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第一单元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汉朝以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宋朝时出现了(),明清时出现()。
3、商周时期,土地归()所有,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有:()、()、()、非常脆弱、以()为单位等4、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门类: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
明中叶以后,()手工业超过()手工业。
5、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到唐代形成()两大系统。
()出现五大名窑,明清的()、()、珐琅彩最著名,江西的()是著名的瓷都。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萌芽。
6、唐代出现为商业服务的()和飞钱,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明清朝时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
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
两宋时()和()的界限、经营()的限制都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
7、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出现于()时期,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
明清时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和()政策。
第二单元1、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和()。
1487年迪亚士发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来被命名为()。
新航路开辟最重要的影响是使世界日益形成一个整体,以()为中心的()的雏形开始出现。
2、17世纪的荷兰人被称为“”。
在非洲他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殖民地;在亚洲,夺得了()和();在美洲建立了以()为中心的殖民据点。
3、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标志着西班牙丧失海上霸主地位。
英国通过先后打败()、荷兰和(),到18世纪中期,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还侵占了更多的()土地。
这样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自诩为“”。
西欧国家的()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4、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
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是1785年瓦特制成的(),人类进入了“时代”。
改良蒸汽机运用于交通领域的发明是()和()。
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5、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其显著特点和标志是()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了“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新的交通工具是()和(),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是()、()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特别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推动了以()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的建立。
第三单元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鸦片战争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人下,()趋于解体。
②洋务派掀起一场()。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诞生了。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时间:()代,(2)地点:()地区(3)著名的企业:上海的()机器厂、()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原因)①鸦片战争以后,受()丰厚利润的刺激;②()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民办企业也起了诱导的作用。
3.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背景(原因)包括: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发展状况:出现短暂的春天的时间()。
其中()和()发展最快。
(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4、在帝国主义、()和()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第四单元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a、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优先发展()b、同时实行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 ) 和(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2、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中国的(),制定了相应的主要任务3、曲折失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的指标。
“”:错误的追求生产关系跃进;特别是()是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会议作出的决策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和实行()。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性的举措是在农村推行()制。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体制。
6、打开对外开放突破口的是:1980年(、、、)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和()相继开放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的开发和开放。
如今我国已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7、1992年,邓小平的“”和党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为主体、()经济共同发展。
第五单元1、鸦片战争前,从皇帝到布衣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受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穿西装,还有人穿旗袍,()在青年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2、中国传统饮食南方人喜欢米饭、(),北方人喜欢()肉类。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来时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了有钱人的时尚。
3、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西方建筑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5、中国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南方以()为主,北方以乘坐()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跃居亚洲()世界()。
十一届三中全后以后,交通、()事业发展迅速。
6、20世纪前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新华日版》《》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的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在介绍学术文化等方面内容丰富。
7、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
1958年()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互联网同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
第六单元1、1929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和()之间的矛盾,具体原因:()扩大、()投机和超前消费方式的隐患。
经济危机特点是(、、)2、、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主要内容:整顿()、调整()政策、复兴()和推行()这四个主要方面。
新政最大的特点是在维护()的前提下,实行()对经济的干预。
新政最深远影响:开创了()的新模式,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示范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变化:()进一步发展、()国家建立、()产业的兴起和“”的出现。
第七单元1、十月革命后,()不甘心失败,发动了反苏维埃的战争。
为应对战争,苏俄实施()政策,内容包括:()制、()化、(),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历史作用是巩固()。
2、此后开始实施“”,内容:(1)在农业方面,以()代替()制。
(2)在工业方面,削弱国有化,允许();(3)在贸易方面,恢复()流通和(),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促使经济恢复,巩固()。
3、斯大林模式的表现:优先发展(),经济体制反面实行单一的(),农村中推行()运动,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体制4、()是最先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改革重点在()。
1985年,()上台后,首先进行()改革,重点是用()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第八单元1、1944年7月,《》得以签署。
此后根据协定,()组织和()成立,由此以美元为中心的()体系确立。
1947年美、中等23国签署《》1967年,欧洲三大共同体合并为();这一组织于1992年过渡为()2、世界贸易组织(WTO)从()发展而来。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经济的()化,二是经济()化。
必修二专题复习测试题:1、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新航路开辟至全球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产生、短暂春天的时间和原因)3、简述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的成功和失败的史实。
4、简述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
5、简述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6、列举两种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