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公司如何制定epc总承包财务管理制度

一个公司如何制定epc总承包财务管理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一个公司如何制定epc总承包财务管理制度篇一:epc总承包的概念1epc总承包合同的模式发源于美国,在欧美使用较多,九十年代中叶以来,欧美越来越多地采用工程项目epc总承包/交钥匙模式,20xx年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工程合同采用该模式,因此,更适用于市场发达、基础设施好、金融体系完善的国家和地区。

一些发展中国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也开始在工程项目建设中采用epc总承包/交钥匙模式或者其变化模式。

近年,我国一些电力、公路、石油、冶金行业的工程项目的建设也开始尝试使用epc总承包模式。

epc (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工程项目模式代表了现代西方工程项目管理的主流,是建筑工程管理模式(cm)和设计的完美结合,也是成功运用这种模式达到缩短工期、降低投资目的的典范。

曾经因其建筑工程承包业以高速度、低成本地建造高层建筑和大型工业项目而著称于世。

epc的关键是依赖称职的专业分包商及标准化的过程控制与程序,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

这是其实现简洁高效的设计、制造与施工的基础。

epc模式为我国现有工程建设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变革动力。

通过epc工程公司的总承包,可以解决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在epc工程的项目管理中将设计阶段与采购工作相融合,或称采购纳入设计程序,在进行设计工作的同时,也开展了采购工作;设计工作结束时,采买工作也基本结束。

由此,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质量,节省投资费用。

在工程施工建设的实施阶段,epc工程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将专业的施工工作通过透明、公平的招标分包给专业承包商实施,确保了工程质量,同时避免了工程中的浪费。

在工程的试车及竣工方面,epc工程公司对项目的整体系统的熟悉和强大的技术势力顺利实施试车工作,避免了多家单位施工,试车扯皮,难于竣工的问题。

epc模式体现了对投资控制的龙头作用且贯穿了工程建设的始终,并且利益主体单位也只有一个,能够实现对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建文软件epc项目管理系统是开放的、集成的、全过程的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定量、动态、系统化的管理与控制,包括对工程公司、业主、供应商、监理管理。

系统含盖:计划进度控制、估算与费用控制、物资控制、质量控制、信息(数据)控制、投资费用、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项目财务管理、项目经理管理等系统。

规范项目材料控制与采购管理体系结合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特点,把设计、请购、采购、仓库管理和现场材料控制于一体,实现了采购和材料控制的计算机管理,同时根据处理变更材料及裕量和缺损量,实现请购过程自动化并自动生成请购单。

实现对采购全过程的管理和跟踪,实现对仓库的动态管理,自动产生入、出库凭证,并可与工程财务直接连接进行核算。

同时可按领料计划,将费用控制的计划价格和综合单价库纳入本系统可为费用控制和工程财务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达到充分的信息共享。

建立贯穿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的材料编码系统。

做到了实时、准确地控制材料,对于降低基建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健全实时费用综合分析体系根据赢得值定量评估原理,对施工分项工程计划进行跟踪、统计,进行全过程的进度/费用综合检测。

以计划(预算)工作量作为控制基准,核定所发生的实际工作量,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费用计算并逐级汇总,以强大的数据库为支撑,检测对象非常细化,为细化管理和控制创造了条件。

基于网络的多用户系统,利用数据库同步复制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充分利用施工班组采集工程量数据,实现总包方与施工单位的信息共享;将单项工程分为若干个工序,按工序比重计算已完成施工费用,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

优化项目财务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体系完善对各个现场财务实现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控制,有效地进行资金管理,多个项目工程的资金可统筹管理和使用,建立内部银行体系,使现场资金得到有效的控制,风险降低。

以现场为前台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系统,是总部和现场财务人员的工作平台,可实现总部信息和现场信息的同步和共享,为实现以本部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奠定了基础。

完善设计过程管理体系基于设计人工时定额库,对项目的设计工作进行细化和分解,形成计划,并对完成的实际工作量进行检测和统计,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的控制,协调设计人员、专业负责人、专业室主任、主项负责人、项目经理、计划工程师、统计工程师、成本工程师、综合计划、公司领导等工作。

实施进度控制和管理体系项目进行活动分解、进度计算、计划图表生成,还可对资源和费用进行管理,如资源的铲平与优化,进度计划跟踪与监控,资源和费用的跟踪与预测,以及图形报表的生成等方面。

进行项目进度费用的综合分析,产生赢得值,细化项目管理。

通过建文软件epc(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帮助总承包项目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形成以成本控制为核心、以进度为主线、以合同为约束的全方位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投资控制,提高合同执行过程的控制能力,降低项目风险,对施工过程实时监控,保证进度、质量及生产安全约定的执行,以及完善竣工验收体系,规范验收文档管理、保修服务过程,从而使此类企业实现有效管理,创造更大社会价值篇二:epc总承包模式epc总承包模式“epc”是“设计、采购、施工”的三个英文单词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

epc总承包模式是指建设单位作为业主将建设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单位,由总承包单位承揽整个建设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并对所承包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面负责,最终向建设单位提交一个符合合同约定、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并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建设工程承包模式。

epc总承包模式是当前国际工程承包中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承包模式,也是在当前国内建筑市场中被我国政府和我国现行《建筑法》积极倡导、推广的一种承包模式。

这种承包模式已经开始在包括房地产开发、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内的国内建筑市场中被采用。

一、epc总承包模式的基本优势和特征较传统承包模式而言,epc总承包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基本优势:(一)强调和充分发挥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对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强调和发挥,有利于工程项目建设整体方案的不断优化。

(二)有效克服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相互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工作的合理衔接,有效地实现建设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控制符合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约定,确保获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三)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明确,有利于追究工程质量责任和确定工程质量责任的承担人。

基于epc总承包模式较传统的建设工程承包模式所具有的前述基本优势,其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一)在epc总承包模式下,发包人(业主)不应该过于严格地控制总承包人,而应该给总承包人在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中较大的工作自由。

譬如,发包人(业主)不应该审核大部分的施工图纸、不应该检查每一个施工工序。

发包人(业主)需要做的是了解工程进度、了解工程质量是否达到合同要求,建设结果是否能够最终满足合同规定的建设工程的功能标准。

(二)发包人(业主)对epc总承包项目的管理一般采取两种方式:即过程控制模式和事后监督模式。

(1)、所谓过程控制模式是指,发包人(业主)聘请监理工程师监督总承包商“设计、采购、施工”的各个环节,并签发支付证书。

发包人(业主)通过监理工程师各个环节的监督,介入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

Fidic编制的《生产设备和设计—施工合同条件(1999年第一版)》即是采用该种模式。

(2)、所谓事后监督模式是指,发包人(业主)一般不介入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但在竣工验收环节较为严格,通过严格的竣工验收对项目实施总过程进行事后监督。

Fidic编制的《设计、采购、施工合同条件(1999年第一版)》即是采用该种模式。

(三)epc总承包项目的总承包人对建设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整个过程负总责、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及建设工程的所有专业分包人履约行为负总责。

也即,总承包人是epc 总承包项目的第一责任人。

二、epc总承包模式在实践中的几种合同结构形式在epc总承包模式下,总承包商对整个建设项目负责,但却并不意味着总承包商须亲自完成整个建设工程项目。

除法律明确规定应当由总承包商必须完成的工作外,其余工作总承包商则可以采取专业分包的方式进行。

在实践中,总承包商往往会根据其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规模、类型和业主要求,将设备采购(制造)、施工及安装等工作采用分包的形式分包给专业分包商。

所以,在epc总承包模式下,其合同结构形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交钥匙总承包;(二)设计—采购总承包(e-p);(三)采购—施工总承包(p-c);(四)设计—施工总承包(d-b);(五)建设—转让(bt)等相关模式。

最为常见的是第(一)、(四)、(五)这三种形式。

交钥匙总承包,是指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总承包商最终是向业主提交一个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的工程项目。

该种模式是典型的epc总承包模式。

设计、施工总承包,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在该种模式下,建设工程涉及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采购工作,由发包人(业主)来完成。

建设、转让总承包,是指有投融资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商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查、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实现全过程总承包;同时工程总承包商自行承担工程的全部投资,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后,业主向工程总承包商支付总承包价。

三、epc总承包模式在我国推广的法律及政策、规章依据法律依据:为加强与国际惯例接轨,克服传统的“设计-采购-施工”相分离承包模式,进一步推进项目总承包制,我国现行《建筑法》在第二十四条规定:“提倡对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禁止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

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并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也可以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者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但是,不得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肢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

”《建筑法》的这一规定,在法律层面为epc项目总承包模式在我国建筑市场的推行,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

政策、规章依据:为进一步贯彻《建筑法》第二十四条的相关规定,20xx年2月13日,建设部颁布了[20xx]30号《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在该规章中,建设部明确将epc总承包模式作为一种主要的工程总承包模式予以政策推广。

四、epc承包模式中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epc承包模式中,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十分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