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材习题】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
【教材习题】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
思考探究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在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使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诗中就 有不少这样的叠词,如“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等。 此外还有一些陕北的儿化音,如“紧紧儿”“手把手儿”等。另外,诗中 还有一些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黍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 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以上这些都体现了陕北的地域风俗。
积累拓展
四 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是夸张,极写其
呼唤声之多、之密。“母亲延安”把延安比作“母亲”,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表示亲切和敬意。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唱”“笑”“招”是描写动作和表情的,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思考探究
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 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 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 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思考探究
三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
思考探究
诗人是以自己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来抒发情感的:回延 安——兴奋;忆延安——感激;话延安——喜悦;看延安—— 赞颂;赞延安——热爱。
思考探究
二 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 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黄 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 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 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 到亲人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提示】“延安精神”的主要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 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默默无闻、 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总结“延安精神”时,可重点从这几个方 面分析。Biblioteka 的连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积累拓展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千万”“不够”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延安变化之大,看
也看不过来。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换新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延安变化之大;把延安称
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和对延安旧貌换新 颜的由衷歌颂。
第一单元 民风民俗
2回延安
教材习题及答案
思考探究
一 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 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朗读这首诗,概括每部分的 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重新踏上久别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 到亲人时的喜悦。第二部分,诗人回忆自己在延安时的生活。第三部 分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闹场面。第四部分描述延安城的 崭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第五部分回顾延 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
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 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中 的“心口呀”和“灰尘呀”构成诗句的起兴部分,近似信天游中“羊肚 肚手绢”的唱腔,将读者情绪一提,为下文直接点题做感情铺垫。诗人注 意到信天游常用押韵这一特点,在第一节的诗句中,以每两小句为一组, 分别押ɑo(注:此处的“了”应读“liǎo”),ɑng,ɑn,i,ɑo,ɑi等韵,使得 整首诗读来音韵和谐。
积累拓展
五 背诵这首诗。
【提示】先把握诗歌的节奏停顿,了解“信天游”的民歌风格, 领悟诗人的情感,再加以背诵。
积累拓展
六 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 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访问你的祖辈、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 解“延安精神”的内涵。还可以对照这首诗,延伸阅读莫耶《延安 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 箫《记一辆纺车》等,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