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外光谱法习题参考答案

红外光谱法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思考题和习题
8.如何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区别烷烃、烯烃及炔烃
烷烃主要特征峰为2
33
,,,CH s CH as CH H
C δδ
δ
ν
-,其中νC-H 峰位一般接近3000cm -1又低
于3000cm -1。

烯烃主要特征峰为H
C C C H C -==-=γνν
,,,其中ν=C-H 峰位一般接近3000cm -1又高于3000cm -1。

νC=C 峰位约在1650 cm -1。

H C -=γ是烯烃最具特征的峰,其位置约为1000-650 cm -1。

炔烃主要特征峰为H
C C C H C -≡≡-≡γνν
,,,其中H
C -≡ν
峰位在3333-3267cm -1。

C
C ≡ν峰位
在2260-2100cm -1,是炔烃的高度特征峰。

9.如何在谱图上区别异丙基及叔丁基
当两个或三个甲基连接在同一个C 上时,则吸收峰s
CH 3
δ分裂为双峰。


果是异丙基,双峰分别位于1385 cm -1和1375 cm -1左右,其峰强基本相等。

如果是叔丁基,双峰分别位于1365 cm -1和1395 cm -1左右,且1365 cm -1峰的强度约为1395 cm -1的两倍。

10.如何利用红外吸收光谱确定芳香烃类化合物 利用芳香烃类化合物的主要特征峰来确定:
芳氢伸缩振动(=C-H),3100~3000cm-1 (通常有几个峰)
泛频峰2000~1667cm-1
苯环骨架振动(c=c),1650-1430 cm-1,~1600cm-1及~1500cm-1
芳氢面内弯曲振动(β=C-H),1250~1000 cm-1
芳氢面外弯曲振动(=C-H),910~665cm-1
14.试用红外吸收光谱区别羧酸、酯、酸酐。

羧酸的特征吸收峰为v OH、v C=O及OH峰。

v OH(单体)~3550 cm-1(尖锐),v OH(二聚体)3400~2500(宽而散),v C=O(单体)1760 cm-1(S),v as C=O(二聚体)1710~1700 cm-1 (S)。

羧酸的OH峰位在955~915 cm-1范围内为一宽谱带,其形状较独特。

酯的特征吸收峰为v C=O、v c-o-c峰,具体峰位值是:v C=O~1735cm-1 (S);v c-o-c1300~1000cm-1 (S)。

v as c-o-c峰的强度大而宽是其特征。

酸酐的特征吸收峰为v as C=O、v s C=O双峰。

具体峰位值是:v as C=O1850~1800 cm-1(s)、v s C=O1780~1740 cm-1 (s),两峰之间相距约60 cm-1,这是酸酐区别其它含羰基化合物主要标志。

7.某物质分子式为C10H10O。

测得红外吸收光谱如图。

试确定其结构。

U=(2+2*10-10)/2=6可能含有苯环
波数归属结构信息3320羟基ν(O-H)O-H 2985甲基伸缩振动νas(CH3)CH3
2165ν(C≡O)C≡O 1600,1460芳环骨架C=C伸缩振动ν(C=C)芳环1450甲基变形振动δas(CH3)-CH3 1400(OH)-OH
1230叔丁基νC-C C
CH3 1092ν(C-O)C-O
771芳环碳氢变形伸缩振动 =C-H)
芳环单取代704环变形振动δs(环)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其结构C C
OH
CH3
CH
8.某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7H9N,测得其红外吸收光谱如图,试通过光谱解析推断其分子结构。

U=(2+2*7+1-9)/2=4 可能含有苯环
波数归属结构信息
3520,3430,3290胺ν(-NH)-NH2
3030芳环碳氢伸缩振动ν(AR-H)AR-H
2925甲基伸缩振动νas(CH3)CH3
1622
伯胺面内弯曲β(NH)-NH2
1588;1494芳环骨架C=C伸缩振动ν(C=C)芳环
1471甲基变形振动δas(CH3)-CH3
1380甲基变形振动δs(CH3)-CH3
1303,1268胺ν(-C-N)
748芳环碳氢变形伸缩振动 =C-H)
芳环临二取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其结构NH2 CH3
9.某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10H12O,试从其红外光谱图推出其结构。

U=(2+2*7+1-9)/2=4 可能含有苯环
芳环碳氢变形伸缩振动 =C-H )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其结构
C O H
C
CH 3
H
H 3C
10.
解:分子式C4H6O2,U=2,分子中可能含有C=C,C=O。

3070cm-1(w):=C-H伸缩振动,1659cm-1(s)的υC=C,化合物可能存在烯基,该吸收带吸收强度较正常
υC=C 谱带强度(w 或m)大,说明该双键与极性基团相连,此处应与氧相连。

该谱带波数在
υC=C 正常范围,表明υC=C 不与不饱和基(C=C,C=O)相连。

1760cm-1(s) υC=C 结合
1230cm-1(s,b)的υasC−O−C 及1140cm-1(s)的υsC−O−C ,认为分子中有酯基(COOR)存在。

υC=O (1760cm-1)较一般酯(1740~1730cm-1)高波数位移,表明诱导效应或环张力存在,此处
氧原子与C=C 相连,p −π共轭分散,诱导效应突出。

根据分子式和以上分析,提出化合物的两种可能结构如下:
A 结构C=C 与C=O 共扼,υC=O 低波数位移(约1700cm-1),与谱图不符,排除。

B 结
构双键与极性基氧相连,υC=C 吸收强度增大,氧原子对C=O 的诱导效应增强,υC=O 高
数位移,与谱图相符,故B 结构合理。

1365cm-1(s),CH3 与C=O 相连,
δsCH3 低波数位移,强度增大。

955cm-1(s)为反式烯氢的面外弯曲振动,880cm-1 为同碳烯氢的面外弯曲振动。

相关主题