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明考博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68-6978 QQ:493371626 QQ:2890064351 2015中央财经大学考博QQ 交流群105619820 英语群335488903 专业课群157460416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财政学专业考博分析一、考博介绍: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学院招生14人,其中财政学专业招生为14人。
而此专业又分为6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01.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02.资产评估、03.政府采购理论与政策、04.财政史研究四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二、联系导师:在初步定好考博学校之后,就要和所报考院校中意的老师取得联系,询问是否有招生名额,能否报考,这是我们考博成功的关键第一步。
大多数考生会在九月中下旬与导师取得联系。
因为太早,学校里面直博名额什么的还没有确定,育明考博2014届学员成绩喜报 英语各类课程学员数873人 专业课各类课程学员239人 专业课教学测评中学员零差评 英语一对一全程32名学员全部过线 第七期考博英语集训营四个班97名学员90人过线报考的导师也不清楚是否有名额;太晚的话,怕别的学生比你早联系就不好了。
一般情况下,导师对一个学生很中意的话,后来联系的学生,导师一般也不会答应其报考了。
在此说点题外话,联系导师的过程中,如果读研期间的导师有关系,可以尽量利用。
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凭着自己的本事也是可以和考博导师很好的沟通的,这就要看自己了。
通常跟导师初次联系,都是发邮件。
导师回复邮件的情况一般有几种:(1)、欢迎报考。
这种答复最笼统,说明不了问题。
我们可以接着努力和老师多沟通,看看具体的进展,避免出现初试之后却没有名额的情况。
(2)、名额有限,可以报考,但有竞争。
很多人说这样的回复不满意,认为希望很小一般会被刷。
其实这样还是比较好的一种回答,最起码导师没有骗你而且给你机会去证明自己,考的好就可以上。
(3)、你的研究方向和我一样......各种一大堆他的研究方向和你相关,欢迎报考什么的话。
不可否认,这是最好的情况,你可以放心的去考,一般不会出问题的。
但不排除偶然,像出现直博和本学校的硕转博名额问题,可能会给我们的报考和录取产生影响。
总之考博凭的是实力和自身的本事,关系只是占一部分,自己努力了就行,不用过分纠结于导师回复有没有啥隐含意思的。
初次联系好导师后,一定要注意跟导师保持联系。
每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向导师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或者复习情况,交流一下科研方向,这很有必要。
一方面让导师觉得你很想去跟他深造,另一方面显得你虔诚好学。
三、博导简介:李俊生: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财政部跨世纪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校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税收教育研究会会长、北京市财政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院校财政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2017)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公司财务管理。
自1982年以来,在《经济研究》、《经济管理》、《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Working Paper》、《China Quarterly》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40余部,其中包括英文教材一部、日文专著一部。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世界银行项目、亚洲开发银行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40余项。
李保仁:197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任中共大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北京市第七、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一届人代会代表,北京市第十一届人代会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财政预算监督顾问。
现任北京市第十二届人代会代表,北京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马海涛:现任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对财税基础理论与政策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取得了许多具有显著学术价值和重要影响的成果。
曾在《财政研究》、《财贸经济》等杂志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获得中国财政学会优秀论文奖5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主持或参与十余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研究,近十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王雍君:现任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北京财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主要从事公共财政管理与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研究,为国内多家著名高校MBA学员主讲《公司财务管理》、《管理经济学》等核心课程。
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多部学术著作。
安秀梅: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围者,现任中央财经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主要从事财税理论与政策、政府预算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共主持、参与完成和在研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世界银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财政部等各类科研课题40多项,出版著作、教材10多部,在《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税务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主讲课程有:财政学、政府预算管理、政府支出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等。
温来成:2001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博士学位,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工作。
现为中央财经大学公共管理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行政学会理事,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专家库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财政理论、公共事业管理、城市财政与城市公共管理等。
近年来,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财贸经济》、《国际经济评论》、《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50多篇,著有《西部大开发与财政制度安排》、《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财政运行机制》(合著),主编、参编《政府经济学》、《国有资产管理新论》、《公共事业管理》、《中国财政50年》、《现代财政学》等著作、教材多部,主持或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财政部、教育部、北京市和甘肃省的多项研究课题。
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涌金青年学术奖。
赵志耘: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成本研究会秘书长;现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专长是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等领域的研究。
现已出版学术专著17部、译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近年来多次参与国务院、财政部和科技部等部门重要研究报告和政策报告的起草和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省部级以上项目20多项,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科研组织工作经验和能力。
鲁昕: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2月参加工作,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
现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00年01月至2003年01月,辽宁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2003年01月至2009年04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2004年被聘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2006年被聘为教育部总督学顾问2009年04月,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2010年03月兼新成立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妇女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张少春:197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8月参加工作,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系金融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8年至1989年任财政部办公厅值班室副处长级秘书,1989年至1994年分别任财政部办公厅研究处副处长、新闻宣传处处长,1994年至1998年分别任财政部办公厅副主任、司长级秘书,1998年至2003年9月分别任财政部条法司、教科文司司长,2003年9月至2006年11月任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现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刘玉平: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评估师,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资产评估研究所所长。
兼任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理事、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理事、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经纪人学会理事、中国土地估价师学会理事、财政部资产评估准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资产评估法起草顾问等。
曹富国: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外事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财政学:政府采购理论与政策方向),中央财经大学科研试验区中国公共采购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2012-2013年度中美富布赖特项目研究学者,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英国诺丁汉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欧盟AsiaLink 高校公共采购法教研合作项目主任,中国能源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文素 :1982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留校任教至今。
目前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史研究所所长;《财政史研究》主编。
中国财政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理事;北京市财政学会理事;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四、注意事项: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部分,跨学科门类报考考生还需参加加试考核。
初试采用笔试形式,包括外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具体考试科目详见《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其中业务课一中的经济学基础(科目代码2001)考试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占35%)、西方宏观经济学(占35%)、计量经济学(占30%);管理学基础(科目代码2002)考试内容包括管理学原理(占35%)、西方微观经济学(占35%)、计量经济学(占30%)。
各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
经济学院所有招生专业的业务课二“现代经济学前沿”考试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试内容为必考内容,占50%,第二部分考核考生报考专业相应知识,占50%。
会计学院、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其余专业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生基本修业年限和最长修业年限遵照《中央财经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工作办法(试行)》(校发〔2012〕125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