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与答案(9)一、单项选择题1.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陶冶教育法D.说服教育法2.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C.社会意识形态D.民族文化传统3.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教育家是()A.赞科夫B.巴班斯基C.布鲁纳D.凯洛夫4.小陈是某中学初三学生。
临近中考,学校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并划定了分数线,规定凡低于这个分数的学生都将被班主任“劝退”,不能报名参加当年的中考。
考试结果出来,小陈的名字赫然在被“劝退”之列。
小陈的父亲曾找过班主任和学校领导,要求学校准许孩子报名,但被学校拒绝。
案例中学校的行为侵害了小陈的()权利。
A.受教育B.发展C.生存D.知情5.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贯彻的德育原则是()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6.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A.唐朝中期B.明朝中期C.清朝末年D.辛亥革命以后7.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是()A.教育内容B.教育材料C.教育手段D.教学媒介8.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课外校外教育B.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C.社会实践活动D.班主任工作9.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是一种()A.自然现象B.社会现象C.心理现象D.生理现象10.在托尔曼的迷宫实验中,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前,学习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A.操作性行为B.辨别学习C.潜伏学习D.获得11.一名5岁儿童,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智龄是6岁,他的智商应该是()A.83B.100C.120D.1l012.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A.理解B.巩固C.应用D.迁移13.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A.教育方针B.教学原则C.课程计划D.学科课程标准1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A.创造力B.思维力C.观察力D.记忆力15.科学家通过观察动物来模拟题地震,说明思维的()A.间接性B.概括性C.创造性D.敏捷性16.培养学生具有的道德品质,主要培养()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识17.冬天走进橙色的房间里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是()现象。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视觉18.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B.促进生活发展,服务经济建设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19.“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连续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创造性20.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A.2B.3C.4D.5二、填空题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以使学生获得有关感性知识的方法叫___________。
2.格塞尔强调___________机制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3.人的心理活动包括___________与个性心理。
4.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___________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___________,执行具有___________,结构具有___________。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德育为中心,把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___________服务,必须与___________相结合。
10.失明者的听觉一般都比较好,这表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______。
三、判断题1.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意志。
()3.教师的幸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感受到或意识到自己教育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4.孟子是中国古代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
()5.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可以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6.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7.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8.长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5—9(即7±2)个项目,平均值是7。
()9.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会比冲动型学生更占优势。
()10.教师的职能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
()四、简答题1.简述现代学生观的主要观点。
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3.简述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4.简述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5.简述记忆的品质。
五、论述题试述终身教育思想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六、案例分析题小强平时读书很用功,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对所学知识能够自觉复习,看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懈怠;背诵语文、数学等有关知识时,总是一字不漏。
可是尽管学习很刻苦,常常比别人多花很多时间,然而事倍功半,一到考试时,总是该记的记不住或者记得不准确,成绩不太理想。
针对小强的情况,如何提高小强的记忆效果?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B。
解析:奖惩属于品德评价法。
2.B。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3.B。
解析: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4.A。
解析:参加考试是学生享有受教育权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侵犯了小陈的受教育权。
5.C。
解析:题干体现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6.C。
解析: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7.D。
解析: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育手段都属于教学媒介。
8.B。
解析: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9.B。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C。
解析:潜伏学习是指在无奖赏时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没有直接奖赏时,收集和储存信息,以备将来之需。
11.C。
解析:智龄(6)除以实龄(5)乘以100,等于120。
12.A。
解析: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13.D。
解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14.B。
解析: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15.A。
解析: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地认识。
科学家通过观察动物这个媒介来认识地震,所以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
16.D。
解析: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
要培养学生具有的道德品质,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17.C。
解析: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该题中,走进橙色的房间引起温暖的感觉,这是联觉。
18.D。
解析:教育的功能有社会功能和本体功能,选项A、B、C都属于社会功能,只有D 属于本体功能。
19.D。
解析:“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敢于创新,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20.B。
解析:《教师资格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二、填空题1.演示法2.成熟3.心理过程4.理解教材5.气质6.感觉7.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劳动10.互补性三、判断题1.√。
解析: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2.×。
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3. √。
解析:幸福感是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
4.×。
解析:荀子是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内发论观点的代表人物。
5.×。
解析: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但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6.√。
解析: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他提出了联结一试误理论。
7.√。
解析:班级规模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到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还会影响到交往模式及小群体的形成。
8.×。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短时记忆的容量。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9.×。
解析:在解决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时,冲动型学生更占优势;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沉思型学生更占优势。
10.×。
解析:教师的职责不但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还要育人。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答案要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3.【答案要点】(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4)发扬教学民主。
4.【答案要点】(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5.【答案要点】(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