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作者:陈挥李明明来源:《党政论坛》2020年第01期[摘要]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更重要的是,伟大的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政治资源。
[关键词]建党精神;红色文化;理论创新201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
要求上海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为了深入总结提炼、研究阐释党在上海的创党实践所体现的革命精神,总结新时代弘扬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具体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决定成立建党精神研究中心,聘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教授任顾问,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张云教授任兼职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挥教授任主任、高福进教授任副主任。
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承办的“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2月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出席会议并为上海交通大学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揭牌。
徐建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时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肯定了上海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具有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在上海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对新时代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即將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伟大历史节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知名学府,有着丰富的党史资源,也有着非常雄厚的学术研究力量,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的成立,必将进一步促进上海党史党建学术研究的水平,对学校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也必将有巨大的推动和提升。
周承指出,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发源地,红色基因伴随着上海这座城市成长的各个历史阶段。
召开“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对于上海的学者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他认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旗帜是在上海举起来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在上海树起来的,建党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思想的原点和红色文化的源泉。
上海交通大学在创办至今一百多年的风雨征程里,也满载红色基因。
走进我们今天所在的校园,交大校史博物馆、五卅运动纪念柱、中共交通大学总支委员会组织委员穆汉祥与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会员史霄雯两烈士纪念碑,无一不在彰显上海交通大学令人自豪的“红色血统”。
在上海交通大学老校区召开“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能够帮助我们从伟大的建党精神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40余人,围绕“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建党精神与上海的创党实践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是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更重要的是,伟大的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政治资源。
上海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忻平指出,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彰显了红色文化基因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
当前,大力弘扬建党精神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意义重大,对上海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基因,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从“建党精神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借鉴”“建党精神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建党精神对于上海传承弘扬城市红色文化基因具有现实启示”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力弘扬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他认为,新时代传承建党精神、弘扬时代价值就是“不忘来时的路”,其意义重大。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而赤诚奉献的历史,是迎难而上、勇担重任的奋斗历史,是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史,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斗争史,而开天辟地的建党历程就是全部历史的起点,建党精神则蕴含于其中。
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建党精神的形成、百年发展与当代传承,既反映了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也呼唤着建党精神与时代的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
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新时代,要顺应时代潮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大力弘扬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挥指出,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创党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在建党实践活动中彰显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
提炼建党精神内涵作为建党精神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阐释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根本前提。
要想确保提炼建党精神的有效性、准确度和说服力,就必须在提炼过程中遵循特定的原则。
第一,提炼建党精神内涵要紧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革命精神不仅始终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而且革命精神内涵的提炼也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
提炼建党精神的内涵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的建党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确保抽取提炼的精神内涵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二,提炼建党精神内涵要紧贴中国共产党的创党实践。
革命实践为革命精神提供了赖以存在的土壤,没有在特定历史背景和时空条件下开展的具体实践,就不可能形成内涵丰富和形象生动的革命精神。
而且只有根植历史,革命精神才能阐发出蕴含其间的丰富内涵;只有基于史实,革命精神才能彰显出价值背后的生动鲜活。
建党精神的生成和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创党实践。
建党精神内涵的提炼也必然要合乎历史逻辑,贴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党实践。
第三,提炼建党精神内涵要紧扣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价值导向。
任何一种具有存在意义的革命精神都是跨越时空、永不过时的。
这就决定了提炼建党精神的内涵绝不能局限于纯粹学理探讨,而应当在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下功夫。
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之源,是昭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精神航标,也是永葆坚强领导核心地位的精神法宝。
第四,提炼建党精神内涵要紧跟价值观传播的内在规律。
革命精神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精神内涵的提炼和大众化传播往往存在着巨大张力,精神内涵的提炼要求高度概括、高度凝练,而精神内涵的大众化传播则要求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能否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直接关系到提炼出的精神内涵能否取得良好的传播效应。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围绕建党精神的研究提出了四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应注意实事就是的原则,建党精神就是党内创党建党者们在20世纪20年代初展示和凝聚的精神世界。
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从概念到概念,更不能无中生有。
第二,应注意对应现实的问题,即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品格、精神风貌,这才是应该归纳、整理的内涵;反之,那些负面的精神元素,都不在此列。
第三,应注意科学定位的问题,建党精神的归纳和概括,应注意分寸,不能拔高,不能矮化,应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第四,应注意突出重点,即抓住问题的实质,深入探讨,才能反映本质。
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六大要素必须得到反映,包括:第一,忠于信念、坚定理想是上海建党精神的统帅之魂;第二,顺应潮流、勇担重任是上海建党精神的关键之要;第三,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是上海建党精神的血脉之基;第四,牺牲奉献、为民谋利是上海建党精神的固本之源;第五,群众路线、统战策略是上海建党精神的取胜之宝;第六,完善制度、恪守党章是上海建党精神的传承之道。
二、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福进指出,建党精神与红色基因、制度自信密切相关:前者与后二者是主体与客体、整体与个体、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后二者与前者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制度自信蘊含着最初的红色基因元素,而且这种自信始终来源于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此外,建党精神体现了红色文化形成、汇聚、辐射的整个历程。
从历史的规律性来看,研究建党精神、红色文化发展以及由上述二者所必然导致的制度自信,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必然,也是一种自然的结果。
红色文化与建党精神更是密切相连,研究二者的关系在新时代可谓恰逢其时:因为新时代所强调的制度自信(当然还包括另外三大自信),也正是与建党精神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具有直接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联系。
对三者关系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建党精神与制度自信在主体和目标上的同构性,从而论证开展本议题研究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兼组织部副部长周晔指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要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及建党精神,就必须从“思想建党”的理论起点去探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源头活水,从原点上去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而《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由陈望道翻译并在上海出版,就是我们研究创党实践及建党精神的一把“金钥匙”。
他从“真理之甘:《宣言》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和建党精神一致”和“信仰之源:建党历史和《宣言》的首译者陈望道相互选择”两方面作了论述,并得出结论:“种子到胎儿再到婴儿呱呱坠地才是创党实践全链条”。
他指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