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省级说课比赛一等奖:人教版高中物理向心力说课

2019-2020年省级说课比赛一等奖:人教版高中物理向心力说课


(二)新课学习:
4、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实验2: 数据记录:
次 数 1 2 3 半 径 r 高 度 h 圈 数 n 时 间 t 周 期 T
实验结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 受的合外力等于需要的向心力
(二)新课学习:
4、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实验2: 实验原理:构造一个圆锥摆。 一方面,由小球所受 的重力与绳拉力的合力 计算提供的向心力:
θ O
θ
h
r
O'
F合=mg tanθ
(二)新课学习:
4、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实验2:
为了简化实验过程,我将本实验做了简化处理, 将小球换成50g的钩码,并将r, h基本固定,只需 要测物体运动的周期就行了。
实验2: 实验2是一个分组实验,目的是粗略验证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提供的向心力和需 要的向心力相等,从而将从两个角度得出的 向心力的公式联系在一起。 本实验是通过圆锥摆运动模型进行粗略验 证,一方面对物体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另 一方面利用实验1中等得到的向心力公式求 出向心力,然后比较二者的大小关系。
2、寻找向心力的来源:
(二)新课学习:
2、寻找向心力的来源:
这三个实例贴近生活实际,分别从不同角 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向心力的来源进 行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终得出: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来源于物体 所受的合外力,并顺理成章得出向心力方向
指向圆心,向心力是效果力。
(二)新课学习:
通过对向心力来源的分析,已经从受力的 角度得出向心力的大小就等于物体所受的合 外力,但对于匀速圆周运动来说,这一结果 体现不出向心力和运动的关系,因此,这一 部分主要是从运动的角度寻找向心力的大小 与线速度、角速度等物理量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
4、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基于这一考虑,本部分设计了两个探究实 验,实验1致力于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线速 度、角速度等物理量的关系;实验2致力于 验证从受力和运动两个角度得出的向心力的 大小是相等的,这也更加证实了向心力表达 式的正确性,同时也证明了物体做匀速圆周 运动时提供的向心力和需要的向心力相等。
探究 向心 力的 大小
课 堂 总 结
(一)复习引入: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做匀速圆周运动 的物体的向心力的概念及大小,而向心 力是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通过复习 向心加速度引入课题,使学生从熟悉的 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符合认知规
律,便于接受。
(二)新课学习:
1、感知向心力的存在:
本部分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 让学生“拿着一端系着小桶的 绳子,使小桶在光滑桌面上做 匀速圆周运动”,使学生感受 到向心力的存在。本活动生动 活泼,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 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桶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同时播放教参视频,加深印象。
(二)新课学习:
2、寻找向心力的来源:
(二)新课学习:
2、寻找向心力的来源:
第三个实例是圆锥摆模型,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及视频播 放,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得 出向心力来源于物体所受的合
r O' O θ
外力,方向指向圆心。
(二)新课学习:
3、认识向心力的概念:
本部分是在寻找向心力来源的基础上进 行总结和归纳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1)定义: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始终指向圆 心的合力叫做向心力。 (2)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并与速度方向垂直。 (3)特点:是个变力,是个效果力,作用是只改 变运动的方向。
(二)新课学习:
4、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1.教学重点: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性质、公式,会 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教学难点: 理解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会利用向 心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及分析匀速圆
周运动中供求关系。
三、教学流程设计:
向心力 新 课 学 习
寻找 向心 力的 来源
认识 向心 力的 概念
复 习 引 入
感知 向心 力的 存在
课 堂 练 习
(二)新课学习:
4、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实验1: (3)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从理论上推导向心 力的大小。
2 v 4π Fn=man=m r =mrω2=mr 2 T 2
通过这三个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使学生无论是从感性还是从理性都能理解向 心力大小与线速度等物理量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
4、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对力学知识、力与运动的关系、匀速 圆周运动相关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是后 续学习“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天体运 动” 等知识的基础,是对力学知识和力与 运动关系学习的进一步延伸,在教材中起 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二)新课学习:
2、寻找向心力的来源:
本部分通过三个生活实例进行分析:
第一个实例是通过动
画和图片来展示地球绕着
太阳的公转运动,这是大
家都熟悉的一个运动形式, 受力简单,分析方便,学 生比较容易接受。
(二)新课学习:
2、寻找向心力的来源:
(二)新课学习:
2、寻找向心力的来源:
第二个实例是学生刚体验过的活动,手拉 绳子使小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对小
(二)新课学习:
4、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实验1设计了三个环节:
(1)学生亲身体会向心力的大小。 本实验可以通过在小桶中加小球改 变运动物体的质量,改变手拉绳子的 位置改变半径,通过改变相同时间内 转的圈数改变物体的角速度,操作方 便,感受明显。
(二)新课学习:
4、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2)演示实验:利用向心力演示仪,使用 实验1: 控制变量法探究向心力与质量、角速度、 半径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
4、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实验1: 演示:摇动手柄,小球随之做匀速圆周运动:
向心力与质量的关系:ω、r一定,取两球使mA=2mB, (学生读数)FA=2FB, 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m、ω一定,取两球使rA=2rB, (学生读数)FA=2FB, 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m、r一定,使ωA=2ωB,(学 生读数)FA=4FB, F m r ω 数据: 2倍 2倍 恒定 恒定 2倍 恒定 2倍 恒定 4倍F正比于r 当m与r不变时, F正比于ω2 得出:F=mrω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