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河南文化

论河南文化

论河南文化世界文明在东方,东方文明在中国,而中国文明在河南。

《史记》曾言河南曰“此为天下之中,四方人贡道理均”。

河南的地位和影响怎可演说。

中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更是孕育着惊奇的文化魅惑力。

河南文化突出在一个“圣”字,河南文化是“朝圣”的文化。

朝圣之水提到河南的水,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呢?黄河!黄河!!一条震惊世界的河流。

黄河像一条黄色的飘带,婀娜于华夏大地,哺育着这里的儿孙子辈,书写着这里灿烂的文化。

黄河是中华先民的栖息地,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引领世界的旧石器文化,先进的新石器文化,辉煌的裴李岗文化和商周文化等等。

黄河流域是最先有中国的农业生产的,可以说黄河流域的农业是中国农业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农业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黄河犹如一位智慧的老者,也向我们浇灌着先进时尚的诗词文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的缥缈即在眼前显现。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黄河的铁戟即在耳畔回旋。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浊贯中州”,黄河的气魄即在脑海闪现。

我想,没有哪一条河会有如此“招摇”的文化。

也只有她,也只有中原地段的她,才会那么的令人心生荡漾,那么的朝圣于她。

黄河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大河地域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也是世人必须膜拜和朝圣的文化。

朝圣之城一个河南是半个中国文化,那么,洛阳城也就可以说是半个中国文化了。

中原之西,有一水名洛,洛水之阳曰洛阳,其最是风韵莫过。

洛阳城里深藏着无数的封建文化,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尽风云变幻,见证着中国一个又一个的朝野更替,一个又一个皇帝的兴盛没落。

其身历的事故和体现出的封建文化内涵是哪一个地方也无法替代的。

洛阳的河洛文化同样是世界有知。

河洛大鼓,方言文化,足以让洛阳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由其地而产生的中国姓氏文化,更让其文化盟主的地位无以抵抗、无法动摇。

洛阳也是各名流学派云集的场所。

道学起始于洛,儒学渊源于洛,经学兴盛于洛,佛学首传于洛,玄学形成于洛,理学寻源于洛。

这又是哪个城市可以替代的文化瑰宝啊!洛阳的诗词文化同样出彩。

由此地勃发出的灿烂诗词无数。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让我心痴于洛。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让我惊骇于洛。

“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让我迷醉于洛。

洛阳的文学也是无法超越和相抗衡的。

中原之洛,此乃旷世之“圣城”也。

朝圣之山黄河之水西来涌,嵩岳之峨中镇天。

脉连千里目,骨亘万丈山。

嵩山作为“中岳”之山,必有其饱满的文化。

嵩山历来被人们看作为圣山,是圣人圣事聚集的场合。

无论是普通民众,亦或是达官显贵,更甚是历代君王,都对嵩山顶礼膜拜。

一代天骄汉武大帝在嵩山封禅,开创汉朝的千秋大业。

北魏孝文帝在嵩山封禅,使其留名于史册文书永不朽。

武则天在嵩山封禅,成就中国唯一女皇扬名天下。

封禅文化,中国独特古老的文化,也只有在此,你才能真正的找得到,真切的体会到。

提到嵩山就不能不提华夏第一名寺--------少林寺。

一部《少林寺》曾令多少人心生激昂,至今少林寺的文化更加传承发扬。

少林寺的“禅宗”和“少林武术”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

是代表少林寺,更是代表中华的。

如今,一档《武林风》节目,让少林寺文化更加普及,而由此也让更多的人更加的神往少林寺的禅宗和武术文化。

当然,嵩山也不是只有“武”文化,其“文”文化也同样夺目。

嵩阳书院是中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四大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而被专家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嵩阳书院布局严谨的建筑群更是体现了“礼乐相成”、“和谐共之”的儒家思想。

嵩阳书院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而成为中国教育的一颗璀璨之星。

嵩山文化令人激烈,嵩山文化又令人柔和,刚柔相济,这怎一个“圣”字了得。

朝圣之迹说到河南的名胜古迹,那是不胜枚举,如果让我来写,我一辈子都写不完。

在这里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安阳殷墟和洛阳白马寺,介绍这两个地方并不是因为它们的雄浑和名声远大,而是因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史。

安阳殷墟。

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周”,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的,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司母戊鼎,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其诠释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和中国的青铜文化。

殷墟车马坑,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其诠释了中国先进的畜力车制,为中国的文化研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文字,其诠释了中国文字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中国文字的渊源历史。

殷墟的文明程度是上古时代的标志,文化内涵是世界文化的一个象征。

这样先进的文明,我们怎能不朝圣呢?洛阳白马寺。

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和洛水之间的中国第一古刹,它以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中,舞姿曼妙。

白马寺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结合。

“白马驮经”的故事在华夏家喻户晓,从白马寺开始中国的僧院才称为寺。

白马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是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被尊称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的庄重令人肃然起敬,白马寺的佛教文化载入史册而永不停息。

商周遗址兮,俨然圣也。

菩提了无尘兮,白马行天下也。

朝圣之花河南的文化不是只有名迹、名城这些生硬的建筑,河南也有其曼妙的花香。

河南有国花,牡丹;也有君子最爱的菊花,河南的花文化也同样是出类拔萃。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牡丹的名气在这里很大,毕竟她是带着传说的,而且这个传说还与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有关。

牡丹在洛阳的文化始于隋而盛于唐,“名甲天下”于北宋时期,而沿袭至今。

当然,河南洛阳的牡丹也和文人骚客有着莫大的关系,使其更具神秘魅惑,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刘禹锡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东京城”的赞颂;白天乐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感慨;欧阳修有“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的释怀;陆放翁有“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看洛阳花”的思念。

牡丹娇艳富贵,色冠群芳而香压百花。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文化------国色天香之奇葩也。

“洛阳牡丹甲天下,开封菊花亦倾城”。

菊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咏菊、赞菊、赏菊、画菊者不计其数。

开封的菊花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陈酿,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宋代时,开封的菊花就已经遍布每一条街巷,全城上下都养菊、插菊、挂菊花灯、开菊花会、饮菊花酒……更是出现了《菊谱》、《百集菊谱》等写菊专著。

元明清时期开封的菊花栽培技术不断提高,菊花品种发展到230多种之多,也有赏菊、赞菊的名诵,李梦阳写道:“万里游常客,十年旧此台。

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

乾隆皇帝也同样赞赏开封菊道:“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季节,人们都会观菊、赏菊,饮酒赋诗。

“秋开谁为韶华亡,总领群芳是菊花”。

菊------四大君子之一也;开封菊花文化------菊情满园兮。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菊花,花之君子者也。

此二花乃世人必之朝圣之花也。

河南文化,是“朝圣”的第一部史诗。

我是赶在春天到来之前,找到了你--------河南文化;我是用冬眠前所有的储存把你覆盖------河南文化。

我仰慕您的容颜,我倾听您的声音,我欣赏您的姿态,我朝圣于您的一切一切的一切……点评从古至今,试问天下英雄豪杰,谁不梦想问鼎中原。

细品中华风起云涌,谁不曾逐鹿中原。

中华之源兮,在中原地也;帝王古冢兮,于华豫地也。

许昌遗霸陵之桥,开封存龙图之府。

中岳嵩山兮,五岳之美也;黄河之水兮,西来涌叹也。

古有曹植赋诗洛水兮,今有洛神国之晓也;古有女皇贬花洛阳兮,今有牡丹国之花也。

居士英雄,到此必赋诗吟唱,流连忘返也。

及至今夕,中原仍灯华楼影,未减蹁跹。

万人来之,必观瞻仰慕兮。

日暮来临,霓虹高悬兮。

春来则花前觅好颜,夏来则溪畔寻情意,秋来则柳下逐日月,冬来则雪中叹怜惜。

此大兴文治,乃世人幸福之园兮。

中原一地,每谓此,必心生澎湃。

此地之美,世上何处能及?做一小赋,略表心声。

学生在文章中点出河南文化的核心是“朝圣”,这一中心论点恰能说明河南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时代特色。

学生通过黄河、嵩山、殷墟、白马寺、牡丹、等一系列的实物写出河南文化的壮丽和婉转,写出河南文化是刚强和柔美的极致融合。

学生在文章中也大量的引用古代诗词,充分的表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语言素养,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河南的喜爱和对河南文化的赞誉。

总体上说是一篇十分成功的文章,中心明确,论据充分。

但美中还是会有些许的不足:首先,文章只写到了一些具体存在的实物,没有写到人物在河南文化中的重要性。

但是河南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都是人类自身,因此,文章还应该写到人物在河南文化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

河南的文化名人还是有很多的,也很突出。

例如,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字圣----许慎,诗圣----杜甫,文圣----韩愈,画圣----吴道子。

作者都可选取其中的或其他的人物来论证。

其次,文章中对河南实存的文化进行了相当出色的论证,但是还应该写到河南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发扬问题。

最后,还应该对河南突出的小地方文化进行简单的介绍,例如戏剧中的道情,洛阳的河洛大鼓等。

希望学生能在以上方面加以注意,其文章定当更加完美。

在我自己看来,河南的文化应当体现在“浓缩、朝圣、家园”三个方面。

其“朝圣”的一面学生已经作了十分清晰的论证,下面我就其“浓缩、家园”两方面作一简单的表述和指导。

河南的文化是在世界文化、中国文化中产生并形成的,其定当具备文化的一般性。

但是河南文化还有其特殊的一面。

河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当然,河南文化也就肩负起了文化传播的重任。

或者说,其它地方有一种或几种特别的文化,但是这些在河南的文化中都是可以找到影子的。

河南的文化具有普遍的存在性和突出的特色性。

所以说,河南文化是“浓缩”的精品。

河南文化不只是在其传统上。

现今的河南不断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河南的民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不断的提高。

河南突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使古代遗产得以存在和再现。

开办《武林风》、《梨园春》等电视节目,加强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让河南的文化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排演精品的武术、戏剧、舞蹈等节目,加强河南文化外在的传播。

同时还和国内外的多个地区举办交流活动,进行文化的交流和吸收融合。

现今的河南文化是继承和吸收的完美结合体,河南文化是今人的“家园”文化,当然,河南也是我们的“家园”福地。

“浓缩、朝圣、家园”是河南文化的核心和其价值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