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强国之路》有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读《强国之路》有感800字四6班朱锦阳40年前的一声春雷,震醒了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
在绵绵的春雨中,一个崭新的时代又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有一股无坚不摧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在《强国之路》中就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在的”钢铁精神”.《强国之路》一书介绍了中国新科技、奥运会风采等国家强盛的代表。
书中,我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二维码,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奇妙感;我认识了方便的”一卡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我还认识了奇妙的GPS,让我们在陌生的地方不迷路。
但是,书中最吸引我的,是《钢铁长城》这一段,它主要介绍了我们中国的国防建筑、军事力量以及军人风采。
”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不仅在于免签多少个国家,更在于危险的时刻祖国能带你回家。
”那惊心动魄的两起撤侨事件(利比亚撤侨和也门撤侨),都有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
据统计,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
活跃在各个任务区的维和官兵,都彰显了中国爱和平、有担当的大国形象,为世界和平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我觉得越来越高端的军事武器和威武的军人风姿,都是我们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
放下书本,我不禁思绪万千:我们学校刚刚举行过”邑学军事体验营”的活动。
在军训活动中,我不仅学会了站军姿、叠军被、唱军歌等,还磨练了我果断、勇敢和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通过这次军事体验活动,我知道了解放军叔叔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训练有多么艰苦,条件有多么恶劣,他们都不怕,服从组织命令,执行各种任务,吃苦耐劳,练就了一身的好本领。
同时,我也学会了自力更生的能力,我要把军人的钢铁意志融入我的学习中,不怕苦,不怕累,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遇到机会要迎头跟上,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的未来,决定了祖国的未来。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延续祖国的”钢铁长城”精神。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新时代的少年,长大后才能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40年的风雨历程,40年的坎坷长途,40年的同舟共济……改革开放的一个国家强盛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光明之路,更是一条光辉之路。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让祖国这条已经觉醒的巨龙重新腾飞,让它在天空中翱翔,让它的力量震撼全世界!《创新思维训练》读后感在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其本质的要求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创新在当今时代是十分重要、必要、迫切。
那么,要如何科学创新呢?《创新思维训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既考虑理论的系统性,更照顾到思维的训练性。
笔者告诉我们,创新思维仅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做”——用脑去想,动手去干。
笔者还告诉我们怎么想怎么做的方法。
总之,阅读本书受益匪浅。
一、成功经验也需不断创新目前,我们在全国、全省的业务评比都比较靠前,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靠着一个个宝贵的经验驶向成功的彼岸。
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再好的经验也会成为过去,如同高科技产品一样,今天可能是博览会上的高、精、尖,明天就可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古董”,要想使经验之花常开不衰,就必需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积累、创造。
这里讲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卖草帽的老爷爷,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发现身旁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每只猴子都头顶草帽,他听说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扔在地上,果然猴子也学着他将草帽扔在地上。
这个老爷爷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孙子。
有一次,孙子在树下打盹,草帽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爷爷的方法,便如法炮制,奇怪的是,猴子并没有学着他做,反而捡起地上的草帽瞪着他,得意的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创新,否则就会成为今天失败的累赘。
(读后感)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断涌现,我们的经验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创新。
在这高科技突飞猛进,文明进步快捷,信息更新迅速的今天,稍一原地踏步,就会落伍。
二、破除创新思维枷锁阻碍创新思维的因素有许多,书中主要介绍了内在的阻力即思维定势。
书中介绍了权威、从众、唯经验、唯书本、非理性、自我中心等六种思维定势。
笔者还告诉我们如何破除这些枷锁:弱化思维从众倾向、强化思维反潮流精神,应时刻想着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一致同意”并非好事,要有“光荣孤立”的心理准备,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权威枷锁有益处也有害处,但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权威定势又是要不得的,要创新,就不能被权威牵着鼻子走,要弱化权威定势,可以从“是不是本专业的权威”、“是不是本地域的权威”、“是不是当今最新的权威”、“是不是借助外部力量的权威”、“其言论是否与权威自身利益有关”五个项目对权威进行严格审查;经验在处理常见现象方面得心应手,但缺少经验、没有框架、敢想敢闯显然更容易成功。
三、扩展创新思维视角因为每个人头脑中都有自己固化的思维模式,所以每一个人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盲点。
创新思维所得到的结果应该尽量全面一些,考虑问题尽量周到一些,也就是要做到相对全面。
有时候我们放开眼界,打破某一种片面性,就可以获得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相对全面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不同人的观点和思路结合起来,从中找出创新的幼芽。
举一个日常工作的例子,2011年省物价局发文将低收入居民的价格补贴与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相挂钩,地方已有方案的沿用已有方案。
广州在省发文前,已将价格补贴与我们另行编制的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挂钩。
在编制两套指数的过程中,由于数据来源、编制方法不同,导致结果有差距。
我的想法是既然广州以低收入指数来调整价格补贴,那么就不需要做技术调整(调整规格品,不是改数据)拉近两套指数的差距。
但处领导认为站在省的角度,他是以基本生活指数来调整价格补贴的,难保哪一天他会至上而下地下硬性命令调整补贴,如果两套数据差距大,我们就会变得很被动。
处领导想到的正是我认识的盲点,也说明我应更全面的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扩展思维视角的方法很多,书中介绍了六种,“肯定—否定—待定”法、“今日—往日—来日”法、“自我—非我—大我”法、“求同—求异—求合”法、“情感—理智—理想”法、“无序—有序—超序”法。
经过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可以增强改变视角的能力。
四、常用创新思维目前统计调查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需要我们统计调查工作者常用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开拓统计调查工作的新局面。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一六(8)班孙经纬指导老师:姚海芹这学期,我读过许许多多的课外书,但令我最忘不了的是《鲁滨逊漂流记》。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道理,令我受益匪浅。
《鲁滨逊漂流记》一本是历险小说,讲的是聪明机智而又有坚强毅力的主人公鲁滨逊一次航海的经历。
主人公鲁滨逊十分喜欢航海,他在一次航海中一不小心触礁,船上的人除了他全都淹死了,海浪把鲁滨逊卷到南美洲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起初,他十分绝望。
但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来,他不再悲观,反而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他做了一只木筏,把沉船上的物品有用的全运上岸来,如干木头、帆布、罗盘、朗姆酒、淡水、手枪、鸟枪、子弹、刀叉、钱币等。
他用干木头和帆布为自己造了木房子,他还开垦土地种了庄稼,还捕了山羊、小牛作为肉食的来源。
几年后,他有了好住处,有了谷物,有了大的羊群、牛群。
后来他从野人手中救下了一个名叫“星期五”的俘虏,然后“星期五”成了他忠实的仆人和朋友,后来,他们又相继救了“星期五” 父亲和一个西班牙人。
若干年后有一艘英国船才把他们载回英国,鲁滨逊终于结束了他长达28年的历险生涯。
我喜欢作者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事实上的确如此,记得我刚学习骑自行车时,总是不敢上车骑。
爸爸就对我说:“你不要害怕,只要找对方法,就会成功的。
”我听了爸爸的话,虽然摔跤不少次,但还是学会了。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一定要独立自主,永不言弃,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要学会善于做各种事情,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二六(5)班李彦蓉指导老师:樊启丽在小蛇翩翩辞岁去,骏马踏踏迎春来之际。
一本具有生存、坚强、面对困难不畏惧的书——《鲁滨逊漂流记》又一次吸引了我。
它让我们知道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
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其实它也对应了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我从书中鲁滨逊遭遇风暴中懂得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风浪的考验。
从射杀巨兽中明白了面对危险和困难,不能一味退缩和畏惧,只有勇敢的面对,积极寻找对策,才能化险为夷,从荒岛求生中体会到“有备无患”的重要意义,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各种不测。
从遭遇野人中明白了无论遇到什么突发情况,我们都应该保持镇定,然后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在岛上生存了28年。
但他却凭借着自己的毅力生存了下来,战胜了悲观情绪和自然,并改善了生活。
而现在生活中的我们遇到一些小困难,就会悲观退缩、放弃了,就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多读这本书,做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而自然,使我身临其境,受益匪浅。
值得大家一看。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三六(1)班张议尹家里很早就买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当时只是大概的读了读,觉得非常有趣。
今年寒假,学校布置了必读书目,所以认真的阅读了这本书,发现了许多原来没有发现的事情和问题。
主人公鲁滨逊是英国人,出生于17世纪。
他从小就喜欢探险,长大以后,不顾父母的劝阻,一心要去航海,却不幸沦为奴隶。
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逃走了,却流落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
但是鲁滨逊并没有气馁和绝望,靠着超乎想象的毅力和智慧建造房子、种植粮食、圈养山羊、修造船只、烧制陶器、用树条编织箩筐……让自己生存下来。
还救助了野人“星期五”,和“星期五”成为好朋友,一起共渡难关。
鲁滨逊不仅是一个智慧、勤劳的人,他更是一位具有坚强,毅力的人。
他曾经说过:“我的脾气是要决定一件事的,不成功绝不放手!”后来鲁滨逊靠自己的聪明机智救下被歹徒劫持的货船船长们,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的鲁滨逊终于回到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