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鉴赏作业

书法鉴赏作业

书法鉴赏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

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

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

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

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

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

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
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

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

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

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

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以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的出现为标志。

实用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
首先,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汉代——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200—300年左右)汉隶的出现为标志。

其次是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

是从东汉、东晋——封建社会时期(100—400年左右)行草书的出现为标志。

再次是汉字在实用性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

是从唐朝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颜、欧、柳诸楷书的出现为标志。

艺术是生命和真理的化身;书法艺术是表现纯真思想感情和宇宙精神的手段。

谁能够借助书法艺术的形式,从而达到表现出宇宙人生真谛的目的,谁才有资格称为书法大师或书法家。

从而提供鉴赏作品与方法。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楷书,又称正楷、
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名的故事,王羲之看鹅在水里游、在岸上走。

他看鹅的形体姿态跟书法有关系,他把鹅的线条吸取到在书法里。

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他看当时的最有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魂托舞,他有悟于书法。

大书法家怀素在旅途中听到嘉陵江水的水声,有悟于书法,对书法有感悟。

著名的篆书家李阳冰,他甚至声称他对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得,这就叫放射式感悟。

然后你把这些感悟,都作为奇妙的添加剂,统统用到书法创作与鉴赏的化合过程中,也就是想像过程当中来,你把它都用到书法创作和鉴赏中来,使得他创作出来的书法形象,从这些故事中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和鉴赏书法,关注生活中的书法现象。

往往关于书法的故事就会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典故。

像智永和尚,隋末唐初人,书圣王羲之的第64代孙。

其练字非常刻苦。

据说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阁楼上30年不下来。

干什么?写字!笔一支接着一支的用完,一筐接着一筐地把用坏的笔装起来。

最后,装了满满四大筐之多。

于是,他把这些坏笔埋到后院,而成一土丘。

这就是,“智永练字,退笔成冢”典故的由来。

这样,他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于是,向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

由于求字的人太多了,他家的门槛都要被踩坏了。

故而,他就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

这就是,“铁门槛”典故的由来。

常听人说,你的“墨水”太少了,要喝点“墨水”啊!大家知道,这里的“墨水”是借代,指的是“文化水平”。

历史上关于书法的故事很多,细细品味总是有益处的,就现在来说也可以提高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和鉴赏水平。

最后,我想说的是,书法是中国的一门艺术,是用笔将汉字符号按照一定的法度表现出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

正如前法国总统希拉克所言,“在中国,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


首先,书法的学习及创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环境。

正所谓,静水长流、静以修身。

繁忙之余有一片自我天地,用以抒发情感、修身养性、思索人生,何乐而不为呢?如此可以调整心态,以免坠落世俗深渊,陷入滚滚红尘。

而所书,并非粗糟庸俗之言语。

由此,提升水平,塑造良好的品性。

其次,可以提高文化知识,继承我国优良传统。

季羡林先生将书法、京剧和周易称为中华之国粹。

书之内容实为国学之精华。

书者,必了解书(法)史,而书法本身又与文学、历史、哲学,甚至政治紧密联系。

再者,各家相互学习与交流,必然会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力度。

而且,中外之交流,也可以促进国家或民间组织形成良好友谊。

相互借鉴与吸收,亦可以显示我国艺术文化之磅礴与宏大。

最后,我以为书法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和优化书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