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材》杂志投稿要求

中药材》杂志投稿要求

撰写要求1、文题每篇来稿均要有中英文题名。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准确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

2、作者及工作单位论文署名不应过多,主要应限于参加论文写作、实验数据采集并能对文稿内容负责、解答有关问题者,一般不得超过6人,人名间用逗号分开,用楷体五号字。

多位作者,每位作者依次按单位顺序右上角用1,2,3…标注,姓名为双字的中间空一个汉字,通讯作者右上角用“*”标出。

3、摘要与关键词文稿(除短文外)需附加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中文摘要一般200~300字,关键词一般3~6个,中、英文需对应。

综述性论文需写出指示性摘要,中文200字左右。

英文关键词务必与中文对应,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关键词后附上文章的中图分类号与文献标志码。

4、地脚线在首页左下角应注明:①收稿日期(六号黑体加粗):由本编辑部填写收稿的具体日期;②基金项目(六号黑体加粗):应注明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基金名称的全称及编号。

③作者简介(六号黑体加粗):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学位,职称,研究方向,详尽的联系方式(Tel、Fax、E-mail)。

④*通讯作者(六号宋体):姓名,详尽的联系方式(Tel、Fax、E-mail)。

5、前言简要概述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思路、实验基础及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提出论文研究的目的。

勿作文献综述,不可轻易使用“国内未见报道”、“国内外首创”等词句。

建议写为“笔者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

6、正文正文要求层次分明,在层次标码后,应拟定标题。

尽量减少层次,不得多于3层,采用1、1.1、1.1.1方式。

文中人称“我们”一律改为“笔者”,“本人、本文”改为“本研究,本实验”。

8、方法凡文献已有记述的方法,一般可引用文献,对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写明改进处。

如是自己创新的方法,则宜详述,以便他人重复。

9、单位和符号常用度量衡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的国际符号表示,距数字空1个自然空间,不加缩写点,如长度单位1 m、3 dm、3 cm、4 mm等;时间单位1 s、2 min、3 h、4 d等;土地面积的单位km2(千米2)、hm2(公顷)、m2(米2),“亩”从1992年1月起就停止使用。

不得使用已废弃的物理量和单位,如比重(sg)等,应改为“相对密度(d)”。

当量浓度N、体积克分子浓度M已不用,用mol/L为浓度单位。

1 M 硫酸为1 mol/L硫酸,1 N硫酸为0.5 mol/L硫酸。

表示微量物质含量的ppm 和pphm等已停用,写成10-6和10-8。

以往用来表示化学位移值的ppm也已弃用,如δ=2.5 ppm应写作δ=2.5。

旋转速度应为r/min,不用rpm,转速也可用离心力(×g)表示,可用公式r×n2×11.18×10-6换算,式中r为有效离心半径,n为以r/min为单位的转速。

A (吸光度)不用OD(光密度)。

“比容”改为“质量体积”或“比体积”,“体重”改为“体质量”。

组合单位中的斜线不能多于一条,更不宜将斜线、负指数幂或汉字混用。

如g/mL/d、mol/L·天-1或g/天,应分别改为g/(mL·d)、mol/(L·d)或g/d。

比号“:”不得写成冒号“:”,如流动相甲醇-水(80:20)不得写成(80:20)。

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加书名号,“中国药典”不加书名号。

10、代号与缩写静脉注射iv、肌肉注射im、腹腔注射ip、皮下注射sc、脑室内注射icv、动脉注射ia、口服po、灌胃ig、♀(雌),♂(雄),每日1次q d,每晚1次qn,每4小时1次q4h,每日2次bid,每日3次tid,每日4次qid,一秒l s,五分钟5 min,六小时6 h,四天4d,米m,毫米mm,平方米m2,平方厘米cm2,公斤kg,克g,毫克mg,微克μg,纳克ng,升L,毫升mL,千卡kcal,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小板计数BPC,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红素IBI,总蛋白TP,白蛋白AL,球蛋白G,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尿蛋白UTP,尿糖U S,国际单位IU,样本数n,标准差s(不是SD),平均值(不是x),概率P,相关系数r等等。

HPLC不称“HPLC法,HPLC色谱法”,HPLC图不称“HPLC色谱图”。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不得写成“2010版”。

正确范例:“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错误范例:“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

11、外文字母书写为了减少排印错误,英文大小写、上下角标、希文及斜体字均请在文中书写清晰。

11.1、需斜体的字母包括:⑴物理量符号,如p(压力)、V(体积)、m(质量)等;⑵生物学中属以下(含属)的拉丁学名,如Valerian officinalis L. tifolia Miq.;⑶化学中表示旋光性、构型、构象、取代基位置等的符号,如d-(右旋)、d-l(外消旋)、o- (邻位)、p -(对位)、m-(间位)、iso-(异位);⑷含双键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如Z (顺式)、E (反式);手性化合物空间结构,如R (顺时针)、S (逆时针);⑸氨基酸、肽类、糖类等:D (取代基在右侧)、L (取代基在左侧);⑹取代位的元素,如N、O、P、S;常数k;⑺几何数(如横坐标x,相关系数r等);⑻一些统计学符号,如样本数n、均数x、标准差s、F检验、t检验和概率P等;⑼拉丁文字,如in vivo、in vitro、po、et al等;⑽英文参考文献的刊名;⑾化学物质里的希腊字母。

11.2、其他:s(秒)不能写成S,kg(千克)不能写成Kg,mL(毫升)不能写成ML或ml, μL(微升)不能写成μl,pH不能写成PH,t1/2不能写成t1/2,V max不能写成Vmax,C max不能写成Cmax或C max,t R不能写成TR, μ不能写成英文u等。

12、表和图凡用文字已能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既有图又有表,则去图留表。

表和图应设计正确、合理、易懂,尽量用实测数据,勿使用相对比例%。

要有序号,只有1个表或1个图,仍用“表1”或“图1”表示。

表题与图题及说明(表注和图注)以中文表示。

12.1、表格:表格左右两端不封闭,采用三横线表,表内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标点符号;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栏目项不应有空缺。

上下行的数字要个位或小数点对齐,或表内数字±号对齐(左右各空1格)。

统计处理结果统一以*P<0. 05,**P<0.01,***P<0.001表示。

表注依次用a,b,c表示,写在右上角。

12.2、图稿:图稿用计算机绘制或用绘图墨水在硫酸纸上绘制,设计应美观,线条应平滑。

图上的符号、字母和数字必须清晰且足够大,以致图缩小到单栏大小时仍易于辨认。

图坐标值不超过3位数或小数点后不多于1个0,必要时作处理,如×10n或×10-n。

图中标值要圆整化,如0.385可变为0.4。

图已有标值则坐标轴末尾不应有箭头。

图中的量、单位表示方式应量符号在前,单位符号在后,中间用斜线隔开,如t/min。

如有图注者应写在稿内图位的框线下,图题之上标明,如1,2,3…或A,B,C…。

照片必须用原件,自留底稿。

用黑白片,必须反差鲜明,清晰易辨。

显微照片应注明内标尺,病理照片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照片在其背面用铅笔写明作者、文题与图号。

必要时,以↑标明上下方位。

13、讨论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主要阐述论文的新发现及对结果的分析、实验不足处,不重复引言及结果中已叙述的内容,避免不成熟的论断。

讨论中可与其他报告的结果相联系,理由充足时,可恰如其分地提出设想和建议。

14 参考文献14.1、参考文献要求:参考文献一般限15篇,综述稿件限30篇(尽量用近5年内的),应选择作者亲自过目、且属主要者,须经仔细核实。

应引用公开发行的原著及新的文献,勿引用内部资料、译文、文摘、转载。

未发表的观察资料和个人通讯不能列入参考文献。

尽量少引用教科书。

已被采用而尚未刊出的稿件,可列入参考文献,但在刊名后加圆括号注明,如:(在印刷中)或(in press)。

尚未被采用的稿件,可在文中用圆括号注明(待发表资料),但不能列为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得出错,作者须亲自核对原文作者、题目、刊名、年、卷、期、页数。

格式及标点符号均按本刊规定。

若有错则退作者重新核查修改,否则不能定稿。

14.2、参考文献格式:按在文中引用的顺序编码,在引用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注明序号。

数字间用“,”或“-”相隔,如“[1,2]、[3-5]”,作者不只一人时,序号需放在“××等”后,如“张德昌等[3]”。

文献著者一律先姓后名,中国人姓和单名之间,空两个字符;西方人姓名的姓写全称,名取首字母,不可将姓与名混淆,姓与名之间空一个字符,著者之间用“,”隔开。

参考文献著者3人以下,请列全;3人以上,只列出前3名,其后加“等”(中文)或“etal”(英文)。

外文期刊刊名、专利国家代号均按“Chemical Abstract Service Source Index”(CASSI)缩写。

14.3、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见下表。

文本文献类型专著论文集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标准专利报纸文章报告标识M C J D S P N R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载体文献类型磁带磁盘光盘联机网络标识DB CP EB标识MT DK CD OL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书写范例:A.专著、论文集、标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二者一致时可省略其一).[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M]. 第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25-326.[2]Abraham DJ.Burger’s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Drug Discovery.Vol 2: Drug Discovery and Drug Development. Chapter 20.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Drug Discovery and Biotechnology [M].6th edition. New Zealand: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3: 703-782.[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一部.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63-64.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二者一致时可省略其一).如系增刊,在卷号后加括号,其中注“增刊”或“Suppl”,起止页前加大写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