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副总编知名自媒体人刘洪《微信公号的探索与思考》我是一个传统的媒体人,去年开始做微信公号,自认为是“牛弹琴”(公号名),但从目前的粉丝量和运营情况等各个方面而言,还是可以的。
一个传统的媒体人做自媒体,我可能做的不是最好的,但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的。
一、为什么要做自媒体?因为现在有一种说法,所谓的自媒体,尤其是媒体的自媒体,都是一群上年纪的老媒体人带几个不太年轻的编辑做给年轻人看的。
所以很多的媒体的微信、微博,认真去看,都不咋滴。
传媒自己的想法、看法,在报纸和网站上呈现时,就有可能不一样,但自媒体就不一样,自媒体自己就是一个总编,自己怎么想,自己怎么写,最后就是怎么样,是一个新的呈现。
二、传统媒体人做媒体的困境传统媒体卖的是销量与点击率,新媒体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寄生在其它的平台上,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
宣传部之前对网络大V下狠手,为什么?因为其言论的不琢磨性与难掌控性。
这是自媒体人的一个困境。
三、微信文章与传媒文章要有何不同才能吸引人?1、不要一本正经语言要轻松活泼,能幽默就更好了。
在西方而言,幽默与生俱来,在国内可能会有些不一样,幽默起来就和老毕一样了。
要相信幽默的力量,我相信很多人转发朋友圈的东西,肯定是要么触发心灵,要么有用,要么就是很幽默的。
所以在行文时,能有一些幽默的色彩,对文章的传播是有利的。
2、反应速度要跟上一般公号一天只能发一次,与人民日报这样的公号是不同的,如果要做影响力的话,反应一定要迅速。
如果有突发性的事情,先发制人的推送,是对影响力逐渐扩大有帮助的。
3、什么才是王?内容?渠道?传媒时代说内容为王,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
但新媒体起来之后呢?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还是其它呢?个人觉得内容为王是不会过分的,忽悠一次,但次数多了就不行了。
说内容为王依旧不过分,不过创意和想法会有所转变。
内容的形式包括H5、添加音乐、微视频,以及其它的创意方式,这是与传媒坐而论道不一样的,这也是新媒体的一个特殊生态。
渠道这个东西,不是在什么时候都适用的。
比如说小米,它如果质量不过关,它能忽悠一次,但能每次都这样吗?显然不行。
四、为什么有的文章用心了没人看,随便做做却还有人看了?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1、短视频2、干货3、有趣的文字好的文章,文字可以长一点,但文章趣味性一般,文字不宜过长,不要死板4、标题五、内容要有建设性但更要有理性做内容的时候要有一些底线,底线有时候是具有弹性的,有时候是可以,但有时候是不可以的,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弹性呢?比如禁令没有出来,就是可以的,出台了,就不行了。
六、新媒体创造力为什么越来越贫瘠?这与知识产权没有得到保护是密不可分的,纸媒为什么衰落?这是有个大趋势,但抄袭也是个很大的原因。
国内很多门户网站,为什么能容纳这么多新闻?其实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问题的。
七、做新媒体要明白哪些问题?1、读者到底是哪些人?读者要看什么?内容的好坏似乎有很多依据,比如点击率、打开率、收藏率,一个文章真的有影响力,应该从转发量来看。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标准,在你发一个文章的时候,你首先想,自己如果是读者,你自己会不会转发?如果不会,那么这个文章肯定是不行的。
包括私信转发还是朋友圈转发,都需要思考。
2、一半的成功都来自于标题一张有诱惑力的图,会点击;标题也是如此,但并不是说标题党。
标题需要精心地设计,一个有争议的字眼,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标点符号,再比如“10大”这样的数字,这些是比一般的标题要讨巧的。
无界传媒执行主编黄志杰《新闻人的转型与回归》新闻人现在的背景是什么:哀鸿遍野,总之就是很复杂。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随父亲运木材去江西,每隔一小段路就有一个检查站,被要求把木材一根根搬下来,又搬回去,反反复复。
之后,父亲学会变通,和朋友商量,通过送小礼物的方式,避免这样的事情。
那么我想说的是什么呢?1、中国的法治社会时机尚未成熟,中国转型的先锋在传播界,在媒体界;2、我希望要有一个长见识的平台;3、中国缺的不是主力,而是信息,更缺信息的传播平台与条件。
纸媒的野蛮时代记忆犹新的是之前去报社工作,头版头条有一个标题是“先奸后杀再割喉”;之后武汉有个农民走在路上死了,被报道成为“警察英勇追击歹徒”。
事实上是什么呢?事实上是农民胆小没有见过世面,被警察盘问就跑,最后被误杀。
但报道却并非如此。
后来也有一些工作经验,让我想了几个问题:一、内容团队的人为什么要给网站打苦工呢?二、为什么好多报道没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三、为什么很多报道戛然而止?四、为什么是自媒体人掌握话语权?媒体机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做了哪些事呢?一、版权保护意识匮乏我在公号卖关子,说我要做一个事,但我不能说,有兴趣的每个人给我付款5元,到了2000元我会公布,最后有1900多,所以我没有公布。
这件事就是版权保护。
因为我有发现很多网站存有抄袭现象。
二、传媒的短板:言论空间这种限制并不是说政治环境所扼制了,而是自己的供职机构和自身给自己束缚了,给自己画了一条红线。
三、跳槽传媒的危机感,使得我跳槽。
转做自媒体后,我意识到了哪些问题呢?一、自媒体的出路在哪里?梁启超应该算是自媒体的第一人,他的很多观点到现在都可以再印刷出版,他写了1500万字,这是很多公号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那么,这些自媒体的出路在哪里呢?靠广告商投放广告的模式是不是需要打破呢?二、自媒体应该干什么?中纪委成为大媒体后,会告诉大家很多信息,但有一些信息是无法传出的。
那么我认为自媒体应该报道中纪委不愿意报道的,或者换句话说是报道老百姓想知道的。
三、媒体已死?因为死的都不算媒体。
我们现在都会看到“纸媒已死”的说法,其实这很正常,因为他们不算媒体,他们只能算是一张宣传纸。
老板不投了,纸媒当然就会死。
媒体现在正面临一个双重属性上的扭曲:新闻机构成为了报道的当事人。
这个问题必须要改变。
四、做新闻是需要经费与时间投入的做新闻,我觉得需要有5个可靠的信息源,每个新闻里需要有10处引语,那么引语就需要线下的投入,所以做新闻是需要投入的,包括我还原武汉的枪击案,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成本相对而言是较高的。
那么谁来承担这个费用呢?新闻的公共性越来越弱化。
我们试想,自媒体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大,那么最容易丧失底线的是谁,就是自媒体。
因为他们需要生存。
五、移动客户端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移动客户端时代,为什么出现了“今日头条”,衰落了“新浪新闻”呢?媒体机构迫切需要组织,自媒体只是一个过渡。
所以我预感一个媒体的新时代可能即将到来。
中国教育报全媒体中心移动内容总监俞水《以微信运营撬动全媒体改革发展》报纸与微信的用户差异性《中国教育报》的定位是:教师、校长、局长等主流群体,由于是教育部主办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而官方微信就弥补了这一补足,对用户进行拓展,以符合家长需求。
报纸与微信的内容差异性微信上开展专属栏目,推送相关语音,提升用户的互动性。
内容生产上有一些这样的特点:1、微信推送时,重视数据化和可视化阅读,而这样的做法的效果是让人可喜的;2、碎片化阅读;3、打情感牌达到增长阅读量,我们要先找到用户的需求,我们再去找自身的格调,比如我们推送《谁动了教师的福利》、《教师为什么那么累》、《我不愿意这样做教师》等等;4、重点阅读,即干货,开篇时要以问题切入,吸引读者的兴趣,这样的操作方式效果会比较好。
运营方面:我们做了微社区推广、微信上开微店卖书、抢票线下活动等等。
虽然说我们是以内容取胜,但沈阳教授有提到说运营者要尝试更多的运营,当用户数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要把沉淀的用户激活,所以我们在运营上做了一些小尝试。
内容生产的机制:选题的产生——辐射全国——用户生产——用户反馈——选题,形成一个闭环。
一方面,我们受益于微信的媒体影响力,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打了一副强心剂,同时,给采编流程以及思维的转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比如,我们会在微信上抛出几篇文章,对用户的信息和反馈进行整合,再请专家在报纸上进行剖析与舆论探讨,所以整体而言,我们形成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终端多次传播的立体化的格局。
更多新媒体干货请加入碉堡新媒体联盟QQ群:334719381 获取其实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而是向全媒体转型,尤其是现在这种被唱衰的传媒,也算是自己找出路的方法。
所以全媒体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点在于:1、流程的再造,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以产品的思维来进行整体策划,由不同介质的媒体跟进与呈现;2、更根本而言,是组织机构的再造,在组织架构上进行改造,进行资源的整合和整体的组织布局,比如现在《中国教育报》希望未来会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态势,有纸媒方阵、网媒方阵、掌媒方阵。
我们做了哪些事呢?1、打通壁垒,资源融合。
比如两会时,我们是这样尝试的,我们首先组建两会报道的编辑部,把两报四刊,这里是两网,相当于很多媒体有的“中央厨房”的概念,把选题、方案做一个整体的策划,形成资源的融合与统筹;2、形成全媒体一体化的采编机制,提升工作效率。
比如我们当时推出了一个栏目,我们把报社所有的媒体,各个报社的编辑部、教师代表等邀请到我们总编室做一个集体的访谈,形成一个总资源,再根据不同媒体的优势分发内容,如果是做干货的就提炼干货,微信上就发短的、精炼的视频,达到了1+1>2的传播态势;3、多媒体形式的探索。
不仅仅是新媒体、网媒,其实纸媒也在做这样的探索,比如加一些二维码,H5技术的试水等等。
我们希望打造两类融合产品,建设三个融合平台,努力实现三个转向。
两类融合产品:我们希望是以影响力为导向来打造我们的内容产品,以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的服务性产品。
三个融合平台: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垂直服务平台、教育信息服务平台三个转向:平面纸媒转向全媒体、内容特色新闻特色为主转向新闻加服务为主、广告盈利转向线上线下服务。
中国环境报报社网络信息部首席编辑张黎《环境专业媒体的探索与尝试》我们部门是网络信息部,听这个名字和新媒体就搭不上边,所以可以看出我们和新媒体还是有很大的一段距离的。
我们现在8个人,除去主任与技术部主管还有6个人,4个人是技术出身,中文新闻出身2个人,负责报社所有的新媒体项目,报社的网站,电子版、微博微信的维护,所以整体而言是三个字:不敢想。
分享三个方面:1、我们的探索与尝试;2、互联网环境下,我们环境报的自身优势;3、我们所体会的自媒体。
我们隶属于环保部的官方媒体,致力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报道。
我们旗下有一张报纸两本杂志,一个网站,一个影视中心,两个自媒体。
经验分享:1、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投入下,任何尝试都是主动探索的;2、不缺位、不掉队,尝试互动的尝试;3、探索信息方面的渠道,弥补传媒方面的劣势;我们的优势在哪里?1、背靠环保部,有纯正的血统,在环境领域有先天的权威优势;2、采编人员深精专;3、品牌优势,在读者中享有良好的声誉;4、我们是行业内最大的原创者,专业价值非常高,覆盖环境系统人员达到42万人;5、行业内缺少专业的门户网站,而我们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