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linux开发流程
交叉编译
嵌入式软件开发所采用的编译为交叉编译.所谓交叉编
译就是在一个平台上生成可以在另一个平台上执行的代码.
这里一般将进行交叉编译的主机称为宿主机,也就是普 通的PC机,而将程序实际运行环境称为目标机,也就是嵌入 式系统环境.由于一般通用计算机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使 用方便的集成开发环境和调试工具等,而嵌入式系统的开 发需要借助宿主机来编译出目标机的可执行代码. 通常ARM的交叉编译器为arm-linux-gcc.
的程序却运行在特定的硬件平台(嵌入式开发板)上.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搭建交叉编译环境是嵌入式开发的第一步: 第一步、下载开发板编译器包 第二步、解压 命令:tar xvjf build.bz2 -C 第三步、设置路径 编辑文件 .bashrc 将编译器所在路径添 加到文件.bashrc 中 export PATH=$PATH: /opt/Embed/4.3.3/bin souce .bashrc
文件系统 操作系统内 核 BootLoad er
编译嵌入式linux 内核
编译嵌入式linux内核都是通过make命令实现的,它的执行配置文件就
是makefile. 内核的编译主要分为2个步骤,内核配置和创建内核映像.
(1) 内核配置
(体现可裁剪功能) 第一步内核配置中的选项主要是用户用来为目标 板选择处理器的选项,不同的处理器会有不同的处理器选项.我们可以自
正常启动后进入/sbin文件夹可以直接运行测试程序.
己去配置内核.配置内核心命令是:make menuconfig.
(为了简化我们的工作,我们可以把内核中自带的配置文件复制到.config 隐藏文件中 cpnfig) (2) 创建映像命 Make 在内核文件下产生zImage 文件.
烧写
• • • • • • 打开超级终端和DNM 首先进入uboot的下载模式(从Nor Flash启动) 选择o 烧写u-boot_W35.bin到 Nor Flash 然后选择1烧写u-boot_W35.bin到 Nand Flash 选择3可以烧写linux内核zImage_2.6.13_W35_64MB.bin 选择6烧写文件系统 root_2.6.13_qt_tp_64MB.bin
交叉调试
嵌入式软件经过编译和链接后即进入调试阶段,调试是软
件开发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交叉调
试与通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调试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在常见软 件开发中,调试器与被调试的程序往往运行在同一台计算机上, 而在嵌入式软件开发中,调试时采用的是在宿主机和目标机 之间进行的交叉调试,调试器仍然运行在宿主机上,但被调试
更新文件实现
Vi 编译器,gedit编译器
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移植
Linux系统: • 一个嵌入式Linux系统从软件:分为四个层 次: 1、 引导加载程序。包括固化在固件 (firmware)中的boot代码(可选),和 BootLoader两大部分。 2、 Linux内核。特定于嵌入式板子的定制 内核以及内核的启动参数。 3、 文件系统。包括根文件系统和建立于 Flash内存设备之上文件系统。通常用 ramdisk来作为rootfs。 4、 用户应用程序。特定于用户的应用程序。 有时在用户应用程序和内核层之间可能还 会包括一个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 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