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旅游吃海鲜防宰(捉“水蟹”)攻略
到北海旅游,自然少不了要吃海鲜,不过估计有不少人有过到北海吃海鲜被捉了“水蟹”(挨宰)的经历,投诉到工商,却因为没有提供发票等有效证据,而对方票据齐备,工商部门最后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
其实工商部门被骂得挺冤枉的,无实据,如查封或处罚排挡,会吃不了兜着走的,所以防宰才是硬道理。
“水蟹”是蟹吗?
是!”水蟹”通常是刚换壳的螃蟹。
每逢换壳,这种甲壳类节肢动物身子里面充满了半透明液体,因此被称为“水蟹”,这个时候的螃蟹,就连平时颇有威慑能力的两把钳子也显得娇嫩可爱。
“水蟹”是蟹吗?
不是!它是专指某类直立行走、灵长耳、哺乳类动物,他们容易被骗,就像”水蟹”一样。
在中国,恐怕没有那个行业像旅游业一样容易捉”水蟹”,在北海旅游业中,恐怕没有那个行业“捉”水蟹””像餐饮业那样狠。
我一个开出租车的亲戚,在某一个夏天里,捉到了一只肥美的”水蟹”,一单下来,提成5千,如此一说,你大概不难理解坐出租车到银滩的时候,总有人问你:“老板,吃海鲜吗?”在那些专门为捉蟹而生的海鲜大排档档主(以下简称“捉蟹党”)的眼中,这些外地游客不过是一只只满滩乱爬的“水蟹”。
成为一只”水蟹”是一件令人难堪和愤怒的事,它不仅让你的钱无辜地掉进别人口袋,更严重地打击了你的自尊。
如何防止被捉“水蟹”?看似复杂,其实是最简单不过,只不过需要有人告诉你经验,作为不是吃货但善于观察总结而又对“捉“水蟹”行为抹黑北海的行为深恶痛绝的我写出这个攻略,来告诉你如何防止被捉”水蟹”。
不过,如果你读了本攻略后,依然被捉”水蟹”,纯属不幸,本人只是总结一些普遍规律,准确率不会超过60%。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防被捉“水蟹”则只需“望闻问”,因为你不可能摸人家老板娘的手,否则你就会成为北海一味新菜“蟹鳌爆秋菊”。
望什么?
上帝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不能光用它来翻白眼。
“望”这里意为观察。
通过观察表象,直抵事件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哲人们说,眼
睛是心灵的窗户呢?那你应该“望”什么?
望地段即观察海鲜的店的地段。
北海本地人去的海鲜店通常集中路的头尾,形成挑担状。
特别是干道,中间几乎鲜见(不是说没有)海鲜大排档,反之干道的头尾较多,而且成行。
至于原因,个人猜度,大概一来是店租相对便宜;二来,车辆行人相对少,停车方便,城管交警管得不像中心那么严;三来、地儿够大,桌搬树下就可以开台。
反观“捉蟹”店一般开在干道中间,前前后后就那么一家,不成行。
这世道,就怕货比货,你要在旁边开一家老老实实做生意的,不就成了捣乱吗?当然也有例外,银滩门口就那么一溜,但人家那是旅游景区,不能比,如果你要在景区的门口饭店吃饭被捉了“水蟹”,那真有送蟹上砧板的味道。
你不知道吗?你在景点里买瓶饮料都要比外面的贵,为什么,因为那里黄金地,租金高啊。
不要以为市中心就是就做海鲜大排档生意的黄金地段。
你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吃货的心,只要味道正,价格公道,店开得偏点远点对一个吃货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而且北海市地方小,从东头到西头,骑个小电驴20分钟足矣。
望店名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口,这店名也有讲究。
曾经被媒体曝光捉”水蟹”的店名字要么自我标榜自己生猛,要么显摆自己“地道”。
前者如:“自然”啊、“天然”、后者如:“渔民”、“渔翁”、“渔夫”之类,其实那是欲盖弥彰。
北海本地人起店名时,几乎没有几家标榜自己渔民,尽管做饭店的人真的做过渔民,但你见过一个农民会到处说自己是农民的吗?
你来北海之前或者已经预习过旅游攻略,如果时新版的话,可能有这么一句话“北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但我告诉你,北海几十年前就一小渔村,号称北海人民公社,横竖不过两三条街,地方小,做海的多,文化不高,人也质朴。
喊名字时候都是“阿四阿五阿猫阿狗”的叫。
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的社员变成了市民,洗脚上岸,开饭店做个小生意(92、93年来北海搞房地产的基本都是外地人,“捞佬”一词应运而生。
)但北海地方小,低头不见抬头见,做的都是熟人的生意,用阿猫阿狗做名字,一来亲切,二来省事。
因此你入城时候或者在一些路总会看到一些比如“阿五“、”昆记“、“九记”、“廋佬”、“肥佬”、“黑佬”的拍档,从店名大概可以猜出老板高矮胖廋肤色姓甚名甚排行第几,很朴质吧?既然的拿自己名字做招牌,口碑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所以这类店一般不会轻易砸自己招牌,
外地人来,最多可能是贵一些,但基本不会把砗磲当“美人鲍”、把“一点红”当石斑鱼卖给你。
再有用地名来命名店名的如“营盘”、“半坡”、“南康”等等不一而足,这对外地人来说,比较难理解,不足为外人道也。
望装饰很简单,你只要瞄一眼那水族箱就知道了。
但凡那些店名号有“天然”、“自然”或者“渔民”、“渔村”字眼的海鲜店,水族箱的灯光基本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似乎不弄点霓虹艳影出来你都不意思出来开店。
反观本地人的排档,基本一条白炽光管,低调得恨不得挖个坑把自己埋进去。
这种迥异的经营风格可以看出,“捉蟹党”更注重店面视觉效果和外在形象,而做本地拍档的这一意识相对就弱一些。
望车牌如果停在食肆门口边车牌几乎都本地“桂E”牌的小车那你凑热闹基本没有错,不过,有一些“捉蟹店”为了制造假象,往往会在店门口摆几辆本地车,因此你“望车牌”的时候还要注意数量,还要注意观察车型,我见过一个称“渔村”的海鲜大排档,店门口摆满了本地车牌的车辆,但几乎清一色的是7座左右的商务车。
望食客北海本地男吃货基本有三大特征解膊(赤膊)、拖鞋、土炮(土蒸米酒)。
如果你看到树荫下有一群穿着拖鞋的解膊佬在饮着看上去有些浑浊的米酒把脚栋(动词,意为“搭”)在板凳上的时候,恭喜你,找对地儿了。
有人视这种市井文化为北海人的恶习,并作为北海人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标志大加挞伐。
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形态应该呈现出多样性,你喜欢奋斗就去罢没有人阻拦你,喜欢猪脚粉喝土炮也无可厚非。
闻什么?问什么?“闻”是本地人鉴别海鲜是否新鲜的一种方法。
但此“闻”非彼“闻”,这里“闻”就是叫你去多听别人的意见,包括来过北海的朋友的意见,最好的是尽量在本地找一个朋友,咨询一下本地餐饮的注意事项,这个绝对靠谱不过,要先声明不要他请饭,否则会吓着人家跑到外地出差。
如果没有熟人,进城时候多问几个路人,但有三种职业人你要打个心眼,一是出租车司机,二是三轮车师傅,三是地下出租车司机,如果他们表现极大的热情你更要小心,人家跟你无亲无故凭啥对你那么热情,你长得帅?人家基情无限?
如果你找到一家拍档坐下,发现老板说普通话没有大舌头,没有粤语方言的口音,比外地人还是外地人的话,你心里面要提防。
北海话是属于粤语语系,你让一个北海人卷起舌头,读“儿”化音,还不
如叫他跳北部湾算了,说句实话,北海人讲普通话听起来有点像便秘。
说到这里顺便吐槽一下。
话归正传,开这种捉”水蟹”店很大部分是外地人,有操东北口音的、西南口音的,一些本地人也参与进去,成为生物链上一环,但基本在食物链上低端环节。
如果吃,请清蒸
为了迎合外地人口味,北海捉蟹店菜肴的口味也改造过,我那开出租车亲戚曾在他挂钩店里请过我们吃过一顿饭,味觉上感觉每个菜似乎都一股花椒味,酱油放到十足。
不过,到了入嘴巴的时候,你可能已经上钩了。
如果你不幸已经上钩,在点菜的时候请特别要求,要清蒸,少爆炒,要本味,少加各种重口味的调料。
海鲜吃法一般清蒸为上,爆炒次之,加入大料同烹,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照顾外地人口味,二则是海鲜已经变味,必须用大料掩盖腐败的味道,这是中国人古老智慧的传承:人家秦始皇死的时候,还买几筐咸鱼掩盖味道呢。
海鲜之价值,全在于“鲜”字,变质的海鲜和新鲜的海鲜价格相差几倍。
不过这种“鲜“的味道反而会让一些习惯了重口味的外地人感觉嘴里面淡出鸟来了,他们往往重视吃过,而不太在乎吃的正确方法,正如他们去旅游不是为了游而去为照相一样。
这种特点被“捉蟹党”们抓住,往往以次充好,用腐败的食材当高端生鲜高价卖给生客,这是宰客另一种招数,姑且起名称之为“暗宰”。
所以,当你面对着一盘有着浓烈的花椒辣椒或者其他香料味道而价格又昂贵的爆大虾或者爆鱿鱼的时候,说不定你已经成为老板眼中那只“水蟹”了。
如果你花了大钱,又想吃到新鲜的海鲜那么请清蒸或水煮吧,即使被“捉水蟹”后还可以自我安慰一下:我吃到了原汁原味的海鲜。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要贪图便宜,指望又便宜又新鲜的海鲜,做梦吧。
不要省几块车费,让出租车三轮车免费搭你吃海鲜之类的好事,天下掉馅饼也轮不到你,轮到你只有宰客的刀子。
你也不要指望法律给你讨回多少的公道,因为你不会想到菜未上桌,就想着去取证,除非你一开始就想去“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