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秋水》(节选)

《庄子·秋水》(节选)

《庄子·秋水》
【学习提示】(1)通过古今词义联系,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

(2)注意本文宾语前置的例子和“之”字的用法。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助詞,用在主語和形容詞性謂語之間,起強調作用。

再看其他例句:①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左传·宣公·十五年》)②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

(《左传·成公·八年》)③若德之秽,禳之何损?(《左传·昭公·三十》)④五帝之聖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賢而死,
涘渚崖之間,不辯烏獲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

(《战国策·秦策三》)】,兩
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盈”“虚”是一组反义词。

如:王勃《滕王閣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语法结构同“自信、自满、自卑、自高自大”】者,自以比(通“庇”,寄託,依附)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
在大山【“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賓語】也,方存乎見少【可討論“見”的用法:是名詞見識還是表示被動?】,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主語】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賓語】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賓語】乎?”
【作業】思考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1)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莊子·秋水》
(2)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詩經·衛風·氓》)
(3)忌聞以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

(《戰國策·齊一》)(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左傳·僖公三十年》)
(5)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老子》)
(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論語·微子》)
(7)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

(《報任安書》)
(8)願陛下託臣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出師表》)
(9)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

(《漢書·藝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