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全国名校2019年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通过北斗、晷影、星象等方法测算冬至,并以冬至为岁始岁终的标志。
这种岁时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属于四时观念下的阳历系统。
由于朝代更迭,天文测算技术不断改进,历法也不断更新,新的岁时观念应运而生。
《豳风·七月》中以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在《诗经》中十分普遍,其中“岁暮”为秋天,就是这种岁时观念的体现。
“岁暮”最早见于《诗经》,谈到了“岁暮”的有三篇。
《唐风·蟋蟀》中的“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小雅·采薇》中的“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在月份上都指向九、十月,这时离冬至改岁的时间相去不远,《小雅·小明》中的“曷云其还?岁聿云莫”也是相同的季节指向。
因此,冬至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岁时节点,在此之后即是新年,在此之前的九月和十月意味着在时间上临近改岁。
“岁暮”为秋的岁时观念并没有随着周王朝的覆灭而消失,秦朝以后,这种岁时观念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岁暮”最初的季节指向为秋季,而指向冬季则是与历法以及人们的岁时观念转变相关。
汉初沿用秦代的颛顼历,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人们发现观测到的月朔与历法推算的情况不符,一直沿用的颛顼历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时人们的需要。
因此,汉武帝下令废除颛顼历,使用太初历。
太初历最大的特点是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
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然一再被修订,但正月岁首却没有改变。
新的岁时观念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旧的岁时观念在被逐渐遗忘,阳历系统以冬至为改岁节点的观念逐渐被阴阳合历观念下的正月所替代,而冬至日这一天也演变为一个专门的节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冬至为年岁节点依然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但其重要性已经不再突显。
曹植《冬至献袜履颂》:“亚岁迎祥,履长纳庆。
”“亚岁”为“冬至”的别称,《宋书》很好地诠释了“冬至”被称为“亚岁”的内在原因:“魏晋则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官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旦。
”从这些典籍的表述可以看出,在魏晋人的观念中,冬至的重要性已经居于次位,而另一套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的岁时系统才是居于正统的主流。
六朝以来,冬至依然是岁暮类诗文中的重要时间节点。
杜甫《阁夜》中“岁暮阴阳催短景”意味着白昼逐渐缩短,但还未达到一年中的极致,言下之意即年岁将近,日子也越来越逼近冬至。
而孟郊的《秋怀十五首》其八,更是将“岁暮”放在了秋天:“岁暮景气干,秋风兵甲声。
”但是,越来越多“岁暮”题材的诗文将季节放在了冬季,而原先秋天的“岁暮”观念被逐渐遗忘。
(摘编自印志远《〈豳风·七月〉岁时观念钩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把冬至作为岁始和岁终标志的岁时系统属于阳历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
B.《诗经》有三篇谈到了“岁暮”,而这里的“岁暮”实际上是深秋时节而非冬季。
C.从汉代开始,历法不断地修订更新,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已经被人们遗忘。
D.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太初历与颛顼历最大的不同是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人们岁时观念的转变过程。
B.文章开头概述古人测算冬至的方法,以及以冬至为岁始岁终标志的岁时观念。
C.第二段引用《诗经》的例子,论证先秦时“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岁时节点。
D.曹植在文中称“冬至”为“亚岁”,说明魏晋人不再以“冬至”为改岁标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期,冬至之后即是新年,这与太初历中“正月岁首”的岁时观念是不同的。
B.阴阳合历中正月岁首的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冬至成为一个专门的节日。
C.唐代“岁暮”为秋的观念在诗人中仍居主流地位,杜甫和孟郊的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D.岁时观念的转变,不仅影响了古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在文人的创作中也有明显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8月19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在广东东莞落下帷幕。
恰逢动画电影《哪吒》热映,票房冲破40亿元,“国产动漫崛起”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2018年中国动漫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700亿元。
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认为,数字未来几年至少还会翻一番,产业的增长逻辑在于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
“动漫产业已不只是动画漫画本身,从上游创意、中游制作再到下游衍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同时,动漫还与其他产业联动,比如网络文学、游戏和影视等,这些内容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将为动画IP创造更多市场价值。
”著名品牌营销策划专家朱玉童表示,目前我国动漫IP产业链并不完善,缺乏配套的变现机制,动漫IP巨大的商业价值有待开发。
因此,中国动漫行业要在未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竭力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专家认为,在产业链融合发展趋势下,“动漫+”实体经济相关产业跨界发展模式将大有可为。
其中,“动漫+文旅”模式尤其值得关注,如华强方特的“方特主题乐园”去年游客接待量高达4207.4万人次。
有关专家郑方平表示,动漫IP发展到极致必须要落地,迪士尼动画经久不衰与迪士尼乐园的打造息息相关。
(摘编自郑杨《国漫崛起要有完整产业链》)材料二:2013—2018年中国动漫行业总产值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动漫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材料三:《哪吒》历经两年剧本打磨、三年制作,由60多家制作团队、1600多位制作人员参与。
剧本从初稿到成型修改了66个版本,单是哪吒的形象就设计了100多版,制作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每一两帧动作都反复推敲,因为最终呈现效果欺骗不了观众,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事实证明,这份“匠心”也没有被辜负。
就像《哪吒》的导演饺子说的那样:等你认认真真做了一个作品,观众一定会给你一个好的回报。
(摘编自王涛《哪吒剑指47亿:魔鬼在细节上,天使也在细节上》)材料四:取材优势,是国漫区别于海外动漫,走出一条中国化道路的法宝。
从近几年优秀国漫影片的故事背景来看,国漫影片发展的先天优势是中国传统文化。
5000年文明历史,为国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每一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都值得深挖。
而我国动画自创作之初,便有着从神话传说、古典文学作品取材的传统,中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便是取自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
观众熟知的《大鱼海棠》故事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材于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白蛇:缘起》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封神演义》。
这些影片的故事及精神内核,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
依据传统故事改编的国漫作品,在内容上自然而然更容易获得观众的亲近。
如今各类影片遍地开花,观影人群口味愈发不一,而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却能做到老少皆宜,有着广泛的人群基础,为国漫的成功奠定了丰厚的内容基础。
(摘编自华谊兄弟研究院《浅谈国漫崛起之路》)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动画电影《哪吒》热映,“国产动漫崛起”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但是中国动漫还有很多深层问题亟待解决。
B.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动漫+”实体经济相关产业跨界发展模式将会大有可为,这一点已被大众认可。
C.近年来中国动漫行业总产值持续增高,增速却不与其成正比,尤其是2018年陡然下降,几乎和2014年持平。
D.中国动漫自创作开始,就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观众熟知的动漫作品,很多都取材于传统的民间故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在2018年的基础上至少还会翻一番。
B.目前我国动漫IP产业缺乏配套的变现机制,要更好地开发其商业价值,需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来提高竞争力。
C.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团队和人员的参与,反复地推敲和打磨,这些都是《哪吒》取得成功的因素。
D.依据传统故事改编的中国动漫作品,正因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6.你认为中国动漫未来的崛起之路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高加林在赶罢集第二天,就出山劳动了。
像和什么人赌气似的,他穿了一身最破烂的衣服,还给腰里束了一根草绳,首先把自己的外表“化装”成了个农民。
其实,村里还没一个农民穿得像他这么破烂。
他参加劳动在村里引起了纷纷议论。
许多人认为他吃不下苦,做上两天活说不定就躺倒了。
大家很同情他;这个村文化人不多,感到他来到大家的行列里实在不协调。
尤其是村里的年轻妇女们,一看原来穿得风风流流的“先生”①变成了一个叫花子一样打扮的人,都啧啧地为他惋惜。
高家村村子并不大,四十多户人家,散落在大马河川道南边一个小沟口的半山坡上。
一半家户住在沟口外的川道边,另一半延伸到沟口里面。
沟里一股常年不断的细流水,在村脚下淌过,注入了大马河。
大马河两岸的一大片川地,是他们主要舀米挖面的地方。
川道两边的山上,耕地面积倒比川里大得多,但都是广种薄收,大部分是麦田。
川道里现时正锄玉米,他不太会锄地,就跟山上翻麦田的人去挖地畔。
他的劳动立刻震惊了庄稼人。
第一天上地畔,他就把上身脱了个精光,也不和其他人说话,没命地挖起了地畔。
没有一顿饭的功夫,两只手便打满了泡。
他也不管这些,仍然拼命挖。
泡拧破了,手上很快出了血,把镢把都染红了;但他还是那般疯狂地干着。
大家纷纷劝他慢一点,或者休息一下再干,他摇摇头,谁的话也不听,只是没命地抡镢头……他的镢把很快又被血染红了。
犁地的德顺老汉一看他这阵势,赶忙喝住牛,跑过来把镢头从加林手里夺下,扔到一边,两撇白胡子气得直抖。
他抓起两把干黄土抹到他糊血的两手上,硬把他拉到一个背阴处,不让他逞凶了。
德顺老汉一辈子打光棍,有一颗极其善良的心。
他爱村里的每一个娃娃,有一点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满庄转着给娃娃们手里塞。
尤其是加林,他对这孩子充满了感情。
小时候加林上学,家境不好,有时连买一支铅笔的钱都没有,他三毛五毛的常给他。
加林在中学上学时,他去县城里卖瓜卖果,常留半筐给他提到学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