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
1.简介: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2.地位:
汉代乃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於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批雷台汉墓出土的青铜陪葬器物,不仅是一批非常优美的古代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近两千年之後,还能见到汉代马的精神面貌,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次惊人发现。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
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
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3.出土经过:
1969年,武威新鲜公社社员在雷台南部开挖战备地道,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了。
几镐头下去,只听轰隆一声,砖墙上出现了一个黑洞。
当人们爬到里面才发现,那是一间用青砖砌成的墓室。
里面遍地是排列整齐的铜人、铜车、铜马等,旁边还有座棺床,里面呈放着两具尸骨架,在尸骨脚下堆放着几件陶罐。
第二天傍晚,公社王队长叫人将原来封好的洞口又重新打开,将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装进了麻袋,悄悄用架子车转移到大队库房里藏了起来。
在没有保护措施和任何考古工作者参与的情况下,这座古墓就这样被揭开了。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对文物的不重视,古墓遭到了严重破坏。
半个月以后,武威派党寿山和张有专门负责调查,追缴失散文物。
经过反复动员并耐心解释这批文物的重要价值,许多农民纷纷交出了私藏在家中的文物,队长王洪尚这才同意让他们去看看那些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
他们对这批重要文物进行了详细登记,并将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全部转移到文庙收藏保管。
4.艺术价值:
“马踏飞燕”是东汉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铜奔马微微地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
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俗称飞燕),全身的着力点都集中在飞行的龙雀背上,形成了一种极富感染力腾飞之势。
这一艺术形象不仅构思奇特、造型优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完美地塑造了运动速度与整体平衡相统一的行空天马与飞雀。
马踏飞燕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使之蕴含着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堪称青铜艺术的极品,充分表现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铸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