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散文

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散文

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散文
对于小说创作来说,我属于玩票性质的,有时快乐了就写一篇,自己也不怎么钟意,因为不靠文字谋生,所以也没有下什么功夫,于是很佩服那些小说写的好的作家。

但是在阅读量上来说,我也许不比一些小说家读的少,一来是爱好,二来是很小就开始这方面的积累了,所以也算阅书无数。

有时听一些人谈写作,写的书倒比读的书多,真是无知者无畏,敢于放开手脚去划出一片天地。

书读多了反而束缚了思想,不敢随便下笔了。

近期看了不少新书,还有一些文友的新作,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越来越少了,心理描写却越来越多。

这也许是写作者急躁或阅读群体的急功近利的表现。

其实风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一如葱花或是味精。

没有也是可以的,但是却少了一些味道,一些鲜活。

下面就我个人的成见来浅谈一下风景描写的作用,给写小说的朋友一些参考。

风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最大的莫过于衬托气氛,用自然环境隐喻社会环境或人物心理情绪,所谓的情景交融其实不是散文的专利,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也处处颇有所指。

正如脂砚斋说《红楼梦》中的某些风景描写,提醒读者不要随便阅过,其中有作者的真意所在,不要被旖旎的美景和香艳的场面所迷惑。

在这方面散文家杨朔老先生给我提供了不少情景交融式的范文格式,比较出色的描写还得从名著中寻找,其中《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风雪描写,
还有《荷花淀》中的荷花,《边城》中的湘西风景。

不但描写的景色美到极致,而且将人物及社会环境丝丝相扣,融会贯穿到作品的血脉之中。

这是风景描写的最高境界,有时能从这方面见识到一个作家的文字功夫。

例如鲁迅的白描手法,三两笔就是一幅画,几十字就是一景。

其次,风景描写有推动情节,渲染故事气氛的作用。

最简洁的推动故事向下走的方式就是更换场景,更换场景最自然的莫过于用风景描写来过渡。

这是聪明的作家经常用的手法,省去了不少交待的笔墨和生硬的转折。

古人将这叫斗转星移法,可能是金圣叹提出来的。

这方面现代小说用的比较多。

近期也有一些作家直接就切过来了,就像电影剧本的分镜头,电视机换台一样,好是很好,但是了却未了,读者感觉有些突兀,阅读情绪有时会受一些影响。

艺术品和商品有时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区别可能就在手感的不同和直觉的不适之间。

所以认真对待小说的人,还是会很小心的处理这些细节问习题。

这些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还有一种风景描写可以说对小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你读了发现和文本没有多少关系,去掉也是可以的。

但是去掉之后你发现,小说仿佛变快了。

其实这类风景描写就是调节小说的节奏和快慢。

按行话叫做间,就像十字绣,同色时要用不同的颜色隔开。

也是作者有意识的放慢情节和成心抖包袱之前的中场休息,算是加的一点风景广告片。

没有这些,故事会顺流而下,读的让人过于紧张,没有喘息之机,会出现审美疲劳。

风景描写只是小说中的佐料,就像葱花和味精不能给多了一样,所以风景描写不能太长,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会伤害到故事情节的正常开展,所以聪明的作家往往把字数控制在百字左右,假如写成《瓦尔登湖》那样就不成其为小说了。

风景描写与小说的故事应该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意图性强的风景描写就显的图穷匕见,让读者索然无味;过于游离的风景描写又像是客厅里不适宜的一件家俱,放在哪里都碍眼。

小说中风景描写的掌握也是一项有点难度的写作技巧,现在不少作者在这方面缺乏关注,有时候很好的一盘菜由于盐和味精没有掌握好,导致味同嚼蜡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其实作品的好坏有时候只在于一些没有注意的细节上。

烹饪之道不在于材料的多少,而在于佐料的掌控。

小说的优劣也许也是这样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