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教材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教材

1.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经济基础 (2)政治需求 (3)文化发展 (4)教育渊源
2.心理起源论
❖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 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
❖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 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 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 《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 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 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斯宾塞(spencer,H. 1820-1903) :教育是为人的完满生活作 准备。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 组和改造。
德国现代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对“什么是教育”有着较为详尽的 回答。他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 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
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
(三)、对“教育”概念的现代界定
❖ 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 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 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 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 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 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从“教育”的词源学意义上看,我国的教育中,儿童需要在 成人的棍棒监督之下习字学文,从德向善,这是认为儿童天性 本恶,因此多强调“外烁”;而在西方,教育重在对儿童的固 有本性加以引导,使之完善发展,此处隐含儿童天性本善,故 而更关注“内发”。
(二)、先贤先哲们对“教育”含义的论说
在我国,《中庸》里说:“修道之谓教。”《学记》有云,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荀子·修身》认为,“以 善先人者谓之教。”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 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 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 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 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 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二、教育的产生 (一)、广义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 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 西·
利托尔诺(C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 《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
沛西·能(SirThomasPerey Nunn,1987~1994)1923年 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 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 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 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 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 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 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 的行为。”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 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 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 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 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 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四)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广义的教育 者,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在学校教 育中,教育者主要是指教师。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受教育者是指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在广义的教 育中,凡是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受教育 者;而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
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认识对象和客体。在广义的教 育活动中,教育内容泛指学校、家庭、社会等一切对受教育者发展有影 响的各种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 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
4.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指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借以传授教育内 容,实现教育目的的媒介。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 必要条件,是全面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 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一般而言,教育手段包括教 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技术等方面,是转化教育内容,形 成教育效果的媒体和介质。
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 活并为来世生活作准备。
德国教育学家鲁道夫·洛赫纳(Rudolf lochner, 1895-1978):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法国教育家爱弥儿·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1917): “教育是成人对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3.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 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 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 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其次,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