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国策读后感1000字(最新)

战国策读后感1000字(最新)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的写作有以下三个特点:?.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勒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

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战国策》的主角是来自各个国家的谋臣策士,他们共同的身份是说客,各自代表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而他们的活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情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活生动、波澜壮阔的战国时期的美丽画卷。

他们活跃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国的力量对比和外交政策,并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历史的发展趋势,推动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进程。

而本应该是当时历史主角的各国国君,却都退居了二线,他们不仅大多自称愚笨,或以前所采取的政策都是错误的、要听从说客的计策,而且他们最终都被说服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衬出谋臣策士们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心理揣测能力、人性洞察能力和高超的游说策略和技巧。

《战国策》记载的这些谋臣策士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游说案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案例来学习借鉴游说、劝说别人的策略和技巧,并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加以灵活运用。

为了对每个案例进行更方便更清楚地解读,从每个案例中抽象、总结出一般要素,它们分别是:?.游说主体,即游说者,也就是本书中的主角,一般是来自各个国家的谋臣和策士,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机智、才华。

?.游说客体,即被游说的对象,一般是各个国家的国君或具有决策权的相国或其他重臣,他们最后全部被说服,改变了原来的决策或者采纳了游说主体的意见而采取了新的政策。

?.游说本体,是游说客体综合当时国家力量、国家利益、国家对外政策、文化环境、历史条件等各方面的客观情况,并在对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在特定的游说场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事先预设或随机应变所采取的游说策略和技巧,这是我们在学习战国策的论辩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所应该主要关注的方面。

④.游说场。

是游说本体的外在客观条件,包括当时国家力量、国家利益、国家的对外政策、文化氛围、历史条件,以及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的心理本性等各种条件。

读每个案例都可以从中找出以上这四个要素,通过这四个要素,就可以将这个案例看得清清楚楚。

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人们时刻处在各种扑面而来的问题之中,而问题的解决不是靠简单、粗暴和轻率的行为,而是靠人类的脑子。

言语和谋略可以解决问题化解危机,而战争冲突等暴力行为无助于危机的解决。

会运用口才和谋略的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非常轻松。

无论是战国时代还是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和冲突是永恒的。

当一个弱者处在利益主体林立的“丛林”中时,他应该象颜率一样清醒: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主动地帮助弱者;只有利益的诱惑才能使那些应该帮你的人来帮你。

天下美誉和九鼎之宝的诱惑永远强于对弱者的同情心。

你自己不关联着他人的利益,他人会资助、借贷给你吗?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时反应不过来的人恍然大悟。

说话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事情讲清楚,由不同的行动讲到不同的结果,由发端讲到演变,再讲到结局。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一层薄窗纸,由话语轻轻一点,就能捅破。

只可惜没头脑的事主们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千万不要对要说服的对象估计过高,该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该说清楚的一定要说清楚。

说话需要谋划,脱口而出的东西是最没有价值的。

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一定要解决问题,否则宁可不说。

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前要深思熟虑、谋局排篇。

象苏子一样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觉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这恰恰落入了苏子的整体战略安排之中。

语言是人类的传播工具,事实需要传播,没有传播就无法了解起码的事实。

在现代西方哲学看来,事实的真相是人们永远无法了解的,人们只能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来了解事实真相。

这样,语言本身就对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苏子巧妙地利用语言传播对事实真相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让他的受众完全听信他对事实的解释,可以说,他轻易地垄断了受众的“知情权”。

现代社会中,只要我们明白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也会说服受众、左右他们的行动。

对大臣的非议就是对君主的赞美,说客把这一层辨证关系给挑明了。

好与坏,黑与白,高尚与龌龊,是经常转化的。

好的东西在一定情景下会成为最为不好的,而不好的东西反而会成为好的。

就像大臣的高风亮节会导致君主的委琐,而大臣的龌龊反而成就了君主的美誉。

对照今天,我们应该把上司的位置与自己的位置摆正,作为下级,其高过上司的声誉和高风亮节在一定的火候绝对不是好事,因此,聪明的下级知道要学会为上级掩饰过错。

其实人生就是政治,没有人可以逃避,除非你远离政治、远离人。

在人类社会中,没有想法的人永远是有想法的人的一枚棋子,在利益面前,任何东西都显得无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也会处于两难境界;有时候还想鱼和熊掌《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在梳理读《战国策》感觉时,适读到一位当代文学评论巨擘对《三国演义》的评谈,不妨把他的话大段粘贴过来。

他认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成为中国的心机、心术、诡术、阴谋的大全,三国时代对立的各方,表面上是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伪装术、欺骗术的较量,谁最会伪装、最会欺骗,谁的成功率就最高。

愈是看《三国演义》,就愈长心机心术,心理就愈来愈变态,变到极端,人就变成“妖”,就不走正道而走歪门邪道。

许多老人变得极圆滑、极世故,丧失所有的天真与诚实,完全不像人样,就因为心里充塞着《三国演义》这套生存密码。

这类作品在中国早消失早好。

以这一观点来解构《战国策》有合理的成份。

战国风云甚于三国气象,孟子谈到战国心惊胆战:“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当时七国战争绵延,政权更迭,生灵涂炭,河山损破。

唯有此情此景,才能够活跃着一批批进取心强、擅长谋略、能言善辨的“士”,他们或则登堂入室、指点江山,或则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或则变法图强、笼络人才,各自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左右着诸侯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

但是我想,他们所表现出的“极圆滑、极世故,丧失所有的天真与诚实”,完全是历史使然。

倘若透过历史的重重风烟雾尘,在他们身上,肯定也会找到丝丝天籁之音、赤子情怀和人性的光辉。

荆轲很悲烈,但也有善的动因。

在勇毅之士聂政、鲁仲连等人中,我更喜爱荆轲。

他的《易水歌》永垂于千古。

人们大多记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实后面还跟着两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后两句尤为嚣张豪雄。

他的身上固然有暴力、血腥、恐怖和仇恶,但我始终认为荆轲仍不失有赤子之心。

他的敢作敢为,仗义侠行,图穷匕出,很难说是否在体现另一种佛性、同情心以及大慈悲。

在那特殊的背景下,他与田光、太子、秦武阳等人的交往,分明也温暖如春,其情栩栩,不能苛刻地过多剔除他身上宽厚、正义以及良善的一面。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个个包容宽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