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倾听能力的现状及策略
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人际交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标准乃至未来人才目标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正如汤姆•彼得斯在其《追求优秀的热情》一书中所说:“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
然而现实的课堂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部分学生无课堂意识,集体意识。
低年级学生,他们没有一个整体的课堂概念和集体概念。
他们不会去思考在课堂上“我该怎么做,我该做些什么”,表现出来的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以自己的思维为主宰,当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室里乱糟糟的,有的在说悄悄话,有的推来推去……台上回报的同学在唱独角戏,听不清这位同学再说什么。
当老师问:“这个问题哪个同学来回答?”,同学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大声地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谁也听不清谁的发言,以至于一再重复别人的发言,当有同学发言不准确或错误时,时常会引起一阵轻蔑的、不屑一顾的“嘘嘘”声……
二:部分学生完全没有倾听的习惯。
教学中发现:学生不喜欢倾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受家庭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影响,小孩子表现欲望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说而不喜欢听。
在平时做作业
时,常常不按老师的要求做。
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他却根本没听进去,依然我行我素。
新课程实施后,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们动起来、说起来了,课堂教学中“小手如林”的现象很常见,同时我们也发现,“热热闹闹”的表象之下,学生常常说不到点子上,究其原因,学生上课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对所学内容没有入耳、入心,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不予重视而让小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吸引学生倾听的注意力。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
最为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会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倾听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一课时,我这样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样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平常课堂上把字母分类变成帮字母娃娃找家,把检查读词语变成开火车,把巩固生字变成有趣的摘果子……游戏中,孩子们一个个瞪圆了小眼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这样自然就乐于听了。
二:捕捉教育契机,教会学生倾听。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他们都喜欢表现自己,不愿意听别人说,所以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在听别人说话时,就应该认真
听,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而且只有听得好,才能说得好。
当学生初步认识到“听”的重要性后,告知他们: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倾听?我在课堂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三心”,一要专心,无论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它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
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提出;三要用心,在听取他人说话是要动脑,有选择的接受。
三: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听辨的能力。
一年级开始学习拼音时,我通过读声母、韵母、音节,让学生模仿发音练习,然后通过“猜一猜”游戏,以培养学生听辨音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中,我利用班会,在班上开展传话游戏的活动。
活动时,要求学生再传话的过程中不让第三者听见,把老师说的话一字不差的传到最后一个同学那,比比哪组传的最快最准确。
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知道在倾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自己在转述时才能表达清楚。
这样孩子们再听时就十分认真,改掉了不专心听讲的坏习惯。
四: 设置有效的奖励机制,在评价中教会学生倾听。
只有正确积极地利用评价手段,设置有效的奖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倾听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我尝试在课上这样做:我说老师上课最愿意看到的是你们亮晶晶的眼睛。
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倾听能力果然有效,每当有的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我会提醒一句:“来,眼睛看着老师,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只说一遍。
”学生会很快调整自
己。
在教学中,我从不停止对学生倾的奖励:一句表扬的话、一张笑脸贴画、一颗五角星等。
当然,奖励要注意及时性、公正性和频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成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学会倾听,带给孩子们和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舞蹈!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倾听,要让学生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