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的概念健康是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它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科技水平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1948年针对“没病就是健康”的健康观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大致经历了从神灵自然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个阶段二、根据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疾病观:1本体疾病观:本体疾病观也称为原始疾病观2自然哲学疾病观:随着近代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通过观察与实验使人类对疾病认识更加深入和准确3 综合疾病观:在近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科学一直占主导地位,发现了许多疾病的病因。
三、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方面的标准。
四、解答题:1体力活动:由肌肉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
2体适能: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3体质:体质是人的质量。
它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三个方面。
4适应能力:是指人在适应外界环境中所表现的机能能力,它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五、体质的综合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型、营养状况及身体组成成分等。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即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及各系统器官的工作效能。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即身体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素质及走、跑,跳、投,攀等身体运动能力。
4心理发展状态:包括本体感知能力、个体意志力、判断能力。
5适应能力:例如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抗寒、抗热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六、由此概念可以得出,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需从:1生理健康——各器官组织结构是否完整,发育是否正常,功能是否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正常;2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是否健全,智力、情感、意志行为活动是否正常,人际关系是否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强;3社会健康——包括家庭教育、群体关系、社会环境、应变能力、处理角色和工作能力等是否正常。
4道德健康------不以损伤他人的利益获得自己的健康;七、国内外对于健康概念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健康的含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美国学者莱维提出了健康的5种含义:①具有增进健康的生活方式②注意身体健康③社会健康④情绪健康⑤精神与哲理健康八、杜柏思在1988年提出健康概念应该包括3各方面:①健康是人类对其生活中产生的生物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刺激因素的系列连续适应。
②健康是以连续体多维形式的适应。
③健康代表机体适应的总体水平和外在表现。
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志: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力⑥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⑨头发光洁,无头屑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十、世界卫生组织在归纳和总结了人群实践的经验,又提出了“五快”、“三良好”“五快”是指:吃得快、便的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好”是指:良好的个性人格、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十一、健康的分类一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二个体健康和人群健康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十二、个体健康和人群健康1个体健康是指:个人的综合健康状况,它是评价个人生存质量的最基本指标。
2人群健康是指:不同地域或不同特征的人群的整体健康状况,它对制定健康政策,评定国家或地区的健康状况和健康服务非常重要十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85分以上为第一状态(健康状态)70分以下为第二状态(疾病状态)70~85分之间为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十四、影响健康的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行为: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的反应。
十五、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据此可将人类行为划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两大类。
人的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属性所决定的,是人得生物遗传信息作用的结果,而非后天习得,其行为特征主要是对环境的适应。
得到公认的三个方面的本能行为由:①与基本生存有关的本能行为,如摄食和睡眠;②与种族保存有关的行为,典型的是生殖;③攻击与自我防御行为,表现为对外来威胁的反抗、妥协和逃避,这种本能行为广泛存在于低等动物乃至人类。
十六、在实际生活中,健康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二是放弃或者减少危害健康的行为,如戒烟、戒酒等。
健康行为主要由四类:①日常健康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的睡眠、积极休息、适量运动、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等②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检、接受预防接种、有病主动求医、积极配合医疗护理、遵循医嘱等;③预防性行为:避免导致健康损伤的环境和时间,如避免环境中危害物质的侵入,开车系安全带等等;④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如戒烟、戒酒、戒毒、戒赌等。
十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八、经济发展促进了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污染和破坏2生活方式的改变3大量合成化学物质进入人类生活4心理健康问题5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十九、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分配制度影响居民健康2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决定作用3社会制度影响人的行为二十、人口年龄结构与健康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及文化等结构,其中与健康最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
联合国规定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超过7%为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
二十、生物学因素一遗传:遗传是先天性因素,种族的差别、父母的健康状况和生存环境等因素都会对下一代的健康具有较大的影响。
二病原微生物:从古代到20世纪中期,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现代社会已经被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逐渐取代三个人的生物学特征: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形态和健康状况等,不同生物学特征的人处在同样的危险因素下,对健康的影响也大不相同。
二十一、健康服务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服务的任务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而且要维护及促进人群的健康。
一健康资源与健康:在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健康资源揉入不足现象极为普遍。
二健康服务的组织实施与健康:一定的资源投入是开展健康服务必备的条件,但健康资源的投入量并非是获得健康效应的决定因素,如何使用健康资源,即如何组织实施健康服务,获得理想的健康投资效益,至关重要。
二十二、营养营养是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的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
二十三健康教育是在人们对健康认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成熟起来的一门学科。
健康教育是一门以传授健康知识,明确健康行为规范为己任的课程。
我国有关专家一般都认为1988年第13次世界健康教育大会提出的关于健康教育的定义比较贴切;即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健康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科学。
二十四、、健康教育的目的1健康教育首先要达到提高学生健康知识水平的目的。
2尤其要强调指出的是,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结合起来的必要性日益增强。
3健康教育的目的还在于改善大学生们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加强对社会保健的责任感,养成有益于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
4健康教育还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文化专业素质,其中身心素质是其他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基础。
5提高身心素质、形成良好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得到最好的发展二十五、健康标准与评价1身体健康的标准2身体健康的评价3亚健康一、身体健康的含义身体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没有检查出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
二、身体健康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
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三、身体健康诊断的基本内容包含整体性健康诊断和身体健康监测两个方面.二十六、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诊断和监测身体健康水平:1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调查:体型是否匀称,有无发育缺陷;营养状况是否良好;身体成分是否在正常范围。
2 .疾病诊断:各器官系统有无疾病。
3 .生理功能测试: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4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测试:速度、力量、耐力、反应、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平衡等素质;跑、跳、投、攀爬等运动能力。
5 .健康维护能力调查:考察对疾病的抵抗力,对生活中不利健康和危害健康的因素知识。
二十七、人体测量是体格检查的一项内容是测定人体各部位形态的一种检查。
内容包括:身高、坐高、体重、胸围、四肢长度和围度、径长及肌力等。
通过人体测量,可以了解人体发育状况和特点。
身体素质是指肌肉在活动中所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平衡、反应、准确、韵律等功能能力。
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是用医学检查、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人体测量、身体素质测试和健康行为调查二十八、体表检查1 .皮肤、齿发2 .甲状腺3 .淋巴结4 .胸廓形状5 .脊柱外形一般可分为脊柱侧弯、前凸和后凸 3 种。
破坏脊柱生理曲线的原因:1)姿势性的:因劳动、工作、学习或运动长时间处于被迫的姿势引起,如站立过久可发生脊柱侧弯,弯腰学习过久易发生驼背(脊柱后凸)等。
2)病理性的:有些疾病也可引起脊柱外形变化,如脊椎结核、佝偻病、关节炎、小儿麻痹症、脊柱外伤、胸内疾病等。
3)先天性的:天生脊柱外形异常。
二十七、血液的组成与特性40—50%红细胞、1%血小板和白细胞50—60%血浆血液的组成血浆1.水:占90%以上;2.电解质(Na+ 、Cl-);3.血浆蛋白:清蛋白(最多)、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维持血浆渗透压。
4.其他有机物:尿素、氨基酸、多肽、糖、脂等。
二十八、内脏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检查1 .心血管机能检查1 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内,动脉内的压力会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
生理性改变:长期进行耐力运动可能出现窦性心动徐缓现象,即晨脉低于60 次/ 分,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同于一般的病理性心动过缓,是心脏机能节省化的表现停止运动后会恢复正常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