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史论述题

中国文化史论述题

1.何谓文化,其本质内涵是什么?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2.中国文化的特质一、人文传统敬鬼神而远之重人性,人生,人世二、伦理中心产生于氏族社会,在文明社会中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高度重视伦常规范、道德教化三、尊君重民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四、中庸协和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五、延绵坚韧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性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而先秦已经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3.试述夏商周三代天命观(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异同)“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尊神重鬼的风尚在甲骨卜辞中得到明确的反映祭祀范围广(祖先神、自然崇拜、鬼),祭祀频繁周人祭祖佑民,敬天保民周人以德为本,德配天命周人以“蕞尔小邦”一举灭掉“大邑商”,政权的转变,带来文化的变革。

德是周人得到天命,得到人民拥护的理由,是周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理据朝代更替中意识到命运无常,对鬼神世界保持一种审慎、疏离的态度,认识到人民是决定政权存亡的重要因素4.宗法制度及其实质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一种等级制度作用:保证贵族特权和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巩固了分封制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5.谈谈你对于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认识(礼乐的起源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情况)礼、乐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社会习俗和祭祀仪规,到中国文明的初期,尤其是西周时代,统治者“人为”地将礼和乐结合起来,形成礼乐制度。

史实是,从以周公为首的周初统治集团开始,历成、康、昭、穆几朝,用近百年时间,建立了西周礼乐制度。

而周代的礼乐制度,又是承袭和损益夏人、殷人甚至远古部族礼乐文化的产物。

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表里,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典礼仪式,以及表示身份差别的舆服殅旗、宫室器用等,体现宗法等级制度。

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礼乐共举,繁复细琐,无所不至地浸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一般说来,礼更盛于贵族内部,对庶人则用刑加以约束。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试图恢复礼乐制度6.试述我国历史上士最初的来源在殷商西周本指贵族的最低等级,由卿大夫封予食地,士以下便是平民和奴隶。

春秋时,作为贵族下层、庶人之上的士,多为卿大夫家臣,有的保留封地,所谓“大夫食邑,士食田”,不脱贵族余韵;有的打破铁饭碗,以俸禄为生,成为自由职业者。

他们多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之教。

春秋末期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人们不再追究其在宗法等级中的身份。

7.试述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品格1.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超越自身经济地位的狭隘限制,有坚定执著的志向士不以个人生活安逸为念,其怀抱开阔,以弘道为务2.政治参与意识强烈孔子三年有成孟子舍我其谁庄子“应帝王”策3.道德自律严格8.先秦时期孔子、荀子、孟子儒家大师对于“仁”与“礼”有何论说(对儒家关于仁与礼的有关言论予以简单阐述)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指宗法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孔子要求人们以礼约束自己,并自我克制,以达到礼的要求,此即“克己复礼”。

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说,礼是外在的规范,仁便是思想内核,只有礼的外形,而无仁的实质,则毫无意义。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道理与行为规范,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仁慈博爱之心的根本所在。

从思想深处强化宗法血缘纽带,是“仁”的精义所在。

孟子:仁者爱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仁”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孟子侧重发展孔子的仁学,力主“法先王”,阐扬“王道”、“仁政”理想,并以人性善作为仁政说的人性论基础。

孟子还发挥《尚书》“民为邦本”及《左传》的重民轻神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倡言“民贵君轻”,将民本主义推向高峰。

荀子:荀子侧重发展孔子的礼学,力主“法后王”,通过礼与法规范社会,达到“一天下”目的,人性恶则是其礼学的人性论基础。

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学习的方法,应当以诵读经文为起始,以研究礼法为目的。

荀子是先秦思想、学术的综汇者,其礼治思想成为秦代法治的直接源头,其儒经传授成为两汉经学的直接源头,二者不唯奠定秦汉帝国文化的基石,而且对2000年来中国文化都造成影响。

9.试述墨家“兼爱”与“尚同”思想“天下兼相爱则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别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实现兼爱的前提是“尚同”。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10.试阐述几条道家“无为”与“自然”的言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顺应自然规律办事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它办不成的。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思想。

他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

其强调的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办事,这样就可以无不为。

如果认为无为而治是无所事事,那就错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的大自然法是效法、学习的意思,自然便是自在的本身,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

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如何修道,如何行道。

11.何谓“和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表现在学术风气上,便是承认差异,既不封闭,也不盲从,对前人和外人的思想加以扬弃、综合。

诸子百家各有性格,如儒的醇厚、墨的严谨、道的超逸、法的冷峻、名的致密、阴阳的流转,绝无雷同,各自独步千古;然而,诸子又并非各不相及、自闭门户,它们遵循“和而不同”路线,广采博纳,在通融的基础上攀登新的学术高度。

如荀子以孔子儒学为主宗,又济纳法家思想,批判诸子各派,礼、法兼治,王霸并用,成为古代思想的综合者。

韩非子师承荀子,改造老子学说,统合前期法家思想,而集其大成。

和而不同是诸子竞存的晚周学术的精义所在。

12.试述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一、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天道远,人道迩敬德保民为政以德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国将兴,听于民二、认识到君依赖民、民制约君的君民关系民足则国富,民逆则政亡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三、提出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框架取道于民使民以时视民如子实行仁政、王道13.试述历史上民本思想言论《左传》“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摆脱“神”的桎梏,肯定“民”的作用,关注民心向背,不再留意上苍的恩宠与惩罚。

《孟子》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这里提出“民为国本”的思想,社稷(政权)为民而立,君主又系于民和社稷的存亡,由此引出“政得其民”的结论。

这是站在君本位立场上,肯定“民”的重要性。

14.试述秦朝郡县制之影响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体之中。

影响:积极从长远: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15.试述两汉时期今文经学家与古文经学之差别一、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汉隶、春秋公羊传;六国古文、周礼二、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主张合时|复古视角政治、微言大义|历史、经文本义三、二者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孔子周公四、二者学风不同微言大义、活泼、流于空疏荒诞;典章考据、朴实、失之繁琐16.魏晋玄学三个阶段及各自特点第一,正始时期。

玄学伏流于两汉,而其正式创始人则是曹魏正始年间的何晏与王弼。

有无之争不仅是此一时期的争辩内容,而且为此后其他玄学主题的展开设定了理论平台。

第二,西晋“竹林七贤”时期。

向秀和郭象主张“崇有独化”,即认为“有”是自然存在,并不生于“无”,因而名教不仅本之自然,而且名教即是自然,论证现存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合乎天道自然。

第三,东晋、南朝时期。

玄学转向探索佛理,玄佛合流,统治者和社会名流谈玄崇佛,而佛教各宗也大都以玄学语言解说佛经。

玄学愈益成为高门贵胄相互矜炫的文化风尚,由此走向衰落。

17.试述隋唐时期三教共弘与秦汉帝国的文化垄断、意识独尊不同,隋唐帝国是一个文化政策相对宽容的时代,其君主虽对儒、佛、道三教各有偏好,如唐武宗时甚至还有灭佛之举,但就总体而言,三教鼎立、三教共弘是其文化大势。

秦汉帝国末期,外来的佛教入华,本土的道教初兴,经过六七百年的历史演变,到隋唐帝国时终于形成三教鼎立,并行不悖的局面。

三教共弘不仅有力地促使儒、佛、道相互吸收,而且造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给中国文化带来一些新气象、新内涵,儒家思想受到挑战,其神圣独尊地位遭到动摇,人们不以一教为尊,亦不必以自己的信仰去屈从一尊意志。

18.试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发展变化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秦代(军功爵制、客卿制、征士、荐举)——两汉(征辟制、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科举制)19.试述你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自隋唐始兴至晚清诏废,科举制实行约1300年兴盛条件:一、经济前提是北魏始行的均田制在隋唐间得以推行二、反映了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之利益,这是他们在北方政权中获取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三、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四、隋唐时代的经学大统一为应考士人提供了必备的教科书,规定了法定的经义文本影响:科举制度以封闭考试录取,具有公正性和法定性,又因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从而较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