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三者的含义,知识,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正解是根据哲学思想来解释的含义,当然我们通常说讲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书本,在生活里学到的常识,以及在工作中学到的方法,都是知识..这个词既然本身就存在着争议,那么关于其包含的范围更是有争议。
.技能,这个词的解释为,掌握和运用专门的技术的能力..个人认为这个属于知识的一类,属于客观存在的知识被吸收后,成为主观的知识..关于这个词,我们通常指的是,学会某一种技术之后可以靠它为生..态度,关于这个词的说法就很多,我给您总结一下..态度来源于欲望,需求,或信念..也就是道德观念,和人的价值观念..相信您在马克思哲学课上明白了哲学意义上的这三个词的意思..但是您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也就是在现实生活里如何把这三者关系协调好, 达到一定的效果..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邓小平的理论,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说明.现在把三者的顺序说明一下,态度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以及后天对社会对生活对需求的了解,所以态度不是第一个具备的..知识,我们所不知道的,需要去学习的,都是知识,那么总的来说知识就是第一位..技能,就是知识里的一种,一种更为特殊更为具体的。
.那么首先要具备学技能的知识,才能掌握技能,才能以技术为生..那么现在您该知道三者的循序了,先学知识,然后学习技能,之后更加明确自己的态度..通常我们所说的,会做人,就能拿到高工资,就能得到更好的待遇,但是这前提条件就是,不管是圆滑的人,还是塌实肯干的人,他们首先具备的就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可以是后天对社会的了解,或者是对人性的了解..更可以说是如何去用交际知识来开展自己事业。
..所以根据这个,我们明白了,不管如何,首先要有知识。
.当您做到一定的程度了,或者说,已经很有条件了.这时候便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到底该怎样,或者是持续稳定发展,还是改变战略..总的说来,很是抱歉我没有把三者的深刻含义给您讲明白..但是我可以负责地讲,您必须有的是知识,有知识才会有技能,因为大部分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三者的关系,所以很多人习惯说心态很重要。
.但是决定这一切的,是知识。
..能力与知识、技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发布时间:2004-7-25 13:25:04 被阅览数:6885 次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
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
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谈知识、技能、能力的关系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技术型, 而非学术型; 二是工艺型, 而非设计型;三是管理层, 而非决策层。
从这三个特点出发, 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 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确有一技之长, 同时又要具有适应、参与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把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有利于协调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学习知识是前提从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来说,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前提条件。
没有学习知识这个前提,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只能是简单地模仿或是“照葫芦画瓢”, 这无异于过去的“学徒制”。
具有相应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 再经过一定的训练与实践, 学生在技能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中, 就能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综合,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达到快捷、高效、扎实的效果。
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训练技能是重点所谓技能是指人们运用有关知识, 顺利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机体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是以外部动作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它是以肌肉、肢体动作和动觉分析器官的协调运动为特点的。
比如, 学生对机器的操纵和调整; 应用錾、锉、锯等工艺方法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等等, 都是动作技能。
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 而以思维为主要成分;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智力技能的主要特征。
智力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以形成和巩固的。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动作技能本身就有智力活动参加, 包含有智力技能的成分。
如钳工对工件熟练地锯、锉、錾等主要是手、臂、眼的配合动作, 但如何锯得准确, 锉得规矩, 錾得平整, 满足图样的技术要求, 却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 也就是有智力活动参与。
同样, 智力技能也受到动作技能的制约, 很多智力技能往往是通过动作技能表现出来的。
训练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生产实习教学都是要把训练和巩固学生的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 建立可行的技能训练体系, 明确等级水平, 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技能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给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条件, 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与实践, 真正使学生的技能达到协调、熟练和完善的程度。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是职业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论是学习知识, 还是训练技能, 都是围绕培养学生具备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经济建设的能力这一目的进行的。
在社会实践中, 单一的能力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任何一种活动都取决于各种能力有机结合。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最佳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是自学能力。
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有限,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行学习的能力是必要的。
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阅读参考书和科技资料的能力等。
自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表达能力, 指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意图的能力。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像表达能力、数理计算能力等。
三是创新能力, 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等。
创新能力是现代青年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前提条件。
四是独立工作能力, 是反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 还有计划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的能力等。
具备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校学习和走向社会所必需的。
不论是理论课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 都应遵循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为培养和发展能力服务的原则, 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参与经济建设能力的技术人才, 这就是对职业学校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学习知识, 训练技能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三者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以学习知识为前提, 以训练技能为重点, 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这才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
31、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知识有多有少,技能有高有低。
那么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知识是否就等于能力?了解了这个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等;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
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
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
因此,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
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
心智技能(智力活动)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
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
总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
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又一个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
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
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