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我们的民主生活”专题备课研讨
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主讲人:高玉华(芜湖市北塘小学) 2011年9月30日
一、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
《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中的第四课。
本课的三个对开页分别从民主选举、民主对话、民主参与和监督三个方面展示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生活形式。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民主生活形式,知道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发表自己看法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利。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地位与作用】
纵观第二单元内容,在第一至第三课的学习探讨活动中,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第四课《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是对课程标准内容的拓展,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和适当参与社会民主生活,增强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民主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但五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对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了解社会的迫切需要。
本课教学要注重开放性、活动性的增强,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能力目标】
具备初步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民主生活形式,知道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民主选举、民主对话、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民主生活形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考察、交流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社会民主生活的形式、意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完成调查、访问:
2、教师准备:
查找有关文字资料与图片 ,自制课件。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郭山村村委会选举实录》,并引导讨论交流:这个村委会选举活动是怎样进行的?
2、浏览汤良逸同学的博客,了解他的竞选目标。
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情境导入 常识问答 模拟引深 探讨明理
3、交流调查表:
(1)你看见过(包括电视和报纸等)哪些选举活动?
(2)当时的情况怎样,有怎样的程序?
4、以镜湖区党代会选举为例介绍选举程序。
【设计意图】
设置情境,引导思考。
以观看录像《郭山村村委会选举实录》进行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流调查表,并提示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调查、观察、询问,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民主选举,感知民主选举的基本做法、有关权利和义务,以及民主选举的意义。
调查表的交流及录像的观看既烘托了教学氛围,又让每个学生都勇敢地举手,培养了他们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二)、民主选举常识问答,学文明理。
1、身边案例参考:北塘小学开展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员招募活动。
2、举行“民主选举常识问答”:
(1)在我国的民主选举中,哪些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人代会代表、职代会代表等是怎样产生的?
(3)小学生可以参加人民代表选举吗?……
3、从这些常识问答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的身边案例、社会调查和资料查找,通过民主选举常识问答,让学生了解了我国民主选举的形式和有关常识。
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民主选
举,感知民主选举的基本做法、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民主选举的意义。
第二课时
(三)、模拟引深,表演体验。
1、观摩:《小学生听证会上建言献策》
2、模拟听证会:关于家长进校园的问题。
(1)确定参加“听证会”的代表;
(2)学生扮演不同人群,进行听证陈述。
(四)、民主对话,体验感知。
1、进行民主测验调查活动:调查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调查。
2、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国家的那些政策法律法规及制度?
3、通过学习你们还知道哪些也是民主对话。
(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少代会、团代会、论证会、职代会……)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参与模拟的社会情景活动,感受和体验民主对话的氛围,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提高他们的民主参与能力。
第三课时
(五)、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
1、请同学说出本地的热线电话、投诉电话以及意见箱等。
政府有了这些设施有什么好处?
2、讨论交流:在近期播出的哪条新闻你最感兴趣,规范了什么行为?(六)、探讨明理,延伸拓展。
1、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我给市长(校长)提建议”的活动。
学生分小组进行,围绕一个问题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研讨,完成一份建议信。
通过邮局、意
见箱等恰当途径送到相关部门。
2、课堂练习:
(1)人大代表有什么职责?
(2)25岁的出生在美国的美国小伙了杰克来到中国后,取得的中国国籍,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他是否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课后练习:结合社区或学校情况做一次民意调查。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一些渠道和做法,了解这些做法的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从小公民的角度认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
九、板书设计
十、备课后的反思 课程不仅仅是专家关注和研究的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愚忠于教材,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发挥。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现成的教科书,而应该是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
所以,本课教学,我没有就教材讲教材,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发掘视频素材、生动鲜活的身边案例等作为课程资源,这些活生生的真实的课程资
民主选举 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 树立民主意识
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民主对话
源,为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一)、关注课内向课外学习的延伸,重视生活体验。
《品德与社会》不能片面追求课堂教学产生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它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与自己生活的联系中去继续求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所以本课教学,我设计了课前的小调查,课中的模拟听证、民主选举知识问答、课堂民意测验等,课后的“民意调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全员参与的有针对性地创设活动须要更加丰富。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未能沉下心思细细钻研,自我感觉,本课教学设计中,全员参与的有针对性地创设活动单薄了。
优秀的教学设计须要经得起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希望能得到与会的专家和老师们的批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