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业专题研究报告目录文献:1.1.我国商业银行业介绍2.盈利能力3.资产负债结构4.信贷资产质量5.银行业近年发展趋势6.我国商业银行业重要银行情况一览一、我国商业银行业介绍1.1 我国商业银行业主要构成介绍商业银行的概念,是有区别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募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
我国的整体银行业体系主要由以下构成:(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2)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大型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4)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广大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5)城市商业银行(6)农村金融机构(7)中国邮政储蓄银行(8)外资银行由于商业银行的职责以营利为目的,更能够体现出银行作为一家金融企业的行业特征,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所反映出的经营波动和趋势。
因此,本报告数据及研究对象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主,以上市商业银行年报数据作为主要分析依据,主要以6家大型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江苏银行、盛京银行、徽商银行、天津银行、锦州银行、哈尔滨银行、重庆银行、郑州银行、青岛银行),5家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
1.2 我国商业银行业主要业务介绍通常,我们将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分为资产类业务,负债类业务,中间业务。
(1)资产类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也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主要包括:贷款业务、投资业务、租赁、票据贴现等业务。
(2)负债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存款、派生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负责,另外联行存款、同业存款、拆借资金等也是构成银行负责的部分。
(3)中间业务:又称为表外业务,其收入并不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
主要包括:结算类业务(包括票据类)、信用证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
二、盈利能力2.1 净利润整体仍保持增长,但各类银行均面临不同的挑战我国上市银行2016年度整体净利润增长率较上一年度有轻微反弹,除个别银行净利润较上年度有所减少以外,大部分的银行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
在息差收窄、信贷资产减值拨备计提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各家银行通过扩张生息资产规模、深耕中间业务收入、降低各项费用支出等方式保持盈利稳定。
对于六家大型商业银行,有三家的税前利润出现负增长、两家接近零增长,另有一家的增速也较2015年放缓。
资产减值损失前的营业利润的表现也呈现了同样的趋势。
投资国债、地方债券等享受的税收减免,让各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所得税支出同比减少11.85%或335.45亿元,暂时缓解了其盈利压力。
然而,该类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普遍负增长,手续费收入增长同样乏力,其内生增长动力显然遇到了瓶颈。
而股份制商业银行2016年净利润增速较2015年改善,但面临的盈利压力同样不小,其中拨备计提带来的影响十分明显。
2.2 净息差收窄与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对净利润构成双重压力除了资产减值大幅增加,净利息收益率(净息差)和净利差下行也是对上市银行盈利构成压力的重要因素。
收到央行2015年多次降息后贷款陆续到期重新定价,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所有上市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均持续下行。
回顾过去三年的情况,净息差和净利差最明显的要数农村商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则是各类银行净利差最低的。
2.3扩大资产规模、拓展中间业务是利润增大的两大驱动力在利率下行、净利差和收窄的大背景下,资产规模的扩张是上市银行维持利润稳定的重要驱动力。
2016年末,27家上市银行的总资产较2015年末增加了13.37%,总体增速上升。
及时各家积极扩大资产规模,从近五年的趋势来看,今年各家银行的资产增速总体上仍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
除了积极提升资产规模外,各家银行同时对中间业务收入日益重视。
2016年,所有上市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占利息及手续费收入的比重均有所上升。
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的占比加在一起已接近所有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
而在具体手续费收入类型中,各家上市银行今年来持续加大对银行卡、代理委托、理财等业务的投入力度。
这些业务目前在所有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业务中,所占份额排名前三位。
三、资产负债结构3.1 资产端:投资类资产占比上升各家上市银行在生息资产收益率整体下行的环境下,继续调整资产结构,普遍扩大了证券投资组合,并减少持有同业资产。
贷款在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仍是占比最大的部分,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占总资产比例在50%左右。
2106年的贷款增速主要是受零售贷款增长迅猛拉动。
3.2 负债端:同业存单占比上扬面对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各家上市银行业积极调整负债结构。
同业存单作为一种新型负债业务,较传统的存放同业定期有更高的二级市场流动性,标准化等优势,因此,自2015年下半年起迅速增长。
各上市银行的存款结构,呈现出定期占比下降、活期占比上升的趋势。
四、信贷资产质量4.1 不良率普遍持续上升,而关注类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出现分化随着经济下行,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双升”。
不过,与不良率持续上升不同的是,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关注类贷款占比均有所回落。
2016年末,大部分上市银行的逾期贷款情况也有所好转,逾期贷款率均较2015年末下降。
然而,城市商业银行的逾期贷款率依然在上升,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信贷风险仍在暴露的过程中,其未来的走势需要进一步观察。
4.2 积极通过重组、核销与转让等多种方式降低信贷风险2016年整体的信贷风险得到一定的控制,与各家行积极以重组、核销与转让等多种方式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密不可分。
上市银行的重组贷款率,除了大型商业银行略有下降以外,其余各类银行均呈现上升趋势。
4.3 拨备覆盖率普遍下行,部分银行已跌破或接近监管红线大部分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指标在2016年有所下跌。
多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比率已跌破或非常接近150%的监管红线。
各类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下降比例最大。
降幅最小的是农村商业银行。
五、银行业近年发展趋势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总资产规模约达226.26万亿元,总负债约达208.92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其中总资产占比达到77.8%,总负债占比达到78%。
由于直接受到目前一系列复杂多变以及国内较波动的宏观金融环境影响,近年来的银行业发展可以概括为步伐艰屡(一)调整收入结构,探索新盈利模式在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普遍乏力,净利润的稳定主要依赖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业将呈现净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
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各银行通过业务联动、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协同发展等途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向轻资本模式的转型及不断深化集团内协同效应,以代理、私人银行及资产托管为代表的代理及管理类业务将呈现较为突出的发展势头。
(二)结合信息技术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效率信息科技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为传统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体验、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
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视客户全方位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并据此分析和挖掘客户习惯,预测客户行为,有效进行客户细分,提高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增强用户黏性。
客户需求已部仅限于快捷的贷款,更包括结算、理财、咨询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未来银行业应满足这些金融需求,同时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的一体化。
1、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银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平稳,为银行业创造了巨大的业务空间。
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2,179,9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6%。
2016年,银监会系统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工作任务。
此外,随着银行业改革的深化、法律法规的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健全和信用环境的改善,银行业经营环境亦将逐步改善。
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伴随银行业加快改革的步伐,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逐步走向市场化。
从2004年10月29日起,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适当自行调整人民币利率,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允许贷款利率下浮。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特别是在国内资本市场日臻完善的大背景下,利率市场的变化与银行业的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利率决策权都是由金融机构决定的,利率市场的变化与革新对我国的银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与此同时,近年来金融脱媒现象凸显,投资者将资金从储蓄及存款银行等中介金融机构转移用作直接投资。
由于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客户需求的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和社会融资结构调整,导致了金融脱媒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水平,进而影响可用于贷款业务以产生利息收入的资金水平;同时,金融脱媒也可能导致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贷款需求减少。
商业银行应通过积极地拓宽业务寻找其他利润渠道,发挥各经营机构的协同效应,拓展多元化的业务收入。
3、资产质量总体可控,风险管理能力越发重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加大了不良资产的处置和重组力度,资产质量可控,风险抵补能力保持稳定。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2007年12月31日的12,684亿元小幅上升至2016年6月30日的14,373亿元,不良贷款率由2007年12月31日的6.17%下降至2016年6月30日的1.75%;国内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7年12月31日的3.04%下降至2016年6月30日的1.49%。
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可控。
宏观经济形势波动和市场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要求;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的实施和国内银行业监管的日益严格,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增加了压力和动力。
未来商业银行能否有效抵御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为保持有利竞争地位,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日益重要,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将逐步提升。
4、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迅速我国企业一直以来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加速发展,大中型企业融资逐步转向资本市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将成为银行服务的重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