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乐学”
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梁成
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最好境界那要算“乐学”了。
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记得外国曾经有位教育心理学家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乐学”的起点,也是“乐学”的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快乐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学生学习是否有积极性,主动性,不完全取决于人的智力因素,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在研究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同时,尤其要在课堂上对“乐学”方面下一定的功夫。
在课堂上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是“乐学”。
“乐学”是新奇需求不断满足的心理过程,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是“乐学”的重要因素。
真正要把这些目标付诸实施,还得有新奇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乐学的正常进行。
兴趣常常是从新奇开始的厌旧图新,追求新奇是人的本质或天性,学生在学习中非常喜欢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手段多样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板书的别致性,教学设计的精巧性,学生“乐学”的过程正是新奇需求心理不断得到满足
的过程。
要让学生通过“乐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在新奇知识的挖掘中乐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价值的发挥,又考虑教师主导和主体价值的展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促进激活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要发挥好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乐学”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正如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可以说,每一篇典型的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中,有对字、词句、文的了解,有对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深层探索,有对前后上下来龙去脉的梳理,有对左右彼此纵横关联的剖析,有对作者写作思路,文章主旨的揣摩,有对写作技巧,表达特色的领悟,有对正误是非的辨认,有对文章的鉴赏评论等。
教学中,教师只要勤于捕捉挖掘,就会把学生带进一个五光十色的知识殿堂。
如果从美学的角度看,一篇文章里又会有一番奇美的境地,诸如语言音乐美,词句的含蓄美,段落的匀称美,层次的节奏美,篇章的完整美,事料的实在美,人物的心理美,意旨的哲理美,情感的真挚美,道德的崇高美,等等,的确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新奇美的世界。
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品味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是“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里啜饮知识的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的过程。
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
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比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绘春的内容时,要抓住文章中春草色泽嫩绿、质地柔软的特点讲解,分析到春花图时要紧抓春花多、花艳、花甜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再进一步分析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要求学生从触觉、视觉、嗅觉、听觉来理解,分析到春雨时紧抓春雨细、密、轻盈、亮的特点,这样层层深入地分析挖掘。
在课堂上又运用收录机,投影仪进行教学,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乐学不已的境地。
二、在新奇知识中设置情境,拓展乐学
设置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将抽象概括的内容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将枯燥的内容放在生活的矛盾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使学习充满生活的乐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充满生活的乐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习乐学的积极性,既要突出对课文内容的深透分析,还要抓住灵活巧妙的拓展,要突出语文课“实”的特点,又要表现语文课“活”的灵性,在摇曳多姿,色彩纷呈的动态中,撩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好学乐学的激情,有位老师在讲《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当讲到十分爱面子的孔乙己在买酒时“排出九文大钱”时,他要求孩子们在课桌上表演一下“排钱”的动作。
立刻,同学们在桌上“演出”了种种“排钱”的样子。
有的学从口袋里掏出硬币作为道具,
把孔乙己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这种表演与小说中的描写是否符合,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激发起来了。
一堂语文课,它既蕴含着严密的科学性,又蕴含着精湛的艺术性,只要点拨得法,就会把学生带进一个好学乐学的胜境。
三、在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中发挥乐学
有人说,一百个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也会“演出”一百堂各具风貌的语文课,在实际教学中,一个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表演”多种课型的技能。
课堂上,教师只有方法灵活多样,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
传统的教学观往往是由教师依照“常态曲线”建立起对教学的期待,通俗地说是制成一个“谜”,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评价矫正达到解谜的目标,这种定型化的教学模式有时可称为一种“陷阱教育”。
这种定型化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教育制度最浪费和最危害的一方面。
对此,我们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探索,建立起了许多体系完善,独具特色的教学法。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潘凤湘的“教读法”,北京景山学校的“知识结构教学法”等。
这些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不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只有方法多样子,才能真正显出课堂教学的“灵气”。
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