济功能。 [25]家庭不再是一个生产性的 经济单位,家庭成员便可以走出家庭,到劳务市场上寻求雇主。 家庭经济功能的衰退是家庭父权制思想观 念衰落的主要原因。 斯梅尔塞的结构分化理论似乎与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家庭的某些方面产生变 化非常相似。 古德的家庭适应理论则认为,工业化和家庭变迁之间是相互适应的,工业化促进了家庭观念 的变迁,而家庭观念某些变迁也是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 第三,家庭变迁的本土化视角。 与西方学者不 同,致力于社会学本土化理论研究的学者对于家庭价值观变迁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这一理论的基本理论预 设是西方家庭变迁理论,在中国社会情境中,会有诸多不相溶之处,难以从中推论出正确的结果。 例如,中 国人人际交往通常是差序格局的,而西方则是团体格局的。 用西方学者的观点,显然不能解释中国人的日 常行为。 翟学伟也认为,中国的社会变迁带来诸多改变,但中国人最本质的特征不会改变。 [26]家庭观念也是 如此,无论家庭结构如何改变,家庭核心观念则不会有多少改变。 关于家庭观念本土化理论的推论,已经得 到了一些经 验研究的证 实。 [27][28]
[收 稿 日 期 ]2013-11-10 [作者简介]彭大松,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庭社会学。
·75·
当代青年研究
2014 年第 4 期 总第 331 期
研究中的不足做一些补充。
二、文献回顾
家庭价值观结构,在学界鲜有探讨。 多数学者论及家庭价值观的时候,都是从广泛意义上,将包括婚姻、 择偶、人际交往等一切行为准则都视为家庭价值观。 不同的学者,对于家庭价值观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并未取 得一致认同。 [3]相比家庭价值观结构研究而言,家庭价值观变迁方面的研究相对丰富。 系统梳理现有文献,大 体有如下 3 个观点:
(一)传统家庭价值观变迁论 支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家庭传统价值观不断削弱,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 是现代家庭新观念。 王金玲通过实地调查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40 多年里,农民的家庭观念正受到了非 农观念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4]老年人在家中的权力呈逐渐下降态势,而第二代人的决策权呈现逐步上升势头。 传统家庭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权力开始出现下降,而倾向于男女共同决定的比例在逐渐增多。 丁文的研究中指 出,现在家庭观念开始出现“以人为本”、“人的需求至上”的新观念,代替了传统的“以家为本”、“家庭利益至 上”的旧家庭观念。 [5]在对家庭观念的变迁趋势判断中,他则认为,现代家庭观念变化趋势是“以家为本”、“家 庭至上”的传统观念向“以人为本”、“个人和家庭兼顾”的现代观念转化。 [6]史秉强认为,中国家庭中的“孝”观 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中个性自由独立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 德受到强烈的冲击,新的代际之间的伦理关系尚未建立,导致“孝亲”观念逐渐淡薄,代际“冲突”时有发生,亟 需重建家庭责任伦理。 [7]阎云翔在长期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指出,中国家庭观念在几代人之间有了较大的变化, [8]市 场 化 让 青 年 一 代 日 渐 强 调 个 人 权 力 、 欲 望 和 自 由 , 形 成 一 种 极 端 功 利 化 的 自 我 中 心 取 向 , 造 成 孝 道 衰 落 , 家庭责任意识淡薄。 [9]总之,家庭观念变迁论者多倾向于认为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正朝向一个更加强调个人主 义、后物质主义、现代理性和现实化的取向发展。 现代的家庭价值观正取代传统的家庭价值观。 [10] (二)家庭核心观念不变论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大多认为,受现代 化浪潮的冲 击 ,家庭的形 态 、结构和 功能虽然产 生了一些变 化 ,但 家 庭核心观念并未受到冲击,中国家庭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念仍然在代际间传承。 李银河指出,西方学者建构 的某些家庭 理 论 未 必 适 用 于 中 国 现 实 ,中 国 传 统 观 念 乃 受 制 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影 响 。 [11]徐 安 琪 通 过 实 地 调查指出,家庭集体主义仍然是中国的主流,传统家庭核心观念并未全面走向衰落,一些主导性核心家庭 价值 观并未随着 历史的变迁 和经济社 会结构的转 型而改变。 [12]邓 凌对当代大 学生的孝道 观进行了 一项调 查,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中国传统和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之下,在尊重父母、履行子女对父母的责任、爱 父母 以及报偿父 母方面基 本 没 有 发 生 变 化 。 [13]刘 汶 蓉 的 研 究 指 出 ,青 年 一 代 的 义 务 感 、责 任 感 仍 然 较 强 , 对于家庭 成员的 幸 福 有 强 烈 的 责 任 和 义 务 。 青 年 人 在 总 体 上 赞 成 家 庭 利 益 高 于 个 人 利 益 ,[14]家 庭 的 幸 福 仍然是青年 一代首选的 人生价值。 [15]青 年人在赡养 父母观念 方面,甚至更 加传统和理 想化。 [16] (三)家庭价值观变迁的“第三条道路” 除了上述二分法观点之外,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不再固执地认为家庭观念必须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作出选 择,它可能还有“第三条道路”。 杨善华认为,中国改革的深入、城市社会的转型,导致家本位与个人主义的 冲突确有发生,但由于中国社会的“责任伦理”是向下倾斜的,因此,随着年轻一代步入婚龄并生儿育女,社 会会教育他们,促使他们向家本位传统的回归。 [17]无独有偶,康岚也认为,就家庭价值观变迁而论,并非一定 是非此即彼,单线发展,而可能是一种中间类型。 如年轻一代人的认同可能呈现出混合、摇摆的特征。 [18] 总之,对于家庭价值观核心结构,家庭核心价值观是否发生变迁以及发生了怎样的变迁等问题,并未得 到一致的认同。 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因而,要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 仍然需要我们回到相关的理论中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