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与评价

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与评价

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与评价——记“第四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摘要】本文是对2009年“第四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与评价”的内容的梳理和概括,从“三维目标研究的挑战”、“三维目标的内涵”、“三维目标的设计”、“三维目标的实施”、“三维目标的评价”、“三维目标的展望”等六个专题对与会的教育专家与教师提出的理念和观点做了概括和总结,力求为当前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和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有效教学三维目标有效实施有效评价【作者简介】曾玮/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的,通常简称为“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教学层面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三维目标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特别是对三维目标教学实践的研究,即三维目标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改进等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挑战。

2009年11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普陀区教育局在普陀区教育学院举办了全国第四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共吸引了来自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湖北、福建、贵州、四川、广东、河北等多个省市的共450多位教育研究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

此次研讨会分两部分进行,上午是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师研讨及专家点评,下午是专题研讨活动,有主题发言、互动发言、大会主题报告、领导发言等形式。

一、三维目标研究的挑战新课程改革八年多来,围绕“三维目标”的设置与界定,引发了持续的忽隐忽现的论争。

有研究者认为,“三维”目标——美丽的教育理想给广大的教师留下了一个个难以解读的悬念,形成了一系列难解之结。

具体表现为:三个维度的目标顾此失彼、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纠缠、三个维度的目标名不副实。

认为在三维目标中存在“三维”之“维”不成“维”,目标繁杂模糊、弱化核心目标等问题。

也有学者认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类无级,“过程”作为目标令人费解。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认为:这场论争恰恰表明,我国教育界倘若仍然迷醉于凯洛夫教育学,仍然排斥教育科学的新启蒙运动,那么,我国中小学的学科教育研究和学科教学的实践是不可能有任何进展的。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转型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更多的不是关注“对话中心教学”的创造——强调儿童、主体、对话、参与、合作,而是着力于“灌输中心的教学”——强调训练、教学控制、教学定型化。

钟启泉教授认为:“三维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共同元素。

如果说,“双基论”是应试教育的理论温床,那么,“三基论”即三维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诉求。

“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回避的核心课题,离开了“三维目标”的所谓“有效教学”的研究简直是南辕北辙。

三维目标是落实素质教育所必须的:第一,界定“三维目标”是对传统“双基论”的一种超越,体现了崭新的学力观。

传统的“双基论”的流毒就在于把训练等同于教育。

人的学习当然不能没有记忆与训练,但不能随意放大“训练”,甚至混同了“训练”与“教育”的区别。

第二,界定“三维目标”也是对传统“学科观”的一种超越,体现了现代学科的内在价值。

任何学科的构成总是包含了知识、方法、价值这样三个层面的要素:其一,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体系;其二,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背后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其三,该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换言之,它囊括了理论概念的建构,牵涉知、情、意的操作方式和真善美之类的价值,以及探索未来和未知世界的方略。

这种以逻辑的知识形态来表现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就是“学科”。

因此,三维目标不是在学科之外强加于学科教学的价值追求,而是学科自身内在地隐含的价值:认知价值、社会价值、伦理价值。

第三,“三维目标”体现了人类科学的诉求。

教育研究不能没有人类科学的视野。

“人类科学”是涵盖了人类现象的“确凿侧面”的“硬科学”和“混沌侧面”的“软科学”的一种集合领域。

通常所谓科学被视为客观性的活动。

因此,软科学根据其主观性的方法获得的见解,往往被视为同客观世界存在“不一致”的所谓差距问题。

因为,主观解释介入的程度越大,越是会远离客观世界的描述。

这样,基于解释学方法的案例研究往往会受到来自硬科学的“缺乏客观性”的批判。

人类学是不能无条件地认可这种“客观性”批判的。

同样,教育问题的研究不能满足于硬科学的线性研究,还需要软科学的非线性研究。

事实上,“三维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共同要素。

从泰勒、布卢姆倡导“行为目标论”,到艾斯纳主张“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表现性目标并列论”,清晰地体现了国际教育界统整地把握“软目标”与“硬目标”的诉求。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李学红局长认为,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它体现的价值和追求是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教育,还要教学生学会认知,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促进智力与人格的和谐发展。

它倡导的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发展的整体关怀。

落实好三维目标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提升智慧、发展人格方面有效。

离开了三维目标去讲效益、效果和效率,或者只在“知识、技能”一维目标上讲有效,就背离了有效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其次,三维目标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注重知识财富的形象,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但从实际状况来看,单纯注重知识、技能一维目标的情况依然存在;忽略或简化学习过程,缺少学生的体验和参与的情况依然存在;“目中无人”,单向、机械地灌输知识的情况依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所谓的效率,就偏离了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

二、三维目标的内涵何谓三维目标?准确地理解三维目标是准确地设计、有效地实施和评价三维目标的前提。

如何准确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内涵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特级教师认为,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概括总结,是前人留下的。

技能是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的描述。

技能是知识的外在价值,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而知识的巩固与学习也离不开技能训练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是同一维度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过程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者操作体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亲历体验,让学生经历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

情感决定态度,而态度体现情感。

情感和态度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价值观是情感和态度的升华,并决定了人们的情感、态度。

徐淀芳主任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过程,理解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能力、培养感情、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达成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中介机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

离开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就成为与人缺乏联系的无生命力的知识。

学生就变成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当然也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导致人的片面的畸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又为他们提供支持,积极地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维目标有什么特征呢?上海市教委尹后庆副主任认为,三维目标的特征有:第一,三维目标应该在课程资源中挖掘,而不是单单从文本教材中去机械地寻找,去贴标签。

第二,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级、每一堂课,三维目标是具体的,是统一的。

三维目标是在课程实施中创生的,而不是预设的,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班集体生活过程中独具慧眼,洞察孩子,不断地去确立具体的目标。

第三,教育教学目标是我们预设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调整。

上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傅逯建研究员认为,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目标应该是有序列的,三维目标的上位应当有目标,下位也应当有目标。

从微观角度来看,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上海师范大学谢利民教授认为,三维目标的内涵就是要求教师完成由“关注学生所学的知识”向“关注学习知识的学生”的转型,这是“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根本性转化。

对于三维目标的涵义,教师是否已经正确认识了呢?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王洪伟校长从一线学校的操作层面上分析了教师对新时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意义特点和组织实施方面的认识偏差,其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用教学目的代替教学目标;第二,用教学任务代替教学目标;第三,目标的确定比较随意;第四,目标的落实顾此失彼;第五,教学中出现观念错误;第六,教学中存在评价问题;第七,教学一味跟着考试跑。

针对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在实际操作当中,教师应该以显性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夯实基础,挖掘、渗透隐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知识形成过程和有效学习方法运用的“过程与方法”之中。

三、三维目标的设计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很多教师无法很好地区分三维目标,有的教师为写三维目标而写三维目标,贴标签的痕迹非常明显。

教师们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进行了比较多的考量和设计,但是许多老师不理解什么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维目标应该如何设计呢?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夏志芳教授认为,在三维目标的设计过程中,第一,对三维目标要进行“分解”设计,也就是三维目标要分开进行设计,但这种“分解”设计并不等同于实施过程中的“分割”。

对大多数新手教师或者是刚参加到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来说,还是提倡要分析好三维目标,有的教师美其名曰进行三维目标的综合,但是实际上在写教学目标时一团糟,理不清楚。

第二,“过程与方法”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具体的,要体现在活动之中。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确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

在设计这一目标的时候,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价值观是内核,情感是倾向,态度是行为。

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显性与隐性层次。

显性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是非常具体的,应该把它挖掘出来。

隐性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通识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习惯、兴趣、求知欲、合作精神、愉悦感、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目标,不主张教师撰写教学目标时把它贴上去,这样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教学目标中加以说明就可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