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社会化

民法社会化

简论民法的社会化摘要:民法是调整私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属于私法范畴。

民法最初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价值取向,尊重人的自由意志。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学思潮的变动,民法本位由权利本位向社会本位过渡,对民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也就为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考虑我国国情,更要适应民法思想的变迁,制定出一部先进的民法典。

本文从民法社会化入手,以期通过对民法社会化的认识,为我国民法典制定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民法社会化;社会本位;法哲学;民法典民法作为万法之母,在一国法律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民法的价值向尊重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转变,以维护人的权利为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工业革命后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民法的价值开始向维护社会利益转变,这一转变对各国立法、司法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民法的精神。

一、民法社会化(一)民法社会化内涵所谓“社会化”是指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用弗洛伊德的话讲,社会化就是人学习控制自己的冲动。

可见,社会化其实就是一个由“自然”向“社会”转变的过程,让人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

1“民法的社会化”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私法自治原则日益受到限制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过渡;实质上是民法本位由权利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化。

1 /view/79745.htm1.民法本位的变迁民法的基本观念,亦即民法的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或基本任务,学者称之为民法的本位。

民法基本观念之演变,因时代不同,可分为三个时期。

其初为义务本位时期,自罗马法以致中世纪。

其次为权利本位时期,自16世纪开始,经过17、18世纪之孕育,而成熟于19世纪。

自20世纪起开始另一时期,称为社会本位时期。

2权利本位,亦称个人本位,指民法中的一切法律关系都是以个人为单位而建立起来的,也就是各种法律关系都建立在个人与个人关系之上。

3权利本位是自由法律思想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产物,强调法律之基本任务是为保障权利之内容得以实现。

坚持权利本位,让个人从封建关系和神学束缚下解脱出来,成为自由的人,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随着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化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化大生产日益显著,使得绝对的权利本位法制产生了众多社会问题。

为使社会共同生活之增进,法律即强使个人负担特定制义务,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利,是谓之社会本位之法制。

因此,民法思想为之一变,由极端尊重个人自由变为重视社会公共福利,社会开始取代个人,综合开始取代分析,形成了社会本位思想。

2.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近代民法形成于市民社会,是以权利本位为基本观念,体现个人自由和权利绝对的个人主义法律思想。

近代民法立法模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抽象人格的确立,即对于一切人,不分国籍、年龄、性别、职业,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能力,强调形式上的公平,从整体上予以保护。

(2)构建了以所有权为中心的物权制度,使私的所有制法律制度化,视物权具有对抗一切人的绝对性。

(3)强调意思自治,私法上的法律关系之创设纯依私人的自由意思。

(4)强调自己责任,自由之行使致他人损害或不利益的情形下,行为人只在有故意或者过失时,始承担民事责任。

现代民法则强调社会本位,在立法模式上表现在四个方面:(1)创造具体人格,强调对弱者的保护,以实现实质上的公平。

(2)对私的所有进行限制,禁止权利滥用。

(3)对私法自治原则进行限制,特别是契约自由原则,以防止和纠正绝对自由产生的种种弊端。

(4)强调社会责任,以救济因公害事故、交通事故等产生的损害。

近代民法发展到现代民法就把个人本位的法逐渐地加以改变,也把权利本位的法逐渐地加以限制。

4一方面禁止权利滥用,即在某些情况下不许权利人过分地、不正当地行使权利;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又强制权利人行使其权利。

实2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第39页。

3谢怀拭:“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new2004/shtml/20040518-163625.htm现了从抽象的人格到具体的人格,从整体保护到弱者保护,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从形式正义到实质等四个方面的转变。

(二)民法社会化本质和表现1.民法社会化本质私法社会化从法律规范的表层看是对个人财产、自由等权利的限制,但是从民事立法思想的历史连续性看,至今为止,私法社会化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财产权和自由权。

5民法社会化强调社会本位,但其并不否认权利本位所确立的自由精神,而是进行矫正,以解决过分强调个人权利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民法的社会化虽强调个人的社会义务,但仍以个人的自由为前提的,并且恰恰是由于个人的自由有不可侵犯性才要求国家予以保障。

国家干预的目的在于保障个人自由的机会,更好地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其核心仍然是“人”。

2.民法社会化的表现民法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最初贯彻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强调个人的价值,其确立并贯彻了“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三大原则。

但以上三大原则,乃十八世纪个人主义法律思想下之产物,其对于人类文明之贡献,在乎是个人财产获得保障,刺戟其自由竞争,而促成资本主义之发达,然天下事不能有利而无弊,利之极,即弊之渐,三大原则之功绩虽多,其弊端亦不少,例如贫富悬殊,劳资对立等问题,皆其所酿成,因而此三大原则,逐渐为世所诟病。

时至今日,法律思想已由个人本位进入社会本位,而向之极端尊重个人自由者,今则一变而为以社会公共福利为前提矣,于是此三大原则,遂亦修正如下:所有权之社会化,契约自由之限制,无过失责任之采用。

6 3.契约自由原则的限制民法社会化表现为民法三大原则的转变,其中尤以契约自由原则最为明显,因为契约自由原则是私法自治在法律上最显著的体现。

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全的自由是不符合社会正义的。

契约自由与社会公正在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其目的和价值取向是追求社会公正,其实现途径为契约自由的限制或强制。

7强制缔约义务在邮政、电信等公共事业领域内出现,实施国家干预,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合同许可(批准)制度,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解决因契约自由原则的滥用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规定了格式合同中5覃有土、樊启荣:“私法社会化潮流的源流”/new2004/shtml/20040616-142047.htm6郑玉波:《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8页。

相关条款的说明义务,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合同条款无效或者法院有权对不合理条款进行变更。

劳动法的产生也是对契约自由的限制。

劳动法这个新的法律部门是在民法雇佣合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关系最初是建立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订立的合同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后来由于工人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雇佣合同形成服从合同之后,资本家完全可以通过雇佣合同来压迫工人,所以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人的合法利益,国家通过社会立法来规制这种雇佣合同关系,从而形成了劳动法这个新兴法律部门。

二、民法社会化的动因法律是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思潮的变迁,影响着当时法律的立法理念和价值定位。

8因此民法社会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法律思想的变迁以及社会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经济社会状况的变迁法律是社会生活规范,法律具有社会性。

法律的社会性,也就决定了研究法律的科学,即法律学、法学,也具有社会性,并因此属于社会科学9。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社会状况变迁的变迁是民法社会化的内在根源。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孕育了近代民法。

一方面,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近代民法强调私法自治,实质就是自由竞争和契约自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

另一方面,当时欠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民事主体间平等性与互换性的存在, 也成为近代民法个人本位主义得以施行的现实基础。

10因此,近代民法是当时经济社会状况的产物。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生产力获得巨大提高,社会化大生产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民事主体间的平等性和互换性日益丧失,对个人权利的过分强调实际上是对他人、公众权利的漠视,真正的公平将无法实现。

同时诸如高度危险作业,产品责任,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也使得社会矛盾加剧。

因此,国家进行调控和干预成为一种趋势,于是现代民法对权利滥用加以限制,扩大诚信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民法社会化成8樊启荣:“民法社会化的几点追问”,http ://www. civillaw. com. cn9梁慧星:“法律的社会性”/new2004/shtml/20040915-221205.htm)10袁志丽:“民法社会化及其原因分析”,载《南方经济》2002年第10期。

为民法发展的趋势。

(二)法学思潮的演进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自然法学派为代表的近代法学流派,大多高举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大旗,强调个人自由的实现与个人权利的保障。

温德沙伊德说:“法律为每一个意志创造了一个他人的意志不得入侵的主宰领域。

法律首先是对人们自由的确认而不是限制自由。

”11但新的哲学流派突破了上述观念,逐步构建起了社会利益理论,并因而把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限制看作是合理与必要的。

12耶林对概念法学和自由意志论进行批判,创立了目的法学派,主张在法律中引入社会目的因素的考量,成为民法社会化思潮的开端。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家卡多佐亦认为法律的最终起因是社会福利。

即使是自然法学派的继承与发扬者—新自然法学派学者也认为,应将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在理性与正义的制度下相互结合。

庞德在美国兴起的社会法学派关注法律的实际运作而非法律的抽象内容,注重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理解法律规则,认为法律应当服务于社会目的。

进入20世纪,法哲学逐渐认为法律不仅应注意保护个人利益,而且更应强调保护社会利益。

这表明西方法哲学已完全从17、18 世纪那种以保障个人自然权利为本位的古典自然法哲学,转向以正视社会利益为特征的社会本位主义哲学。

社会本位法哲学观主导地位的确立,为限制个人权利,弘扬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为民法社会化的思想基础与推动力。

(三)社会运动的兴起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进步和提高,为争取自身权益的社会运动日渐频繁,从而也推动了国家政策的调整,促进了民法的社会化进程。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伴随这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工人以及工会的运动,使得国家和社会更加关注法律的社会效果,导致了国家对私法的干预。

此外,保护经济上弱者的运动、环境保护及人权运动等都对社会思潮和立法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