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粒子到宇宙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的运动和静电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练习巩固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分子的运动:
1、分子动理论:
1010 m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底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3)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减小的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4)物体不一被压缩和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此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例1、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间长了,这些字比刚写上时难擦掉,原因是()。
A、粉笔与表面凹凸不平的黑板摩擦,使白粉紧紧地“粘”在黑板上
B、粉笔与黑板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时间越长,粉笔的分子进入黑板里越多、越深
C、粉笔灰凝结在黑板上变坚硬了
D、粉笔与黑板间的摩擦力增大
小练习
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A.1升水和1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升
B.用杯子盛清水,无论怎样倒,总有少量水残留在杯壁上
C.为了增加零件表面的硬度,常把零件放在渗碳文剂中加热
D.在阳光下可以见到鱼缸里的金鱼在不停地游动。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
B.在一杯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个杯子里的水全部变红了
C.汽车驶过沙漠地带,沙士飞扬
D.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几年后,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
(二)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2、两种电荷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叫正电荷,另一种叫负电荷.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捧所带的电荷
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推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①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轻小物体,若相互吸引则带电,反
之则不带电;②将被检的物体靠近或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若验电器的两个箔片张开则
带电,反之则不带电;③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一个已知的带电体,若相互吸引或相互推
斥则带电,反之则不带电.
例2、在研究静电现象的实验中,发现两个轻小物体相互吸引,则下列判断中最合理的是( )
A. 两个物体一定带有异种的电荷
B.两个物体一定带有同种的电荷
C. 肯定一个物体带有电荷,另一个物体不带电荷
D.可能一个物体带有电荷,另一个物体不带电荷
小练习
1、大量事实表明,电荷只有类,而且同种电荷,电荷相吸.
2、摩擦起电并不是了电荷,实质是的转移
...电子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
(三)微观世界:
1、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分子是报纸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命名的。
2、微观粒子: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按分子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四)探索宇宙:
1、探索的历程
(1)最初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2)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3)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4)1632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探索宇宙奠定了理论基础。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7)1961年,人类乘飞船进入太空。
(8)1969年,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2、光年(1.y):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通过的距离. 1 I. y.=9.46×1015 m
例3、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这是因为()
A、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都不带电
B、原子核带负电
C、中子不带电
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小练习
1、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2、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将①银河系、②电子、③分子、④太阳系从大到小排列,其正确
顺序是 ( )
A. ④②③①
B. ①④③②
C. 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五、课内练习与巩固
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细雨濛濛 B. 桂花拣香 C.雪花飞舞 D.树叶飘落
2、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B.闻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C.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
D.将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压紧后,它们会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在运动
3、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
将它们相互摩擦
后分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 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引 D.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
4、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来推断固体受热膨胀的原因,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的数量增多 B.分子间距离变大
C.分子的运动已不受束缚 D.温度升高,分子间斥力变大
5、一根纱线很容易被拉断,而一根铜丝不容易被拉断,这一现象说明() A.纱线分子间不存在引力,铜丝分子间有引力
B.纱线分子间引力比铜丝分子间引力小
C.纱线分子间有引力,铜丝分子间没有引力
D.铜丝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纱线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
6、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C.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 D.用摩擦的方法可能创造电荷
7、有甲、乙、丙三个小球,将它们两两靠近时都彼此相互吸引.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小球都带电 B.只有一个小球带电
C.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D.有两个小球带异电荷
8、观察下列四组图片,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图是 ( )
9、小明在学习了“从粒子到宇宙”的知识后有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雪花漫天飞舞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C.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D.电子的尺度比原子的尺度大
10、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原来张开,后被一带正电的玻璃棒触碰后,金属箔先闭合,后又张
开,下列选项中对“金属箔先闭合”这个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玻璃棒上的质子移动到金属箔上,与负电荷中和,使之不带电,所以金属箔闭合了 B.金属箔上的电子移动到玻璃棒上,与正电荷中和,这时金属箔不带电,金属箔闭合 C.玻璃棒上的正电荷移动到了金属箔上,使两片金属箔带上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吸引
D.金属箔原来带负电荷,与玻璃棒上的正电荷相互吸引,所以金属箔先闭合
11、阅读短文,完成答题.
学习分子的有关知识之后,小王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有没有关系?
①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没有关系;
②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系,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王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取来相同的两只烧杯,在其中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人一滴红墨水,小王他们发现温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
小王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
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3)实验过程中, (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究其原因是.
(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请说说你现在对“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