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关怀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所在学后感3

人文关怀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所在学后感3

人文关怀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所在学后感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而师德是教师的核心和灵魂,乃教师立身之本。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履职行为,更是师德的核心所在。

它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人文环境。

没有人文关怀就没有教育,人文关怀是教育的基础,是师德建设的基础。

学会人文关怀,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

一、师德建设需要提升人格魅力。

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

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

提升人格魅力是教师人文关怀的力量源泉。

学校的一切要以教师的人格为主;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核心内容,提升人格魅力才会成为教师人文关怀的力量源泉。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

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

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所以,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

二、师德建设需要人文关怀。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教师的评价更侧重于教书的价值。

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教师的评价都是以学生的学业成就为标准,而学生的学业成就在生活中又简化为考试分数。

实际上,教师面临双重的评价标准,一方面是来自课程改革的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是社会现实中对分数的追求。

只有引发教师们的情感动力,才能激发他们的教育激情,释放他们的生命活力与创新意识等非理性精神。

近代兴起的教师专业化运动进一步使教师成为既存制度的建设性力量,教师被“格式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对话倾听教师的心声,尊重教师的感情和首创精神,让教师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在发展理性的同时,还要尊重教师个体发展的差异和独特性价值,以适应社会和学校发展对教师的多样化需要和教师的发展需要。

关怀源自对人与人息息相关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的体验与认同,关怀的基础是尊重,如果没有尊重作为前提,那么关怀只能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施舍。

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师生关系看成是平等关系。

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见、有思想、有感情的完整的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不是客体和容器。

要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不是要说服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对话双方关注彼此,并且要超越分歧。

好多教师正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关怀的平等性,而使学生没有感觉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不仅是一种态度、理念,也是教师的教育智能在教育实践中的展现。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且掌握与学生的沟通技巧,才能使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事实上,学生们感
受不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有时是和教师的沟通技巧不足有一定关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